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
1
作者 王雪竹 吴传勇 +5 位作者 刘建明 臧柯智 袁海洋 高瞻 张金烁 马云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506,共19页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前对乌什M_(S)7.1地震的发震构造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确定性,确定发震构造对于评估该地区未来强震风险及不同断裂之间的应力加载和触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方法对主震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整体呈NE-SW向展布,长轴走向约为55°,全长约85km;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115°,倾角为52°,滑动角为132°;节面Ⅱ的走向为240°,倾角为54°,滑动角为49°;矩心深度为17km。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活动构造资料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迈丹断裂东段的山前分支(别迭里沟口断裂),破裂长约35km。85km长的余震条带是主震触发相邻分支断裂活动的结果,属于一次较为复杂的级联破裂地震。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深,同震破裂主要发生在地表5km以下的深度,别迭里沟口断裂未来仍具有较高的强震风险。另外,乌什M_(S)7.1地震触发了别迭里断裂(F1-1)和阿合奇断裂(F2-2)活动,后续也需要进一步关注这2条断裂的强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HypoDD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什M_(S)7.1地震前天山地区主要断层闭锁与变形特征及未来强震危险区域
2
作者 赵静 苑争一 +5 位作者 岳冲 杨文 武艳强 任金卫 江在森 牛安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44-2562,共19页
利用能够反映地壳运动与变形特征的GPS速度场研究相关断层的深浅部滑动速率与闭锁状态,对于分析强震前区域构造活动及其运动学特征,以及识别未来强震危险区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天山地区1991—2020年GPS速度场,通过构建天山地区主... 利用能够反映地壳运动与变形特征的GPS速度场研究相关断层的深浅部滑动速率与闭锁状态,对于分析强震前区域构造活动及其运动学特征,以及识别未来强震危险区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天山地区1991—2020年GPS速度场,通过构建天山地区主要块体和断层三维模型,采用T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计算了主要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并结合解算的天山地区应变率场结果和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综合分析了天山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结果表明:①迈丹断裂(发震断裂)、喀什河断裂和博格达断裂闭锁很强,大部分段落为完全闭锁;那拉提断裂和兴地断裂西段闭锁很强,东段闭锁稍弱;乌孙山脊断裂和秋里塔格断裂整体闭锁较强;博阿断裂西端闭锁较强、中段闭锁很弱、东段闭锁很强;柯坪断裂局部闭锁很强.②强闭锁的迈丹断裂和博格达断裂滑动亏损速率最大,分别为6.4~10.8 mm·a^(-1)和5.2~11.4 mm·a^(-1).其他断裂滑动亏损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喀什河断裂7.1~8.4 mm·a^(-1)、那拉提断裂4.6~6.5 mm·a^(-1)、兴地断裂4.1~6.2 mm·a^(-1)、博阿断裂西段4.4~4.9 mm·a^(-1)、乌孙山脊断裂1.4~2.6 mm·a^(-1)、秋里塔格断裂1.7~2.1 mm·a^(-1)和柯坪断裂0.6~1.6 mm·a^(-1).③天山地区的变形主要分布在南天山西段,呈现西强东弱的特点,结合强闭锁断层空间位置和乌什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增强区域,分析认为仍需重点关注南天山西段挤压和剪切变形高值区边缘与大型闭锁断层交界部位发生逆冲型和走滑型强震的危险性,尤其是乌什地震造成了明显应力加载的迈丹断裂中西段和那拉提断裂西段局部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天山地区 GPs速度场 断层闭锁程度 GPs应变率 强震危险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柯坪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3
作者 解滔 韩盈 +1 位作者 于晨 范晔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5,共14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W和NS测道观测数据去年变化后,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0.6%和0.5%。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应力和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柯坪站位于地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地电阻率的下降型异常变化相符。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根据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推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320°,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P轴方位330°较为相近。因此,柯坪站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乌什M_(S)7.1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地电阻率 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变化 断层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观测揭示的2024年1月新疆乌什M_(S)7.1地震同震形变及滑动分布
4
