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的大震长期平静及中国内地强震危险性研究
1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孟令媛 臧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山地震带长达31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天山地震带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花莲7.3级地震结束了中国台湾地区长达17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中国台湾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②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超过28年,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宁夏地区自1954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已超过70年,这2个区域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云南地震地区,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级地震 花莲7.3级地震 地震长期平静 南北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波变换研究2024-01-23乌什M_(S)7.1地震前重力异常特征
2
作者 陈丽 刘代芹 +5 位作者 艾力夏提·玉山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赵磊 丁宇 李秉烨 李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9-283,共5页
利用南天山地区2020—2023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取2024-01-23乌什M_(S)7.1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取各阶小波重力细节对应的近似场源深度。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3 a尺度)结果显示,乌什M_(... 利用南天山地区2020—2023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取2024-01-23乌什M_(S)7.1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取各阶小波重力细节对应的近似场源深度。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3 a尺度)结果显示,乌什M_(S)7.1地震前,乌恰至巴楚地区和阿克苏地区重力变化呈现明显的四象限分布,震中位于四象限边缘及零值线附近;2)2020—2023年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小波变换(4阶小波重力细节)结果显示,乌什M_(S)7.1地震前,乌恰至巴楚地区重力变化出现明显的四象限分布,震中位于四象限边缘及零值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 小波变换 乌什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什M_(S)7.1地震前天山地区主要断层闭锁与变形特征及未来强震危险区域
3
作者 赵静 苑争一 +5 位作者 岳冲 杨文 武艳强 任金卫 江在森 牛安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44-2562,共19页
利用能够反映地壳运动与变形特征的GPS速度场研究相关断层的深浅部滑动速率与闭锁状态,对于分析强震前区域构造活动及其运动学特征,以及识别未来强震危险区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天山地区1991—2020年GPS速度场,通过构建天山地区主... 利用能够反映地壳运动与变形特征的GPS速度场研究相关断层的深浅部滑动速率与闭锁状态,对于分析强震前区域构造活动及其运动学特征,以及识别未来强震危险区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天山地区1991—2020年GPS速度场,通过构建天山地区主要块体和断层三维模型,采用T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计算了主要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并结合解算的天山地区应变率场结果和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综合分析了天山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结果表明:①迈丹断裂(发震断裂)、喀什河断裂和博格达断裂闭锁很强,大部分段落为完全闭锁;那拉提断裂和兴地断裂西段闭锁很强,东段闭锁稍弱;乌孙山脊断裂和秋里塔格断裂整体闭锁较强;博阿断裂西端闭锁较强、中段闭锁很弱、东段闭锁很强;柯坪断裂局部闭锁很强.②强闭锁的迈丹断裂和博格达断裂滑动亏损速率最大,分别为6.4~10.8 mm·a^(-1)和5.2~11.4 mm·a^(-1).其他断裂滑动亏损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喀什河断裂7.1~8.4 mm·a^(-1)、那拉提断裂4.6~6.5 mm·a^(-1)、兴地断裂4.1~6.2 mm·a^(-1)、博阿断裂西段4.4~4.9 mm·a^(-1)、乌孙山脊断裂1.4~2.6 mm·a^(-1)、秋里塔格断裂1.7~2.1 mm·a^(-1)和柯坪断裂0.6~1.6 mm·a^(-1).③天山地区的变形主要分布在南天山西段,呈现西强东弱的特点,结合强闭锁断层空间位置和乌什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增强区域,分析认为仍需重点关注南天山西段挤压和剪切变形高值区边缘与大型闭锁断层交界部位发生逆冲型和走滑型强震的危险性,尤其是乌什地震造成了明显应力加载的迈丹断裂中西段和那拉提断裂西段局部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天山地区 GPS速度场 断层闭锁程度 GPS应变率 强震危险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柯坪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4
作者 解滔 韩盈 +1 位作者 于晨 范晔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5,共14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W和NS测道观测数据去年变化后,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0.6%和0.5%。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应力和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柯坪站位于地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地电阻率的下降型异常变化相符。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根据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推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320°,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P轴方位330°较为相近。因此,柯坪站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乌什M_(S)7.1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地电阻率 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变化 断层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Ms7.1级地震地表变形特征初步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闫纪元 冯军 +1 位作者 张雪华 李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8-402,共15页
