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儒学四象五行之混析与义利之辨——以机械业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林国雄 《船山学刊》 CSSCI 1996年第1期224-243,共20页
一、绪言 一年来,笔者在新儒学两仪、四象、五行的科学性及经验验证中,利有制造业的三位码细业普查资料,已完成因果链条构建理性的基本论述;已以变异系数作为侦测工具。
关键词 五行相生 相关系数 因果链 新儒学 义利之辨 薪资 报酬率 社会福利函数 业主权益 效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利之辨”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转换 被引量:4
2
作者 何小春 《船山学刊》 CSSCI 2009年第1期133-136,共4页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论争的一个核心议题。深入考察和发掘传统义利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进行现代转换,对于我们在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实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义利之辨 义利合一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对传统义利之辨的继承与突破
3
作者 任晓兰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74,共4页
张之洞于时代裂变的晚清时期,应对民族危亡,在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的观点。他试图通过对"利国之与利民实相表里"的论证,完成对传统的"不与民争利&q... 张之洞于时代裂变的晚清时期,应对民族危亡,在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的观点。他试图通过对"利国之与利民实相表里"的论证,完成对传统的"不与民争利"到"公利不可不讲"的转化。而他对"私利不可讲"的坚守,在体现了他作为"儒臣"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使其对义利观的认识无法迈进近代的门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义利之辨 公利 私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孟子“义利之辨”
4
作者 赵恒君 代训锋 《保定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5-28,共4页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家思想 义利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的义观念与义利之辨
5
作者 黄开国 《云梦学刊》 2022年第3期50-57,共8页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春秋时期言义超过言仁的次数,所说的义主要表示一种德行或道德原则,并带有合宜的方法论含义。义常常与利联系为说,形成了最早的义利之辨。义必生利是春秋时期义利之辨最重要的观点。春秋时期所说...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春秋时期言义超过言仁的次数,所说的义主要表示一种德行或道德原则,并带有合宜的方法论含义。义常常与利联系为说,形成了最早的义利之辨。义必生利是春秋时期义利之辨最重要的观点。春秋时期所说合于义的利是指国家、社稷之利与人民之利,而非个人之私利。当义利发生冲突时,主张大义灭亲与死而利国。春秋时期的义观念为后来义观念的发展规定了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义利之辨 大义灭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6
作者 段红智 于爱英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103-105,共3页
探析儒家"义利之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对当代社会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儒家 义利之辨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尊卑与义利之辨——胡安国《春秋传》政治理念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运生 《船山学刊》 CSSCI 2010年第3期104-106,共3页
面对宋代的政治危机,胡安国将经邦济世的志向和方案融汇于其《春秋传》中,以正人心作为解决当时危机的根本出路。所谓正人心,就是通过注解《春秋》来在人心中确立上下尊卑的政治理念,对于这种理念,《胡传》是通过传统儒家的义利之辨予... 面对宋代的政治危机,胡安国将经邦济世的志向和方案融汇于其《春秋传》中,以正人心作为解决当时危机的根本出路。所谓正人心,就是通过注解《春秋》来在人心中确立上下尊卑的政治理念,对于这种理念,《胡传》是通过传统儒家的义利之辨予以阐发的。《胡传》对上下尊卑的政治理念的阐发,代表了当时《春秋》学的最高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上下尊卑 义利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利之辨的当代追问
8
作者 颜新长 何璇 何斌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21-26,共6页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根主脉。理清义利之辨的历史流变,须从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两条线脉去梳理、去洞悉,应从义利意蕴的流转变化中去理解、去把握。疏解义利之困,须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含义,明辨义利认知误区...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根主脉。理清义利之辨的历史流变,须从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两条线脉去梳理、去洞悉,应从义利意蕴的流转变化中去理解、去把握。疏解义利之困,须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含义,明辨义利认知误区。倡导谋利有道,须悉国情、知民心、接地气、重细小,奋发有为,不断扩大社会主义义利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之辨 当代追问 义利之 义利之 义利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船山义利之辨中的公私取向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学锋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49,共6页
王船山义利之辨是与公私之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船山不仅对利作出了公利、私利的区分,而且对义也作出了公义、私义的区分,整体上要求重公义、轻私义,重公利、轻私利,故此提出了"循公废私""存公抑私"等命题。与此同... 王船山义利之辨是与公私之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船山不仅对利作出了公利、私利的区分,而且对义也作出了公义、私义的区分,整体上要求重公义、轻私义,重公利、轻私利,故此提出了"循公废私""存公抑私"等命题。与此同时,船山对个人私利亦作出了完全有别于理学的独到性分析,承认个人私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尚公崇私"的伦理学命题,体现出一种早期启蒙的伦理倾向。船山这种"尚公崇私"论蕴含着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的因素,是对理学"贵义贱利"以及否定个人正当利益的批判性超越,而其公私论与义利论的结合则彰显出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对立而朝向义利并重、公私兼顾的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义利之辨 公私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九渊义利之辨探析
