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丽蝇蛹集金小蜂几丁质酶基因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于艳平 肖山 +3 位作者 杨义 方琦 汪芳 叶恭银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0-680,共11页
几丁质酶是降解几丁质的糖苷水解酶,参与昆虫蜕皮、器官发育、免疫等重要生理过程。目前,寄生蜂等膜翅目昆虫中几丁质酶的鉴定以及功能研究仍较少。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基因组中鉴定到14个几... 几丁质酶是降解几丁质的糖苷水解酶,参与昆虫蜕皮、器官发育、免疫等重要生理过程。目前,寄生蜂等膜翅目昆虫中几丁质酶的鉴定以及功能研究仍较少。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基因组中鉴定到14个几丁质酶基因,氨基酸个数介于312~2682之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丽蝇蛹集金小蜂几丁质酶分为9个亚家族,其中GroupⅣ、Ⅶ亚家族可能通过基因串联复制而发生基因家族扩增。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其中NvCht1、NvCht5、NvCht6、NvCht74个基因在1.5 d幼虫表达量最高,NvCht3在5 d幼虫表达量最高,NvCht8在幼虫期高表达。此外,幼虫组织中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NvCht4、NvCht5、NvCht10、NvCht12在表皮中高表达,NvCht7、NvCht8、NvCht13在肠道中高表达,NvCht9在脂肪体和表皮中高表达,NvCht11在唾液腺中高表达。本研究为寄生蜂几丁质酶的进化分析以及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蝇蛹金小蜂 注释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蝇蛹俑小蜂、丽蝇蛹集金小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3
2
作者 张桂筠 肖蔼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54-159,共6页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触角及其感器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七类感器:触觉毛类感器、板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受器、锥形乳头状感器、鬃形感器、短刺形感器和棒状感器。同时在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触角及其感器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七类感器:触觉毛类感器、板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受器、锥形乳头状感器、鬃形感器、短刺形感器和棒状感器。同时在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触角上观察到七种感器。比较研究发现,在两种小蜂间。同种小蜂异性间。感器的种类、数量、排列及分布均有差异,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蝇蛹金小蜂 蝇蛹小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蝇蛹冷藏对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忠 史卫峰 +2 位作者 叶恭银 胡萃 于爱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24-826,829,共4页
目的研究蝇蛹冷藏对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和繁殖的影响。方法观察丽蝇蛹集金小蜂对4℃冷藏三种蝇蛹的寄生率、出蜂率、平均出蜂数和丽蝇蛹集金小蜂后代的雌蜂比。结果冷藏后,三种蝇蛹的寄生率、出蜂率、平均出蜂数和丽蝇蛹集金小蜂后代的... 目的研究蝇蛹冷藏对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和繁殖的影响。方法观察丽蝇蛹集金小蜂对4℃冷藏三种蝇蛹的寄生率、出蜂率、平均出蜂数和丽蝇蛹集金小蜂后代的雌蜂比。结果冷藏后,三种蝇蛹的寄生率、出蜂率、平均出蜂数和丽蝇蛹集金小蜂后代的雌蜂比均显著低于对照蛹,考查指标与冷藏时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蝇蛹冷藏可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生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 冷藏 蝇蛹金小蜂 寄生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朱家颖 杨璞 +3 位作者 吴国星 和秋菊 尹立红 熊忠平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2,共7页
利用RACE技术,首次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中克隆获得一个气味结合蛋白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553bp,开放阅读框411bp,3′和5′端非编码序列分别为13bp和129bp。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编码136个氨基酸,推测编码蛋白质的分... 利用RACE技术,首次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中克隆获得一个气味结合蛋白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553bp,开放阅读框411bp,3′和5′端非编码序列分别为13bp和129bp。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编码136个氨基酸,推测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5.4kDa,等电点为8.76。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丽蝇蛹集金小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与现已报道的其它昆虫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的相似性均低于30%,拥有6个保守半胱氨酸位点等气味结合蛋白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丽蝇蛹集金小蜂气味结合蛋白与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气味结合蛋白2,3,4,5,6,7,8和12聚为同一族,与意大利蜜蜂气味结合蛋白5,6和8的进化程度最近。RT-PCR分析表明,丽蝇蛹集金小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不仅在雌、雄成虫触角中高度表达,而且在头部和足中有微弱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气味结合蛋白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对寄主蛹可溶性蛋白与芳基蛋白组成与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韩成香 方琦 +2 位作者 李凯 胡萃 叶恭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03-1010,共8页