对2024年1月23日02时09分05秒发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Ms7.1级地震的震中(41.26°N,78.63°E)及周边区域的地表变形特征进行调查。观测结果显示,引发本次地震的断裂在震中区域并未大规模出露,地表变形以张性... 对2024年1月23日02时09分05秒发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Ms7.1级地震的震中(41.26°N,78.63°E)及周边区域的地表变形特征进行调查。观测结果显示,引发本次地震的断裂在震中区域并未大规模出露,地表变形以张性裂隙为主,局部可观察到挤压鼓包、陡坎和砂土液化等现象,造成约5 cm的垂直位错,多条张性裂隙组成的裂隙带破坏公路、山体和房屋,在山区多伴随崩塌和滑坡现象。综合现场调查、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等信息,提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迈丹逆冲断裂东段。该区域未来的地震风险仍然较高,考虑到地表变形带来的潜在风险,建议加强牧区建筑的抗震能力建设以及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乌什 Ms 7.1级地震 地表变形:迈丹断裂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的2024年新疆乌什M_(W)7.0地震地表形变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2
6
作者 柳姣姣 张永志 +1 位作者 郝小叶 吴文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基于覆盖震中的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解算新疆乌什M_(W)7.0地震地表同震形变场;利用四叉树方法对同震形变场进行降采样,以降采样后的数据为约束对断层几何和物理参数进行优化反演。结果表明,升轨和降轨最大隆升值分别为7... 基于覆盖震中的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解算新疆乌什M_(W)7.0地震地表同震形变场;利用四叉树方法对同震形变场进行降采样,以降采样后的数据为约束对断层几何和物理参数进行优化反演。结果表明,升轨和降轨最大隆升值分别为72 cm和39 cm;发震断层位于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左旋走滑的迈丹-沙依拉姆断裂,断层走向为230°,倾角为67°,滑动角约为45°,断层面上最大滑动量为3.53 m,地震矩为3.78×10^(19)Nm,对应矩震级为M_(W)7.02。库仑应力结果表明,托什干断裂、阔克沙勒断裂、大石峡断裂、库如克玉祖木断裂、库齐断裂北端等区域均处于应力加载区,未来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乌什M_(W)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发震构造
7
作者 陈子龙 刘刚 +6 位作者 李琦 陈威 赵昕宇 林牧 陶隆文 乔学军 聂兆生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7,共19页
文中利用Sentinel-1升、降轨影像获取2024年乌什M_(W)7.0地震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约束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最佳断层模型为沿走向弯折的双断层结构,弯折前后走向变化约为25°,倾角约有20°的差异。断层滑动为高倾角... 文中利用Sentinel-1升、降轨影像获取2024年乌什M_(W)7.0地震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约束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最佳断层模型为沿走向弯折的双断层结构,弯折前后走向变化约为25°,倾角约有20°的差异。断层滑动为高倾角逆冲兼左旋走滑,主要分布于震中及其西侧,东侧幅度低且相对弥散,整体分布具有浅部滑移亏损特征。几何差异和滑动分布的空间相关性表明发震构造在震中以东存在几何复杂体,以障碍体模式阻碍破裂传播。同震扩展围限于玉山古溪和乌什凹陷之间,东、西两侧的断裂阶区和复杂构造限定了破裂规模。MW5.7余震形成了清晰的LOS向变形,最优模型显示其发震断层偏离主震迹线约10°,倾向SE,断层面地表迹线与地表破裂几乎重合,浅层滑动量与调查所得的错断量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几何参数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宏观震中与地质灾害调查
8
作者 陈建波 郑黎明 +7 位作者 李涛 陈杰 姚远 钱黎 张博譞 胡宗凯 刘冠伸 李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1-576,共16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位于西南天山乌什凹陷,极震区烈度为Ⅸ度。此次地震是新疆地区近十年以来最大的地震,也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7.3地震以来天山地震带内最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破...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位于西南天山乌什凹陷,极震区烈度为Ⅸ度。此次地震是新疆地区近十年以来最大的地震,也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7.3地震以来天山地震带内最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破坏相对较轻,但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文中通过震后第一时间野外科学考察、大比例尺卫星影像解译及无人机航拍,对宏观震中及震区地质灾害的空间位置、基本类型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乌什地震宏观震中主要位于微观震中以南约8km的别迭里河—恰勒玛提河之间,地质灾害主要沿构造走向集中分布在微观震中东、西两侧30km范围内的山区,灾害类型多以岩崩、滑坡、滚石、边坡失稳和地裂缝为主,尤其以地震崩塌和地裂缝最为突出,偶有沿地裂缝的喷砂冒水现象,地震崩塌主要集中在玉山古溪河—科克留木苏河之间,震中所在的别迭里河表现最为明显,地裂缝主要集中在由新近系地层组成的别迭里背斜核部,以张裂缝和张剪裂缝为主,覆盖范围南北长2.53km,东西宽0.2~1.2km,面积约为2.2km^(2)。本次调查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区与InSAR同震形变场给出的最大形变区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构造变形对地质灾害形成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崩塌 地裂缝 迈丹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观测揭示的2024年1月新疆乌什M_(S)7.1地震同震形变及滑动分布
9
