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共同伤害的复仇”或义愤的社会化维度 斯宾诺莎《政治论》与一个自由共同体的情动基础 被引量:4
1
作者 宋一帆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54,共28页
斯宾诺莎是启蒙传统中的一个“异类”,其政治社会理论不再将政治社会视作“国中之国”,而将人类情动(affect)视作一种真实的社会力量,并且将这些个体间的力量博弈奠立为国家的根基。由此,因特定社会状态而起的抵抗性情动“义愤”就以一... 斯宾诺莎是启蒙传统中的一个“异类”,其政治社会理论不再将政治社会视作“国中之国”,而将人类情动(affect)视作一种真实的社会力量,并且将这些个体间的力量博弈奠立为国家的根基。由此,因特定社会状态而起的抵抗性情动“义愤”就以一种极富张力的方式被引入社会起源的讨论中。与对抗性的政治行动不同,斯宾诺莎强调这种情动所呈现的时空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因义愤而敞开的情动模仿及想象性认同可贡献于社会化过程;在时间维度上,短时效的义愤能够被有效调控与挫败,使其作为集体伤害的记忆融入建制之中,提供社会变革的历史性动力。好的共同体必须将由“恐惧”支配的团结模式转变为由“希望”引导的团结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情动 义愤 社会想象 希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愤”与“蔑视”——论本·琼森的喜剧快感观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喜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饱受批评,其原因之一在于不少喜剧作家与演员将喜剧快感与大笑混为一谈,从而不择手段地以逗笑为目的。作为当时最为杰出的喜剧作家之一,本·琼森不遗余力地澄清这二者的关系以期将喜剧提升为与悲剧具有同... 喜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饱受批评,其原因之一在于不少喜剧作家与演员将喜剧快感与大笑混为一谈,从而不择手段地以逗笑为目的。作为当时最为杰出的喜剧作家之一,本·琼森不遗余力地澄清这二者的关系以期将喜剧提升为与悲剧具有同等高度的地位。于琼森而言,除道德教化之外,喜剧的另一个目的是激发高尚的快感,而非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单纯逗笑。通过再现否定性人物愚蠢与恶习的荒诞可笑,喜剧应能引发"义愤"与"蔑视"等情感从而让观众在辨别善恶是非的同时产生快感。琼森的喜剧快感观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喜剧理论,也是他为喜剧所做的有力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森 义愤 蔑视 喜剧快感 大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愤填膺批不倒西方中心论
3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填膺 义愤 中国现代化 西方中心论 忧患意识 世界革命 优秀传统 现代传播 价值观 走正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姆雷特的血气 被引量:3
4
作者 罗峰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42,共8页
《哈姆雷特》一剧展现了莎士比亚对血气的丰富理解。克劳狄斯弑君篡位的恶行,激起哈姆雷特匡扶正义的血气。然而,由于血气本身的含混性,以及哈姆雷特王子没有节制自己的义愤,致使他在寻求正义的过程中,其道德义愤一步步失去正当根据。... 《哈姆雷特》一剧展现了莎士比亚对血气的丰富理解。克劳狄斯弑君篡位的恶行,激起哈姆雷特匡扶正义的血气。然而,由于血气本身的含混性,以及哈姆雷特王子没有节制自己的义愤,致使他在寻求正义的过程中,其道德义愤一步步失去正当根据。这不仅给他自身带来灭亡,也给丹麦带来灭亡。由于血气是灵魂和城邦最成问题的要素,莎士比亚通过以悲剧形式展现血气的含混性和重要性,表明了他对潜在统治者的期待。对一名王子来讲,如何引导和提升血气是其变得适于统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血气 含混性 道德义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流农民工文学形象塑造的价值判断
5
作者 周水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123,175,共7页
价值负载"空缺"是农民工形象塑造的显著特点:作者既不以人物的"落后性"来展示人物的负价值,从而间接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也不以人物"先进性"来展示人物的正价值,从而直接从正面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农民... 价值负载"空缺"是农民工形象塑造的显著特点:作者既不以人物的"落后性"来展示人物的负价值,从而间接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也不以人物"先进性"来展示人物的正价值,从而直接从正面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农民工形象的特殊价值负载状况与作家的双重视角密切相关。"道德"与"历史"的双重视角,是导致创作主体内在价值冲突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类型小说 类型人物 社会义愤 价值负载 价值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班的子孙》的沉思 被引量:12
6
作者 雷达 《当代文坛》 1984年第4期10-14,共5页
王润滋的中篇小说《鲁班的子孙》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读者的注意。面对八十年代中国农村一场“父与子”的纠葛纷争,人们热烈地议论着,在这鲁班的忠实后裔与鲁班的不肖子孙之间,究竟谁更值得肯定?作品诱发人们思考的问题,说明了我们的文... 王润滋的中篇小说《鲁班的子孙》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读者的注意。面对八十年代中国农村一场“父与子”的纠葛纷争,人们热烈地议论着,在这鲁班的忠实后裔与鲁班的不肖子孙之间,究竟谁更值得肯定?作品诱发人们思考的问题,说明了我们的文学在反映急速变革中的农村生活方面,正在走向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班 传统美德 义愤 经济变革 作品 价目牌 大锅饭 乡亲 父与子 农村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被引量:4