为了探讨蛹期寄生蜂对寄主蛋白代谢的寄生生理效应,利用Bradford蛋白含量测定法、Western免疫印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研究了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蛹被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寄生后其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 为了探讨蛹期寄生蜂对寄主蛋白代谢的寄生生理效应,利用Bradford蛋白含量测定法、Western免疫印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研究了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蛹被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寄生后其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组成与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寄生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的组成与未寄生相比基本无明显差异;不论寄生与否寄主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芳基蛋白亚基分子量均为80kDa,该亚基在脂肪体中未出现降解现象,而在血淋巴中仅于寄生后12h的寄主蛹中呈现2条分子量相近的Western免疫印迹带,说明其降解可能先于未寄生对照。就含量而言,寄生蛹脂肪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除寄生后24h外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芳基蛋白含量除寄生后48h外也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其中寄生后12h的含量仅为未寄生的32.0%。寄生蛹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多低于未寄生蛹,且寄生后2,12,24h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芳基蛋白的含量均有低于未寄生的趋势,其中寄生后12h的含量为未寄生的17.0%。综合认为,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生可导致寄主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棕尾别麻蝇 可溶性蛋白 芳基蛋白 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P450基因家族的发现和分子进化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金定 李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0-496,共7页
丽蝇蛹集金小蜂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大量地应用于生物防治中。虽然寄生蜂不是化学农药的直接作用靶标,但其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接触到化学农药。P450基因家族是昆虫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参与了昆虫激素的合成与降解。因此,研... 丽蝇蛹集金小蜂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大量地应用于生物防治中。虽然寄生蜂不是化学农药的直接作用靶标,但其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接触到化学农药。P450基因家族是昆虫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参与了昆虫激素的合成与降解。因此,研究P450基因家族对充分利用丽蝇蛹集金小蜂,以及保护其免受农药毒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生物学信息方法从丽蝇蛹集金小蜂基因组筛选到91个P450基因。家族分析表明,丽蝇蛹集金小蜂具有15个P450基因超家族、27个亚家族。对P450基因的正选择和基因转换开展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5个基因族存在正选择位点,2个基因族存在基因转换,正选择和基因转换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各个亚家族的选择压力分析表明,CYP9P亚家族受到选择压力最大(ω=118.9355)。通过MEME程序在丽蝇蛹集金小蜂P450基因上识别到5个频率为90%以上的motif,其中"LAE[NH]P"为新发现的mot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细胞色素P450 正选择 基因转换 序列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薛瑞德 张文忠 +2 位作者 肖蔼祥 陈仁兵 张杰 《生物学杂志》 CAS 1987年第5期10-13,8,共5页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 walker)是膜翅目的一种寄生性昆虫,其幼期阶段寄生于蝇蛹体内,取食蛹内组织,起到灭蝇作用。该蜂在寄主蝇蛹内进行胚胎期、幼虫期和蛹期各阶段的发育。蜂卵孵化出幼虫,经过三个龄期、预蛹与蛹再羽化...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 walker)是膜翅目的一种寄生性昆虫,其幼期阶段寄生于蝇蛹体内,取食蛹内组织,起到灭蝇作用。该蜂在寄主蝇蛹内进行胚胎期、幼虫期和蛹期各阶段的发育。蜂卵孵化出幼虫,经过三个龄期、预蛹与蛹再羽化出成蜂啮破蝇蛹壳而出,整个过程都是在寄主蝇蛹内进行。羽化出的成蜂再交配、寻找寄主、产卵寄生。因此,作者认为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主蝇蛹就是该蜂生长发育的微生态环境(Microen vironment)。蜂幼并在寄主蝇蛹内越冬,所以,蝇蛹自然成为蜂幼虫越冬的微生态环境。关于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生物学与生态习性的研究报告很多,但对该蜂的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报告很少。对该蜂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研究有助于其生物学与生产实践利用的探讨。作者于1984年4月至1985年12月对该蜂的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寄主 蝇蛹 微生态环境 个体发育 个体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卵黄原蛋白合成与摄取及卵黄磷蛋白降解的时间动态
8
作者 姚鹏程 叶恭银 胡萃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4-718,共5页
采用ELISA测定法检测了蝇类蛹期外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卵黄原蛋白合成与摄取,及卵黄磷蛋白降解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该蜂卵黄原蛋白的合成与摄取分别起始于寄生后的第10 d和第13 d,即正处于该蜂的蛹初期和隐成虫期;胚胎内的卵黄磷蛋... 采用ELISA测定法检测了蝇类蛹期外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卵黄原蛋白合成与摄取,及卵黄磷蛋白降解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该蜂卵黄原蛋白的合成与摄取分别起始于寄生后的第10 d和第13 d,即正处于该蜂的蛹初期和隐成虫期;胚胎内的卵黄磷蛋白随其发育过程而降解,寄生后第3 d,即胚胎发育结束时则全部降解完毕.此外,还探讨了卵黄蛋白合成、摄取和降解过程中,血淋巴、卵巢或卵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的时间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卵黄原蛋白 卵黄磷蛋白 可溶性蛋白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除Wolbachia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繁殖适合度和成蜂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培光 邱仕祺 +2 位作者 叶保华 王宁新 黄大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66-972,共7页