作者 杨九元 温扬茂 +1 位作者 许才军 郏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2-2543,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并详细探究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同震观测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一条倾向西北且沿走向变化的中等倾角的左旋走滑兼逆冲断层,同震滑动主要分布于4.7至22 km的深度,且最大滑动3.3 m位于~10 km深度.震后观测分析显示,该形变主要由一次M_(S)5.7余震引起,且野外地质考察识别的地表破裂带与此余震有关.通过对反演结果、活动断层分布及运动特性的联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成核于迈丹断裂及其西南侧之前未识别的延伸分支断层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揭示,乌什地震触发了M_(S)5.7余震,且造成了大石峡断裂、迈丹断裂西分支断层段和托什干断裂东段应力加载,应着重关注其地震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新疆乌什M_(S)7.1地震 INSAR 同震及震后形变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
10
作者 王雪竹 吴传勇 +5 位作者 刘建明 臧柯智 袁海洋 高瞻 张金烁 马云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506,共19页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前对乌什M_(S)7.1地震的发震构造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确定性,确定发震构造对于评估该地区未来强震风险及不同断裂之间的应力加载和触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方法对主震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整体呈NE-SW向展布,长轴走向约为55°,全长约85km;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115°,倾角为52°,滑动角为132°;节面Ⅱ的走向为240°,倾角为54°,滑动角为49°;矩心深度为17km。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活动构造资料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迈丹断裂东段的山前分支(别迭里沟口断裂),破裂长约35km。85km长的余震条带是主震触发相邻分支断裂活动的结果,属于一次较为复杂的级联破裂地震。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深,同震破裂主要发生在地表5km以下的深度,别迭里沟口断裂未来仍具有较高的强震风险。另外,乌什M_(S)7.1地震触发了别迭里断裂(F1-1)和阿合奇断裂(F2-2)活动,后续也需要进一步关注这2条断裂的强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HypoDD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面应变周年变化的动力学诊断:以新疆乌什台为例
11
作者 杨小林 李航 +1 位作者 杨锦玲 危自根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16-2229,共14页
如何阐明(近)地表周年变形的物理机制,一直是地壳形变观测和解释中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新疆乌什台钻孔体应变仪自2007年开始观测以来,便能记录到清晰且规律的周年变化,其振幅值高达3.82×10^(-6);那么,这种信号所蕴含的物理机制究竟如... 如何阐明(近)地表周年变形的物理机制,一直是地壳形变观测和解释中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新疆乌什台钻孔体应变仪自2007年开始观测以来,便能记录到清晰且规律的周年变化,其振幅值高达3.82×10^(-6);那么,这种信号所蕴含的物理机制究竟如何?截止目前,还鲜有针对性的动力学研究.鉴于地表气温年变是造成近地表应变周年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加之乌什台地表气温和钻孔体应变年变高度相关;所以,本文依据乌什台2016—2022年的气温年变、钻孔系统和台基介质等实况,并尝试采用含松散盖层(解耦层)半空间热固耦合模型,定量解析了15.44℃的气温年变在75.6m深处所产生的理论热应变变化.结果表明,当解耦层的厚度为2.64m时,理论值的年变振幅和相位皆能与实测值吻合.据此,我们可以合理揭示出乌什台钻孔面应变的周年变化和地表气温年变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该典型个例的系统剖析,不仅可以提升我们对钻孔应变年变机制的科学理解,而且还能为我国定点地壳形变台网的年变信号研究提供算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面应变 周年变化 气温 热弹性应变 乌什 地壳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什7.1级地震前GNSS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爽 占伟 +1 位作者 刘晓 梁洪宝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3-981,共9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为了研究震前GNSS变形特征,通过对比分析GNSS基线时间序列结果和区域应变结果,发现迈丹断裂带东西两段的地壳运动有所差异,东段的运动较强,乌什地震即发生在断裂带东段;利用4期速度场结果,计算得...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为了研究震前GNSS变形特征,通过对比分析GNSS基线时间序列结果和区域应变结果,发现迈丹断裂带东西两段的地壳运动有所差异,东段的运动较强,乌什地震即发生在断裂带东段;利用4期速度场结果,计算得到动态应变场变化,从NS向应变场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应变量值持续增加,应变持续在积累状态,从长期背景场可以看出7.1级地震发生在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挤压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西侧为(1.0±0.35)mm/a,东侧为(4.1±0.51)mm/a,且东侧的闭锁程度较高。研究认为迈丹断裂带两侧运动差异明显,乌什7.1级地震发生在滑动速率较高的东段,且该区域处于应变高值区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GNSS 时间序列 应变场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XLNet算法的震后舆情分析研究——以甘肃积石山县6.2级和新疆乌什县7.1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通彦 王尅丰 +4 位作者 黄猛 张淞 周文涛 游巧 刘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5-964,共10页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掌握救灾动态、稳定民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震后舆情信息数据量大、语言多义性等问题,文章使用自回归模型(XLNet)作为文本向量化表示层,将社交媒体地震数据文本转...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掌握救灾动态、稳定民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震后舆情信息数据量大、语言多义性等问题,文章使用自回归模型(XLNet)作为文本向量化表示层,将社交媒体地震数据文本转化为包含上下文语义信息的媒体数据词向量,同时,使用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网络作为特征提取层,把词向量序列输入到BiGRU层,提取社交媒体地震数据的文本特征;将初步提取特征的文本输入到注意力机制层(Attention),进一步提取更为重要的情感类别特征,并对重要特征进行权重强化,构建基于网络地震应急处置信息改进的XLNet-BiGRU-Att地震舆情情感分析模型;最终,获得社交媒体地震数据的舆情态势。相比传统的XLNet模型,文章模型在甘肃积石山县6.2级与新疆乌什县7.1级地震的舆情情感分析中能够准确\,快速捕捉长短文本数据特征,分析舆情态势,情感分析准确率分别提升到92.45%和93.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分析 XLNet BiGRU 甘肃积石山 新疆乌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预测过程
