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方语境下日式美学的华语表达——评影片《你好,之华》 被引量:1
1
作者 蔺安慧 袁智忠 《戏剧之家》 2019年第9期92-93,共2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立足日本传统文学艺术作品,提炼确立了三个日本文化中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幽玄""哀"和"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岩井俊二凭借《情书》掀起了...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立足日本传统文学艺术作品,提炼确立了三个日本文化中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幽玄""哀"和"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岩井俊二凭借《情书》掀起了日本电影的复苏,是使世界开始关注日本电影与日本美学的三大导演之一,其电影展现了浓烈的日本传统美学风格与审美文化,准确表现了日本的民族心理。《你好,之华》作为"中国版《情书》",在叙事、意象、视听上都极具日本美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美学 幽玄 物哀 《你好 之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情书》到《你好,之华》——论岩井俊二作者电影文本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田永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84-87,共4页
“一位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曾说。诚如所言,在岩井俊二电影中,对青春的关注、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伤痛过后仍存于心底的期待与希望总是不变的主题。《你好,之华》延续岩井俊二一贯的电影美学风格,在平... “一位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曾说。诚如所言,在岩井俊二电影中,对青春的关注、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伤痛过后仍存于心底的期待与希望总是不变的主题。《你好,之华》延续岩井俊二一贯的电影美学风格,在平静的叙述中一点点展开对尘封往事的追忆,对身份错位导致的家庭悲剧发出一声叹息,却又将对美好生活的展望留在观众心底。《情书》作为岩井俊二首部电影作品,具有极为明显的作者风格。《情书》和《你好,之华》无论在故事结构、人物关系,或是影像特征上都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对这两部最具岩氏电影辨识性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读懂岩井俊二电影表层叙事下的深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好 之华》 《情书》 岩井俊二 作者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你好,之华》的纯情消费与社会效应
3
作者 李艳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124,共3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和影视热衷于表现人们对纯情真爱的渴望。根据名作改编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七月与安生》,以及《你好,之华》均以书信体表达了社会群体的纯情诉求。《你好,之华》以贴近生活的特点彰显了纯情的美好。这类电... 新世纪以来,文学和影视热衷于表现人们对纯情真爱的渴望。根据名作改编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七月与安生》,以及《你好,之华》均以书信体表达了社会群体的纯情诉求。《你好,之华》以贴近生活的特点彰显了纯情的美好。这类电影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当今社会群体的纯情消费趋势,折射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在怀旧忆往中寻找纯情慰藉的社会心理。和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渴望》一样,《你好,之华》体现了当今电影消费主体对纯情消费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好 之华》 书信体电影 纯情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析电影《你好,之华》 被引量:2
4
作者 裴雨晴 王平 《戏剧之家》 2019年第18期82-83,共2页
雅克·拉康作为西方精神分析批评学影响最大的批评家,在继承弗洛伊德"本我"的基础上将其对儿童"自我"意识进行研究,得出著名的"镜像理论"。本文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电影《你好,之华》... 雅克·拉康作为西方精神分析批评学影响最大的批评家,在继承弗洛伊德"本我"的基础上将其对儿童"自我"意识进行研究,得出著名的"镜像理论"。本文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电影《你好,之华》进行探析,对主人公的自我、自我与他者的镜像关系,以及观者的自我进行研究,对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建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影片深层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好 之华》 拉康镜像理论 自我建构 镜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你好,之华》
5
作者 周格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154,共3页
《你好,之华》是继《情书》之后,导演岩井俊二时隔23年再次拍摄的一部关于信件传情的影片。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电影《你好,之华》的研究,首先借助拉康的镜像及相关主体性理论,探讨之华的自我困境;其次依据弗洛伊德关于抑郁症的原理解释... 《你好,之华》是继《情书》之后,导演岩井俊二时隔23年再次拍摄的一部关于信件传情的影片。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电影《你好,之华》的研究,首先借助拉康的镜像及相关主体性理论,探讨之华的自我困境;其次依据弗洛伊德关于抑郁症的原理解释,展开对之南抑郁动因的溯源;最后通过影片中信件的书写与传递,人物得到自我表达、宣泄与疗愈的过程梳理,试图揭示导演本人在影像中建构起的现实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好 之华》 镜像关系 抑郁症 信件 自我疗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你好,之华》为例浅析岩井俊二的电影风格
6
作者 孙铜雨 《戏剧之家》 2021年第5期166-167,共2页
岩井俊二作为一名剧作家、导演,在日本乃至世界电影界都十分有影响。他的影片擅长表达“纯爱”,唯美的画面加上含蓄的表达,在传递情感的同时,也使观众缅怀自己的青春时光,散文化的镜像叙述中也充斥着受众易于接受的生活化表达,从而将这... 岩井俊二作为一名剧作家、导演,在日本乃至世界电影界都十分有影响。他的影片擅长表达“纯爱”,唯美的画面加上含蓄的表达,在传递情感的同时,也使观众缅怀自己的青春时光,散文化的镜像叙述中也充斥着受众易于接受的生活化表达,从而将这种至纯至美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实现一种对话。本文以《你好,之华》为例,从散文化的镜头叙事、生活化的细节表达、隐喻性的哲理思考、接受美学角度、拉康镜像理论等方面浅析岩井俊二的电影表达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好 之华》 岩井俊二 电影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转变中的人——现实主义视角下的贾樟柯与岩井俊二
7
作者 田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80-83,共4页
《江湖儿女》与《你好之华》是去年差不多同时上映的两部文艺电影,然而其本身都彰显了青春的残酷性与纯爱,而且都进行了现实与超现实的处理来传递各自的艺术理念。有鉴于此,笔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各自镜语特征的形成,认为贾樟柯... 《江湖儿女》与《你好之华》是去年差不多同时上映的两部文艺电影,然而其本身都彰显了青春的残酷性与纯爱,而且都进行了现实与超现实的处理来传递各自的艺术理念。有鉴于此,笔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各自镜语特征的形成,认为贾樟柯通过社会触角延伸,而岩井俊二通过社会角色转换来彰显青春残酷性;贾樟柯通过情与义的决裂,而岩井俊二通过人性的坚定来彰显爱情的残酷性。对于超现实的处理,贾樟柯采用喜剧的办法,而岩井俊二则是通过隐喻的人物双面设定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语特征 《江湖儿女》 你好之华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