7
作者 谢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关于五四运动的爆发,一般认为,它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迫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引起的,而其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这样的解释虽然是正确的,但却不免失之笼统化和简单化。五四爱... 关于五四运动的爆发,一般认为,它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迫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引起的,而其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这样的解释虽然是正确的,但却不免失之笼统化和简单化。五四爱国运动为什么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而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如果仅就其民族危机来看,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就处于不断加深的过程之中,特别是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递交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8年5月,日本政府以中日两国在军事之共同防俄共同行动为借口与段祺瑞政府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面对这些野心十足、危害极大的侵略行径,当时的中国社会其反应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结果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社会舆论 社会心理学 五四爱国运动 威尔逊 巴黎和会 公理 对德宣战 青岛 义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的发表 被引量:2
8
作者 詹开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89-90,共2页
在我国内战与和平,独裁与民主的历史转折关头,闻一多先生挺身而出,振臂高呼,反对内战,争取和平与民主,于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翠湖西岸西仓坡街头,鲜血染红了春城大地,至今已四十周年。重读先生被害前五小时在云南大学... 在我国内战与和平,独裁与民主的历史转折关头,闻一多先生挺身而出,振臂高呼,反对内战,争取和平与民主,于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翠湖西岸西仓坡街头,鲜血染红了春城大地,至今已四十周年。重读先生被害前五小时在云南大学“致公堂”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上作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先生那种义愤填膺的气慨和大无畏的英勇形象,犹历历在目,拍案指斥国民党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声犹震耳。因而忆及我当时记录和整理、发表这篇讲演的原因和经过。 这篇演讲词,原为《大众报》采访“李公朴追悼大会”实况而写的记录。在“一·二一”运动中,主要由中法大学的一部分同学组成了“大众报社”。《大众报》即该社在闻一多、李公朴及赵沨等先生指导下出版的报纸。《大众报》于1946年3月在昆明发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李公朴 追悼 特务 国民党 义愤 填膺 报社 臂高 演讲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举而笑之”不是对待历史的郑重态度——读《史记·六国年表》序 被引量:1
9
作者 彭久松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70-75,共6页
(一) 西汉高、惠,文、景时期和武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正宗学术界,在如何对待秦王朝历史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是西汉经济从恢复走向繁荣,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在思想学术领域的一种折光反映。
关键词 六国 秦王朝 司马迁 《史记》 义愤 秦史 兴灭 帝业 治史 失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句例析
10
作者 陈家西 《汉语学习》 1987年第1期33-33,共1页
请先看三个句子: ①康公郁郁寡闷,满腹义愤……(《人民政协报》1986年6月17日第3版《康有为隐居作对联》) ②新疆气象局扶持新人不惜功本……(《中国青年报》7月16日第1版通栏标题) ③(孙克基)被错误地受到批判……(《文汇报》1986年... 请先看三个句子: ①康公郁郁寡闷,满腹义愤……(《人民政协报》1986年6月17日第3版《康有为隐居作对联》) ②新疆气象局扶持新人不惜功本……(《中国青年报》7月16日第1版通栏标题) ③(孙克基)被错误地受到批判……(《文汇报》1986年7月16日第4版《长宁区有关部门纪念孙克基》) 第①句的“病”是乱改成语。成语中只有“郁郁寡欢”,而无“郁郁寡闷”。“郁郁”,忧愁的样子;“寡”,少。“郁郁寡欢”就是闷闷不乐。语出《楚辞·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郁郁寡闷”则显然不通,既然“郁郁”(忧愁),怎么又是“寡闷”(少忧闷)呢?应改为“郁郁寡欢”或“闷闷不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例析 病句 工本 心郁 成语 长宁区 义愤 第4版 《文汇报》 气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