作者 杨九元 温扬茂 +1 位作者 许才军 郏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2-2543,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并详细探究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同震观测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一条倾向西北且沿走向变化的中等倾角的左旋走滑兼逆冲断层,同震滑动主要分布于4.7至22 km的深度,且最大滑动3.3 m位于~10 km深度.震后观测分析显示,该形变主要由一次M_(S)5.7余震引起,且野外地质考察识别的地表破裂带与此余震有关.通过对反演结果、活动断层分布及运动特性的联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成核于迈丹断裂及其西南侧之前未识别的延伸分支断层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揭示,乌什地震触发了M_(S)5.7余震,且造成了大石峡断裂、迈丹断裂西分支断层段和托什干断裂东段应力加载,应着重关注其地震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新疆乌什m_(s)7.1地震 INsAR 同震及震后形变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老挝M_(S)6.0地震序列研究
5
作者 孙楠 贺素歌 +1 位作者 刘自凤 李利波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破裂事件,破裂方向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老挝M_(S)6.0地震序列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主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4级地震非常活跃的现象,前震序列参数计算显示b值波动相对幅度较大,h值出现“上翘”形态,而余震序列b值和h值变化均相对平稳,主震的同震库伦应力结果表明老挝地震可能对云南地区有应力加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m_(s)6.0地震 前震序列 余震序列 序列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源-和静M_(S)6.6地震余震序列自动处理结果 被引量:1
6
作者 金花 冉慧敏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2,共6页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5 km内,且以20 km内居多,震级偏差范围为±M_(L)0.4,多数集中在±M_(L)0.2。RISP系统检测到的相同地震同震相的到时差主要集中在±0.25 s之间,对Pg震相的识别率高于Sg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sP 新源-和静m_(s)6.6地震 自动编目 余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地震科考工作的可操作性余震概率预测及检验——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7
作者 张盛峰() 张永仙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9,共15页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对此次地震序列的认识并及时为科考工作提供支撑,文中针对震后7.1d已经积累的余震序列数据,采用时间ETAS模型,以0.1d为间隔进行了跟踪式分析,对未来1d进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并使用描述概率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性的Brier评分方法对模型效能进行检验,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余震序列整体呈现贴近正常水平的衰减速率(p=1.06),触发产生的“子事件”比例不高(α=1.58),模型整体拟合情况与余震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2)模型参数从震后第2.8d开始趋于稳定,震后短时间内余震记录不全的问题会对模型拟合产生影响;3)该模型的预测曲线能够快速反映第6.5d发生的5.0级余震情况,显示出该模型对此类工作中余震短期预测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的潜在价值;4)针对以上跟踪式分析预测结果的Brier评分结果显示,该模型对3.5级、 4.0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优于随机预测(score<0.25),其中对4.5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效能随时间不断提升。文中探讨了将Brier评分方法应用于时间ETAS模型概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潜力,发现其在综合评估预测表现及预测能力随时间变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该模型的可操作性预测框架对支撑地震科学考察和辅助地震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讨论了下一步开展此类工作需要解决的潜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m_(s)6.8地震 可操作的地震预测 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 余震概率预测 效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及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宋泽尧 万永革 +2 位作者 关兆萱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2-991,共10页
为研究2024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大震对周边区域应力的影响,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主震破裂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发现:体应变在震源西北侧呈现拉张,东南侧呈现挤压;面应变的分布... 为研究2024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大震对周边区域应力的影响,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主震破裂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发现:体应变在震源西北侧呈现拉张,东南侧呈现挤压;面应变的分布与体应变的形态基本相似。为研究该地震对余震的触发情况,首先需要确定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对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4年1月23日到2024年4月10日的余震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分析,得到两簇结果,选择标准差较小的二簇节面进行平均,得到走向为243.91°,倾角为64.97°;将乌什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投影到该发震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61.02°。