10
作者 王艳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5期77-78,共2页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其"心学"理论中,"义利之辨"是其伦理学的核心之,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探讨陆义利之辨的价值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义利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设教思想在士庶中的一贯性——以义利之辨为角度
11
作者 闫雷雷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6,共9页
朱子认为利有好坏,但都要严辨义利。对不好的利当然要与义严格分别,极端即为舍生取义,这对士庶来说皆然,因为这关系到人禽之辨,有民之秉彝好德为基础。而考虑到位分、责任不同,对士庶的要求则有轻重、缓急之异,理学家并非苛刻无情者;对... 朱子认为利有好坏,但都要严辨义利。对不好的利当然要与义严格分别,极端即为舍生取义,这对士庶来说皆然,因为这关系到人禽之辨,有民之秉彝好德为基础。而考虑到位分、责任不同,对士庶的要求则有轻重、缓急之异,理学家并非苛刻无情者;对好的利仍要严义利之辨,是避免人为利而行义以至于终不免为利而行不义,朱子因此极推重董子“正谊明道”及张南轩“无所为而为”之说。但此时严辨义利并不意味着讳言利,“利者,义之和”既为自然之理,朱子对此平正说之,以礼乐政刑之惩恶扬善与以鬼神之福善祸淫来施教、劝谕皆正大光明,而并非就是以利害动人;朱子认为根本的是先要明理,义理明则利害自明。否则用心专主于功效利害上,设教即成设伪教,劝善即不免为劝恶,而士庶并受其诬。只有在上者既明义利之辨而为之倡率,其作为为政主体的地位才能凸显,政治才成就为德化政治而免于功利主义。且安顿好鬼神之福善祸淫对时政的辅助地位,神道设教的正大、充分含义亦得以彰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之辨 朱子 设教 士庶 一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利之辨:医科院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维度
12
作者 张维 《美育学刊》 2019年第2期29-34,共6页
在纷纭驳杂的社会文化视域中,尤其是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医科院校的医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以守护生命和提升人类幸福指数为使命的特殊专业学习者,未来也是以救死扶伤和提高人体生命质量为己任的职业医生。在学习过程中,医... 在纷纭驳杂的社会文化视域中,尤其是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医科院校的医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以守护生命和提升人类幸福指数为使命的特殊专业学习者,未来也是以救死扶伤和提高人体生命质量为己任的职业医生。在学习过程中,医科生需要形成对文化价值、道德价值、生命价值、利益价值最大程度的认同。"义利之辨"是我国儒家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语域,"义"与"利"的基本维度、内在逻辑、辩证关系对当今医科院校的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现实启发意义。二者辩证统一于医科生审美教育的教学与实践中,从中国哲学文化中撷取"义利之辨"作为重要的思辨命题,进而探索"义"与"利"的基本维度和辩证关系,运用到医科生的审美教育实践之中,达到"立德育人"的终极目的,不啻是一个科学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义利之辨 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税的义利之辨
13
作者 孙建录 蔡鹏飞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5期13-16,22,共5页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宋代大儒朱熹是这样认识的: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所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第一要义是探讨"义利之说"。而财税,无论从古到今,还是西方文明或东方文明,它都是"义"和&qu...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宋代大儒朱熹是这样认识的: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所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第一要义是探讨"义利之说"。而财税,无论从古到今,还是西方文明或东方文明,它都是"义"和"利"的结合体。虽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义",但是儒家义利观的基本精神是不会变的:在任何利益面前首先都考虑到底是合理不合理(即义或不义),合则取,不合则不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之辨 儒家原始的道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义利观的实质及困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廖加林 《船山学刊》 CSSCI 1998年第1期95-99,共5页
儒家义利观的基本态度是重义轻利。他们贬抑个人私利,认为人生应该注重对精神生活、道德情操的追求、鄙薄物质享受。同时儒家把这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先秦儒家力劝统治者讲求道义,抑制私欲,从而缓和与老百姓的利益对立,宋明理... 儒家义利观的基本态度是重义轻利。他们贬抑个人私利,认为人生应该注重对精神生活、道德情操的追求、鄙薄物质享受。同时儒家把这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先秦儒家力劝统治者讲求道义,抑制私欲,从而缓和与老百姓的利益对立,宋明理学家则主张“禁欲”,企望消融社会的矛盾冲突,这都是消极和不现实的。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依赖干社会制度与道德。社会制度是对社会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相对公正的分配,而道德是人们对义务的自觉践履。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在这一层次上的道德是带有功利性的。但道德同时是人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是一种理想的层次,往往是超功利的。儒家把这两个层次混为一谈。义与利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基本的价值范畴。义与利之关系决定着一个社会根本的价值导向,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理想、经济目标和道德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源远流长,其中以儒家的义利观影响最为深远。但为什么它在现代陷入了困境?到底如何把握儒家义利观的实质?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怎样的义利观?这已经成为当前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中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义利 义利之辨 “义”与“利” 先秦儒家 理想人格 宋明理学 道德实践 基本权利与义务 孟子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碰撞·升华——儒家义利观的现代化转变
15