14
作者 宋春燕 宋治平 +5 位作者 魏芸芸 聂晓红 高歌 张涛 艾萨·伊斯马伊力 钱才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1-562,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202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新疆地震局划定的年度危险区内,震前做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本文总结了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①震前地震活动性存在b值、震源一致性、...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202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新疆地震局划定的年度危险区内,震前做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本文总结了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①震前地震活动性存在b值、震源一致性、地震平静、条带、增强、高频等异常,长、中、短期异常预测效果均较好;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存在洞体应变、地倾斜、基岩温度、温泉氢气、井流量、地磁等异常,中短期异常较为显著,时、空、强三要素对应较好。综合分析认为,乌什7.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定点观测中短期异常突出,对时、空、强均有较好的预测,地球物理观测在震前存在大幅度异常变化,异常具有逐渐向震中逼近的过程。根据异常变化,新疆地震局及时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上报震情,此次地震取得了减灾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级地震 异常特征 中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博譞 钱黎 +11 位作者 李涛 陈杰 许建红 姚远 房立华 谢超 陈建波 刘冠伸 胡宗凯 杨文心 张军龙 庞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4,共15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岩崩、滚石、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由微观震中向N约7km、向S约13km以外,地质灾害迅速减轻,且山前断层陡坎(F_(5))未见任何新鲜的活动迹象。结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产出的InSAR同震形变场初步结果,判定此次主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NW、未错出地表的逆冲断层。在GCMT震中所在的恰勒玛提河,沿西域砾岩背斜南翼发现了总体走向N60°E、长约2km、最大垂直位错约1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在较老地貌面上基本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总体受一条倾向SE、与主震发震断层倾向相反的逆断裂控制。地表破裂带长2km,规模远小于乌什M_(S)7.1地震余震带,其是由M_(S)7.1主震所致还是因M_(S)5.7余震造成的,以及产生地表破裂的SE倾逆断层与NW倾主震发震断裂之间是何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乌什盆地 逆断型强震 地表破裂 次生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Ms 7.1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1 位作者 许强 许善淼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1-653,共13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发生Ms 7.1地震,快速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发震断层滑动特征,有助于科学认识此次地震发震机理。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2024年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发生Ms 7.1地震,快速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发震断层滑动特征,有助于科学认识此次地震发震机理。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了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5 cm和4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4.2 m,主要集中在地下3~20 km区域;模型正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在垂直方向最大抬升约53 cm,最大沉降约12 cm;发震断层运动以逆冲为主,兼具少量左旋走滑,根据InSAR结果及地质资料综合判断,本次发震断层为迈丹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7.1级地震震源参数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佳静 韩光洁 +2 位作者 席楠 张雅茜 孙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0-270,共11页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41.26°N,78.63°E)发生7.1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12.2s产出首报预警信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震后3min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3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41.26°N,78.63°E)发生7.1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12.2s产出首报预警信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震后3min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3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产出震源参数、地震构造、历史地震、余震精定位、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等应急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青藏高原西缘的逆冲型地震事件,余震展布呈NEE向;主震破裂持续时间约15s,主要能量约在震后8s释放,最大位移量约2.3m,破裂长度约32km;极震区推测烈度达Ⅷ度,区域涉及乌什县、阿合奇县,面积约4614km2;震中附近多个台站峰值加速度值大于该区设防标准,存在造成部分房屋和道路损坏的可能,经对比,与实际震害调查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数据产品 震源机制 破裂过程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及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泽尧 万永革 +2 位作者 关兆萱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2-991,共10页