将这些参数作为余震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同样基于USGS给出的主震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研究发现:区内库仑应力均超过0.01 MPa阈值,且库仑破裂应力最大值达0.3 MPa,大多数余震处于库仑应力变化的高值区;表明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余震的发生。为研究该地震发生对周围断层的影响,根据前人给出的周边断层的几何和滑动特性,计算在周边断裂上沿滑动方向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发现:本次地震对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0.22 MPa,喀拉铁克断裂、衣木干他乌断裂、塔塔埃尔塔格断裂、奥兹格尔他乌断裂、柯坪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并不明显,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增加最大,应注意该断层的地震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乌什m s7.1地震 发震断层面 位移场 应变场 静态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特征及强余震判定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小艳 王光明 +3 位作者 张潜 贺素歌 樊文杰 刘自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9-319,共11页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对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可分为4段,且余震活动衰减非常迅速。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h值、等待时间法、累计频次曲线、初动方向等,判断漾濞...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对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可分为4段,且余震活动衰减非常迅速。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h值、等待时间法、累计频次曲线、初动方向等,判断漾濞M_(S)6.4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利用云南地区6级地震最大余震发震时间统计和震级差分布特征分析,认为漾濞M_(S)6.4地震最大余震已经发生。最后讨论了漾濞地震序列4级余震偏多的现象及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地震序列 强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序列特征及孕震构造环境 被引量:31
10
作者 易桂喜 赵敏 +4 位作者 龙锋 梁明剑 王明明 周荣军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49-4461,共13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余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截止到9月23日,发生的最大余震为9月16日4时55分M_(S)2.8(M L3.4)地震,与主震震级差3.2,呈现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CAP波形反演,获取的本次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86°、倾角45°、滑动角103°,节面Ⅱ走向88°、倾角46°、滑动角77°,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P轴方位187°、俯仰角1°,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近NS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南地块构造应力场NW\|SE向主压应力方向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本次地震应受局部应力场控制.泸县M_(S)6.0地震的矩震级为M W5.36,远低于面波震级;震源矩心深度为3.5 km,与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5.1 km较接近,表明该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上地壳浅部沉积盖层内,符合最近3年四川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深度分布普遍较浅的特征,也反映本次地震的震源破裂尺度相对较小.其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与震中附近的华蓥山褶断带西支断裂及附近的已知地表断层几何结构不匹配,结合重新定位的前震和早期余震空间展布近NWW向优势特征,本文初步判定走向NWW的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发震断层倾角45°,推测此次泸县M_(S)6.0地震为沉积盖层内NWW向隐伏逆冲断层在近NS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序列特征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发震构造 被引量:27
11
作者 段梦乔 赵翠萍 +2 位作者 周连庆 赵策 左可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11-3125,共15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地震序列表现为“前-主-余”型,余震频次较高.为获得此次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震源区潜在的发震构造,本文首先计算2010年以来震源区地震b值随时间的变化.其次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地震序列表现为“前-主-余”型,余震频次较高.为获得此次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震源区潜在的发震构造,本文首先计算2010年以来震源区地震b值随时间的变化.其次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并反演地震震源机制解和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1)震源区地震b值自2020年12月逐渐降低.2021年5月18日起地震活动逐渐增强,b值短暂回升.M_(S)6.4地震发生前又迅速下降.目前b值已恢复至均值水平,意味着区域发生强震的危险性逐渐降低.(2)结合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发现,漾濞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以SE走向的高倾角右旋走滑兼正断型断层为主.兼有多条NE走向和NNE走向的左旋走滑兼正断型的高倾角次级断层.(3)震源区受控于NNW向水平挤压,NEE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主震前构造应力控制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序列 b值 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断层 构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特征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珂 王鑫 +3 位作者 杨红樱 王玥 徐岩 李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1-251,共21页