【目的】明确内共生菌Wolbachia对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繁殖适合度和成蜂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给自然感染Wolbachia的丽蝇蛹集金小蜂成蜂喂食不同浓度的利福平来消除其体内的Wolbachia,然后进行10个世代的连续饲养,探... 【目的】明确内共生菌Wolbachia对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繁殖适合度和成蜂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给自然感染Wolbachia的丽蝇蛹集金小蜂成蜂喂食不同浓度的利福平来消除其体内的Wolbachia,然后进行10个世代的连续饲养,探究不同浓度利福平对丽蝇蛹集金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去除效果和去除Wolbachia后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繁殖力、性比(雌蜂占子代数量的比值)和成蜂寿命的影响。【结果】低浓度利福平(0.1~0.5 mg/m L)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的毒害作用较小,而高浓度利福平(0.7~10.0 mg/m L)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的毒害作用较大,但二者均能去除丽蝇蛹集金小蜂体内的Wolbachia;去除Wolbachia后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出蜂量显著下降(P〈0.01),子代中性比显著下降(P〈0.01),但寿命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浓度利福平均能去除丽蝇蛹集金小蜂体内Wolbachia,但效果不一致;Wolbachia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出蜂量和子代性比均有显著影响,对成蜂寿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BACHIA 蝇蛹金小蜂 利福平 繁殖适合度 性比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棕尾别麻蝇的生理学效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焘 张忠 +2 位作者 李凯 叶恭银 胡萃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5,共5页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vitripennis寄生能引起寄主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peregrina蛹的血细胞数量、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组成与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寄生蛹的血细胞总数、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都极显著多于未寄生蛹,...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vitripennis寄生能引起寄主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peregrina蛹的血细胞数量、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组成与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寄生蛹的血细胞总数、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都极显著多于未寄生蛹,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和糖的含量则均极显著低于未寄生蛹.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寄生蛹与未寄生蛹间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分子量为28kD、32kD和100kD蛋白谱带的丰度自寄生2d后起多明显弱于未寄生蛹,而分子量约14kD的蛋白谱带则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棕尾别麻蝇 寄生 血细胞 血淋巴 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Pacifastin蛋白酶抑制剂基因nvpp-1和nvpp-2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钱岑 方琦 +1 位作者 王磊 叶恭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41-853,共13页
Pacifastin蛋白酶抑制剂在昆虫免疫与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明确其在寄生蜂中的相关功能,本研究分别克隆获得编码丽蝇蛹集金小蜂Pacifastin蛋白酶抑制剂开放阅读框的cDNA序列nvpp-1和nvpp-2,序列长度分别为723和888 bp,分别编码240和... Pacifastin蛋白酶抑制剂在昆虫免疫与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明确其在寄生蜂中的相关功能,本研究分别克隆获得编码丽蝇蛹集金小蜂Pacifastin蛋白酶抑制剂开放阅读框的cDNA序列nvpp-1和nvpp-2,序列长度分别为723和888 bp,分别编码240和295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结果表明,nvpp-1和nvpp-2推导氨基酸序列N端均含一个长度为17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序列。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NVPP-1和NVPP-2分别含有5个和4个典型的Pacifastin保守结构域,并与疑黑瘤姬蜂Pimpla hypochondriaca毒液蛋白CVP4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nvpp-1和nvpp-2于该蜂雌蜂各组织中均发生转录,且在胸、腹部残体(解剖后腹部剩余部分)和毒器官中的转录水平较高;于毒器官中,其在羽化初期(0和1 d)转录水平较高,其转录水平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VPP-1和NVPP-2均只在毒液中被大量检出,在其他待测组织中均未被检出,而刚羽化时(0 d)其在毒液中含量较低。利用pET-28a(+)载体分别对nvpp-1和nvpp-2进行了原核表达,并对重组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分别测定重组NVPP-1和NVPP-2对4种不同丝氨酸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蛋白酶K和弹性蛋白酶)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重组NVPP-1和NVPP-2分别能显著抑制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同时还分别测定了两种重组蛋白对寄主家蝇蛹血淋巴自身的酚氧化酶活性及原酚氧化酶激活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对家蝇蛹血淋巴原酚氧化酶激活反应亦有抑制效果,但其均不能显著影响血淋巴自身的酚氧化酶活性。