作者 黄履香 《宜春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9-22,共4页
从儒家义利观基本精神特点出发 ,深刻分析它的精华与糟粕 ,以探求其中的现代价值 ,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实现儒家义利观的现代化转变 ,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
关键词 义利 义利之辨 重义轻利 以义制利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义利观新解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奇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5-80,共6页
孟子义利观新解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亚圣"的孟子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许多观点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就孟子"义利之辨"的新意略作讨论。孟子在"义利之辨"问题上的新意首先... 孟子义利观新解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亚圣"的孟子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许多观点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就孟子"义利之辨"的新意略作讨论。孟子在"义利之辨"问题上的新意首先和突出地表现在,他把义利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义利 义利之辨 义与利 仁义道德 重义轻利 理欲之辨 行为方式 理性思维 义利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三辨之学”平议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细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93-201,共9页
孟子志在救治功利主义横行的整个战国时代,以“人禽之辨”拔本塞源,以“义利之辨”崇本息末,以“王霸之辨”治乱救弊,旨在开显一种不仅可为当世开太平亦可为万世开太平的修身治世之道。这是平议孟子“三辨之学”,澄清后人误解或创造性诠... 孟子志在救治功利主义横行的整个战国时代,以“人禽之辨”拔本塞源,以“义利之辨”崇本息末,以“王霸之辨”治乱救弊,旨在开显一种不仅可为当世开太平亦可为万世开太平的修身治世之道。这是平议孟子“三辨之学”,澄清后人误解或创造性诠释,避免厚责古人或厚诬古人的重要线索与研究基础。由此出发,可以清晰判断古今学者有关《孟子》“三辨之学”的代表性观点哪些分别与孟子的“本有之意”“当有之意”与“未有之意”相对应,从而有助于在对孟子尽可能平实了解的基础之上,还原《孟子》义理架构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禽之辨 义利之辨 王霸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王霸之辨论儒家伦理的现代性
18
作者 曹海峰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4-27,共4页
在西方文明陷入普遍危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其积极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为今人提供了解决现代性危机的强大理论依据。儒家思想是以德性伦理为基础,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突出的... 在西方文明陷入普遍危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其积极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为今人提供了解决现代性危机的强大理论依据。儒家思想是以德性伦理为基础,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突出的人文主义情怀,使人的地位和尊严得到重视,使人类社会在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前提下而形成的社会普遍德性道德观的规约下,建立了和谐有序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霸之辨 现代性 德性伦理 义利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纵横构建之纵:细读文本,深品文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来宁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1年第12期1-2,共2页
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凝结为学生的能力,并接受最后的评价检测,才能产生真实的价值驱动力。本文通过对部编教材精读篇目《孟子见梁惠王》的文本细读,示范如何从对字... 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凝结为学生的能力,并接受最后的评价检测,才能产生真实的价值驱动力。本文通过对部编教材精读篇目《孟子见梁惠王》的文本细读,示范如何从对字词句段、表现手法的理解,深入到对其文化层面的价值的阐发,抵达塑造学生价值观、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本文强调"纵深",唯其深方可实现自由的群文勾连和意义建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纵横构建之横:设置任务,拓展思维》着意"宽广",唯其广方可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思想伸展的可能性。一纵一横,共同构筑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实现的课堂教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性阅读与写作 任务群 义利之辨 高中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纵横构建之横:设置任务,拓展思维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杭媛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1年第12期3-6,共4页
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凝结为学生的能力,并接受最后的评价检测,才能产生真实的价值驱动力。本文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和相对应的课文相结合,明确为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 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凝结为学生的能力,并接受最后的评价检测,才能产生真实的价值驱动力。本文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和相对应的课文相结合,明确为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再将这个学习任务分化成一组连续的学生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序落实一系列教学目标,并以有效的评价实现反馈和反思。《"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纵横构建之纵:细读文本,深品文化》强调"纵深",唯其深方可实现自由的群文勾连和意义建构;本文着意"宽广",唯其广方可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思想伸展的可能性。一纵一横,共同构筑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实现的课堂教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性阅读与写作 任务群 义利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