2021年5月21日21时,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该地震的震中位于川滇块体的西南边界,是该区40多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未产生地表破裂,余震也未沿震区附近已知的断裂分布。研究者针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已有若... 2021年5月21日21时,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该地震的震中位于川滇块体的西南边界,是该区40多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未产生地表破裂,余震也未沿震区附近已知的断裂分布。研究者针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已有若干研究结果,但采用不同数据、方法和思考角度对这些结果进行验证并同时补充新认识是必要的。文中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分析了漾濞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重新定位,并通过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矩心深度。结果表明,漾濞地震的余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3km,余震带总体呈NW-SE走向,空间分段性明显:主震震中北西侧余震稀少且分布相对集中,东南侧余震密集且余震带宽度变大;前震序列发生在主震震中的东南侧,与余震密集段的位置基本重叠,反映主震震中北西侧的稀疏余震应属于触发型,而主震破裂可能属于由震中向SE扩展的单侧破裂型。余震带的深度横剖面显示主震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序列北西段的结构较为简单,显示出一个地震丛集,而南东段则相对复杂,很可能由2条倾向SW的高倾角断层组成。漾濞地震序列中29个M_(S)≥3.0地震的矩心深度主要分布于3~13km,震源机制解以右旋走滑型为主,大多存在一个NW-SE走向的高倾角节面,且具有一定的正断倾滑分量。主震是以右旋走滑为主的破裂所引发的,矩心深度为5.2km,与重定位所得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8.9km较为接近,反映该地震发生在上地壳,也反映震区的地震活动深度偏浅。文中对2021年5月云南漾濞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的分析,反映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产状及力学性质与NW走向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较为一致,但位置不同,证实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该断裂南段西侧一条SW陡倾的右旋走滑次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 地震序列精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2020年巧家M_(S)5.0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及其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倩 梁姗姗 +2 位作者 于湘伟 章文波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03-1324,共22页
本文联合地震震相报告数据与波形互相关数据,采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结合的方法,对2020年云南巧家M_(S)5.0地震以及震后一个月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研究,并结合距主震最近的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序列特征对巧家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 本文联合地震震相报告数据与波形互相关数据,采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结合的方法,对2020年云南巧家M_(S)5.0地震以及震后一个月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研究,并结合距主震最近的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序列特征对巧家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重定位结果显示,巧家M_(S)5.0主震位于27.19°N,103.17°E,震源深度约为11.9 km,余震震中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向,在深度方向上主要分布在5~10 km深度范围内,整体呈现较为直立的分布形态.重定位后巧家地震序列在N-S、E-W和U-D三个方向上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64 km、1.06 km和1.94 km.主震震源机制解展示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76°/70°/-13°,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270°/78°/-160°,基于重定位后余震的优势分布方向,本文认为巧家M_(S)5.0地震为与节面Ⅱ参数相近的一次较高角度并以右旋走滑性质为主,发生在上地壳的浅源地震事件.余震序列重定位结果还进一步揭示了巧家地震造成的破裂分为南北两段,破裂方向由东到西,且两段破裂均未破裂到地表,其中南侧破裂较北侧破裂倾角更大且埋深更深,而北侧破裂的时间则短于南侧破裂.此次巧家地震余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序列共轭破裂的近EW向分支方向高度相似,两个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相一致,结合以往鲁甸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鲁甸地震对巧家地震的触发可能性较小.因此,2020年巧家M_(S)5.0地震是该区域块体运动造成的挤压应力累积作用下的一次应力释放过程,产生的破裂为与包谷垴—小河断裂成锐角形式的撕裂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巧家m_(s)5.0地震 地震序列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高原及周边地区M_(S)≥7.1地震的时空对称性研究及趋势预判