为研究2024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大震对周边区域应力的影响,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主震破裂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发现:体应变在震源西北侧呈现拉张,东南侧呈现挤压;面应变的分布... 为研究2024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大震对周边区域应力的影响,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主震破裂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发现:体应变在震源西北侧呈现拉张,东南侧呈现挤压;面应变的分布与体应变的形态基本相似。为研究该地震对余震的触发情况,首先需要确定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对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4年1月23日到2024年4月10日的余震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分析,得到两簇结果,选择标准差较小的二簇节面进行平均,得到走向为243.91°,倾角为64.97°;将乌什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投影到该发震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61.02°。将这些参数作为余震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同样基于USGS给出的主震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研究发现:区内库仑应力均超过0.01 MPa阈值,且库仑破裂应力最大值达0.3 MPa,大多数余震处于库仑应力变化的高值区;表明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余震的发生。为研究该地震发生对周围断层的影响,根据前人给出的周边断层的几何和滑动特性,计算在周边断裂上沿滑动方向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发现:本次地震对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0.22 MPa,喀拉铁克断裂、衣木干他乌断裂、塔塔埃尔塔格断裂、奥兹格尔他乌断裂、柯坪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并不明显,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增加最大,应注意该断层的地震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乌什县M S7.1地震 发震断层面 位移场 应变场 静态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复杂性对地震余震衰减的影响——以2024年乌什M_(S)7.1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尹欣欣 王树旺 +1 位作者 梁潇南 马关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5-972,991,共9页
地震余震活动及其衰减过程与区域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以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县M_(S)7.1地震为例,基于精定位结果,采用断层网络重构(FNR)方法探究该区域复杂断层构造对余震序列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乌什地震主震区存在错综复杂的断层系... 地震余震活动及其衰减过程与区域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以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县M_(S)7.1地震为例,基于精定位结果,采用断层网络重构(FNR)方法探究该区域复杂断层构造对余震序列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乌什地震主震区存在错综复杂的断层系统,除SN向主断层带外,还伴生多条次级断层分支,形成网状断裂结构。余震沿主断层西南段呈线性展布,同时次级断裂带上也分布有大量散射态余震簇。这种复杂的几何形态和多向滑移行为,使得地震应力在各断层面间有效传递,导致余震活动持续发育。利用贝叶斯框架下的Omori模型,对余震序列进行参数反演。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p值高达0.74,K值为599.73,表征其衰减极为缓慢、持续时间长、活跃度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地震精定位 大森定律 断层重构 余震序列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什7.1级地震人口热力及其应急响应功能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环宇 李东平 +2 位作者 尹晶飞 李敏 孙海青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2-1000,共9页
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为快速了解震区人口分布情况,判定此次地震极震区范围,分别采集震区内2时及2时30分手机位置数据。利用核密度空间评估方法得到震前及震后人口分布状态与变化情况,并对变化的原... 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为快速了解震区人口分布情况,判定此次地震极震区范围,分别采集震区内2时及2时30分手机位置数据。利用核密度空间评估方法得到震前及震后人口分布状态与变化情况,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于手机位置信息评估得到的震后人口热力数据在城市中心会出现与以往震例不同的“反常”升高现象;人口热力数据对地震诱发的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有很好的响应;部分通信基站退服导致个别村庄人口热力“斑点式”减少,该现象有助于判别基站退服点的地震破坏程度。由于样本数据分布不均且地震发生在凌晨2时9分,人口变化率在刻画地震影响场的能力方面稍显不足。人口热力数据可以在震后应急响应阶段快速获取灾区人口分布与动态变化情况,为灾情信息的获取及地震初期救援力量的科学分配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县7.1级地震 人口热力 “反常”升高 应急响应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