14
作者 王晓枝 延军平 董治宝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3-1250,共8页
地震的时空对称性研究对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结合可公度理论,利用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对伊朗高原及周边地区M_(S)≥7.1地震的时空对称性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二次预测对一次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区时空对称性显著,2023... 地震的时空对称性研究对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结合可公度理论,利用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对伊朗高原及周边地区M_(S)≥7.1地震的时空对称性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二次预测对一次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区时空对称性显著,2023年发生M_(S)≥7.1强震的信号最强,且通过二次预测检验;研究区震中在1960年前呈大幅度东西迁移,在1960年后呈大幅度南北迁移,震中向东南方向迁移,3或4个强震可构成一次回旋,且多为闭合环状;经向震中迁移呈双对称轴形式,在1960年前后对称轴由43°E转为53°E,纬向震中迁移在1960年后沿35.5°N对称,未来地震可能发生在44°E,37°N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高原 m_(s)≥7.1地震 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异常跟踪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付虹 刘自凤 +5 位作者 胡小静 李智蓉 洪敏 彭关灵 王光明 倪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1-308,共8页
对云南漾濞M_(S)6.4地震前出现的前震序列、地震学、定点形变和流体观测异常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结果表明:前震序列较为复杂,能找到一些地震学的异常特征,但难以通过这些特征对震后趋势进行正确判断;定点形变观测异常出现时间早、异常... 对云南漾濞M_(S)6.4地震前出现的前震序列、地震学、定点形变和流体观测异常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结果表明:前震序列较为复杂,能找到一些地震学的异常特征,但难以通过这些特征对震后趋势进行正确判断;定点形变观测异常出现时间早、异常幅度大,可为震级预测提供依据;流体观测异常出现时间短、异常相对集中,为时间预测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形变和流体异常与亚失稳后期阶段具有较为相似的时空特征,可能与亚失稳过程有关。前震序列的判断结合区域地震危险性,可能是提高判断准确性更好的方法,合理利用地震孕育不同阶段的异常特征,是做好综合预测需要提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前震序列 定点形变 流体异常 综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新疆伽师M_(S)5.5地震的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金花 冉慧敏 +1 位作者 赵石柱 闫新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6-321,共6页
运用CAP方法反演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M_(S)5.5地震及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出伽师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48°,倾角83°,滑动角3°;节面Ⅱ:走向318°,倾角87°,滑动角173°;主压... 运用CAP方法反演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M_(S)5.5地震及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出伽师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48°,倾角83°,滑动角3°;节面Ⅱ:走向318°,倾角87°,滑动角173°;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为3°,倾角为3°,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273°,倾角为7°;矩震级为MW5.3。使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及余震共计129个M_(S)≥1.5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对震源机制解和重定位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此次重定位地震结果与CAP方法反演结果的展布方向一致,地震集中分布在NEE向,因此认为节面I是此次地震的主破裂面;重定位后NS、EW和UD方向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25、0.23及0.09 km,平均走时残差为0.026 s,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5 km。此次地震及其余震附近地表无明显的断层出露,所以初步判定2018年新疆伽师M_(S)5.5地震可能受控于柯坪断裂带附近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m_(s)5.5地震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滦州M_(S)4.3地震和2015年昌黎M_(S)4.2地震震源参数及构造意义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赫 董一兵 王熠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81-1287,共7页
基于京津冀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滦州M_(S)4.3地震、昌黎M_(S)4.2地震及其M_(S)3.3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深度,结合双差定位法获得2个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结果,对发震构造及成因关联开展分析... 基于京津冀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滦州M_(S)4.3地震、昌黎M_(S)4.2地震及其M_(S)3.3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深度,结合双差定位法获得2个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结果,对发震构造及成因关联开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滦州M_(S)4.3地震的节面Ⅰ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11°、85°、168°,节面Ⅱ分别为302°、78°、5°,震源错动类型为走滑型,震源深度为8 km,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呈NNE向,短轴剖面显示断层面倾角近垂直,认为其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昌黎M_(S)4.2地震及M_(S)3.3余震的节面Ⅰ分别为189°、68°、161°及190°、61°、170°,节面Ⅱ分别为286°、72°、23°及285°、81°、29°,震源错动类型同为走滑型,震源深度为10.5 km,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呈NNE向,短轴剖面显示断层面倾角近垂直,认为其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2)基于滦州M_(S)4.3地震、昌黎M_(S)4.2地震及滦州M_(S)7.1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3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上地壳先存断裂,而可能与震源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即壳内包体现象是孕育这些地震的共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州m_(s)4.3地震 昌黎m_(s)4.2地震 滦州m_(s)7.1地震 发震构造 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资料分析漾濞M_(S)6.4地震前应变时空演变特征
18
作者 王伶俐 洪敏 +3 位作者 高涵 徐良叶 王岩 牛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基于云南省内及邻区2009-2020年GNSS观测数据解算结果,在各个测点时间序列和速度场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估计区域应变率场;以连续基准站时间序列为约束,获取漾濞M_(S)6.4地震近场区域的块体应变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漾濞地震发生... 基于云南省内及邻区2009-2020年GNSS观测数据解算结果,在各个测点时间序列和速度场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估计区域应变率场;以连续基准站时间序列为约束,获取漾濞M_(S)6.4地震近场区域的块体应变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漾濞地震发生在前期最大剪应变高值区以及面应变高梯度带的张压转换区,发震的时间处于区域应变积累速率逐渐降低的过程之后.震中近场区域均以NW向断层的右旋走滑应变积累为主,且大多呈现持续增强趋势,与漾濞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及其破裂特征一致.震前震区东部块体出现了短期应变趋势转折及反向加速的异常现象,反映了应力-应变积累在接近临界破裂状态时的非线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GNss 速度场 应变率场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前测震学异常回顾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自凤 孙楠 +5 位作者 王光明 彭关灵 李永莉 张天宇 毛慧玲 赵小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8-356,共9页
为了完善云南地区测震学预测指标体系,对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前平静类、增强类、条带类、参数类测震学异常和前震活动特征进行回顾总结,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地震前测震学异常以不同时空尺度、不同震级档地震的平静为主,条带交... 为了完善云南地区测震学预测指标体系,对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前平静类、增强类、条带类、参数类测震学异常和前震活动特征进行回顾总结,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地震前测震学异常以不同时空尺度、不同震级档地震的平静为主,条带交汇现象也十分显著,震中附近震源机制趋于一致,2012-2017年滇西北地区5级地震丛集发生,且自2020年以来小滇西及邻区4级地震出现增强活动,以中长期异常为主,临震阶段震源区中小地震密集发生构成前震。(2)根据震前提出的测震学异常做出的中长期、较大区域的震情趋势判定是正确的,但临震前的前震识别工作因过多依赖以往震例经验而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震学异常 震源机制一致性 地震条带 前震序列 漾濞m_(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伽师MS6.4地震前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世广 蒋海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22-3334,共13页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发生M_(S)6.4地震,震前约45小时震源区曾发生M_(S)5.4地震,构成典型的前-主-余型地震序列,显著且丰富的前震活动为研究主震成核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本文收集了M_(S)6.4地震震中100km范围内6个地震台站的波...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发生M_(S)6.4地震,震前约45小时震源区曾发生M_(S)5.4地震,构成典型的前-主-余型地震序列,显著且丰富的前震活动为研究主震成核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本文收集了M_(S)6.4地震震中100km范围内6个地震台站的波形数据,以重定位后的地震目录作为模板,利用匹配定位方法(Match&Locate)对M_(S)6.4地震前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的小地震进行了检测和定位,检测得到4664个地震事件,其中261个事件发生在伽师M_(S)6.4地震之前,序列目录的完备震级从M_(L)1.6降低到M_(L)1.1.基于检测目录,利用修正的大森公式计算M_(S)5.4前震序列的p值偏低,表明前震序列衰减缓慢.根据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伽师M_(S)5.4地震前26天内和伽师M_(S)6.4地震前2天内,发震断层附近存在由地震活跃转为相对平静的过程.另外,伽师M_(S)6.4主震前2天内的地震活动存在向主震位置迁移、收缩的现象,可能标志着断层已进入亚失稳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m_(s)6.4地震 前震活动 地震检测与定位 微震迁移 序列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