综上所述,丽蝇蛹集金小蜂毒液中含有Pacifastin蛋白酶抑制剂NVPP-1和NVPP-2,分别为糜蛋白酶抑制剂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家族成员,均能显著影响寄主家蝇蛹血淋巴原酚氧化酶激活反应,从而削弱寄主体液免疫水平。本研究所获结果加深了我们对昆虫尤其是寄生蜂Pacifastin蛋白酶抑制剂作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家蝇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Pacifastin蛋白酶 体液免疫 转录水平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胁迫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董卉 叶恭银 +2 位作者 董胜张 胡萃 程家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79-83,共5页
Cu2+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Sarcophaga)peregrina敏感品系(S)和耐性品系(CuR)的胁迫间接影响了其蛹期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丽蝇蛹集金小蜂P代的寄生率和产仔量在低浓度处理时增加,而在高... Cu2+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Sarcophaga)peregrina敏感品系(S)和耐性品系(CuR)的胁迫间接影响了其蛹期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丽蝇蛹集金小蜂P代的寄生率和产仔量在低浓度处理时增加,而在高浓度时下降,且CuR品系中P代寄生率和产仔量较高。Cu2+提高了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单位蝇蛹重产仔量,而降低了F2代子蜂的羽化率和成虫寿命,该作用在CuR品系处理中更为明显。此外,Cu2+胁迫,尤其是高浓度处理,改变了F1代和F2代羽化子蜂的雌雄性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棕尾别麻蝇 蝇蛹金小蜂 生长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生物学及其滞育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飞 李玉艳 +2 位作者 王曼姿 张礼生 艾洪木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5-363,共9页
丽蝇蛹集金小蜂可以蛹外寄生多种双翅目蝇科害虫,在防治卫生害虫及牲畜害虫方面效果显著。该蜂是实验室内研究寄生蜂的理想模式昆虫,其发育学、行为学、生态学以及遗传学等的研究已有7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金小蜂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丽蝇蛹集金小蜂可以蛹外寄生多种双翅目蝇科害虫,在防治卫生害虫及牲畜害虫方面效果显著。该蜂是实验室内研究寄生蜂的理想模式昆虫,其发育学、行为学、生态学以及遗传学等的研究已有7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金小蜂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系统的RNAi方法和CRISPR-Cas9技术在丽蝇蛹集金小蜂中的成功应用,该蜂现已成为优良的新型遗传学研究模式昆虫。丽蝇蛹集金小蜂以末龄幼虫进行兼性滞育,其滞育由母代经历的短光照和低温决定,研究该蜂的滞育,不仅有助于揭示昆虫滞育的分子机制,也可帮助解决有益昆虫实际应用中的贮存、运输和适时防治等问题,为提高天敌昆虫的应用效果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研究文献,主要介绍了该蜂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概括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在金小蜂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重点讨论了丽蝇蛹集金小蜂滞育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金小蜂的滞育研究和促进该蜂其他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滞育 分子调控机制 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哌啶酸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生长发育及耐寒性的影响
14
作者 高飞 李玉艳 +6 位作者 王曼姿 于梦芹 谢应强 刘梦姚 张洪志 张礼生 艾洪木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61,77,共7页
本研究以丽蝇蛹集金小蜂及其寄主红尾肉蝇为研究对象,评价了寄主饲料中添加哌啶酸对金小蜂生长发育和耐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寄主饲料中添加哌啶酸的最适浓度为2%,无论金小蜂幼虫滞育与否,添加哌啶酸均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金小蜂的鲜重、... 本研究以丽蝇蛹集金小蜂及其寄主红尾肉蝇为研究对象,评价了寄主饲料中添加哌啶酸对金小蜂生长发育和耐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寄主饲料中添加哌啶酸的最适浓度为2%,无论金小蜂幼虫滞育与否,添加哌啶酸均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金小蜂的鲜重、干重、含水量、水合量及过冷却点,其中对鲜重、含水量及水合量的影响显著。添加哌啶酸也能显著缩短非滞育金小蜂成蜂的寿命,降低其繁殖力,但对其发育历期和性比无显著影响。添加哌啶酸还能显著提高金小蜂幼虫的耐寒性,其中对滞育幼虫的耐寒性提高最显著。本研究结果证明哌啶酸对金小蜂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可显著提高其耐寒性,这为深入研究哌啶酸的功能机制及促进金小蜂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哌啶酸 滞育 生长发育 耐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金小蜂毒液对菜粉蝶蛹血细胞延展、存活及包囊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忠 叶恭银 胡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1-561,共11页
活体微注射测定结果表明 ,将 0 5毒囊当量 (venomreservoirequivalent,VRE)的蝶蛹金小蜂毒液注射于其寄主菜粉蝶蛹体内 ,注射后 4~ 2 4h寄主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的延展、存活和对SephadexA 5 0微珠的包囊能力显著下降 ;以 0 0 0 2~... 活体微注射测定结果表明 ,将 0 5毒囊当量 (venomreservoirequivalent,VRE)的蝶蛹金小蜂毒液注射于其寄主菜粉蝶蛹体内 ,注射后 4~ 2 4h寄主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的延展、存活和对SephadexA 5 0微珠的包囊能力显著下降 ;以 0 0 0 2~ 0 0 2VRE μL的该蜂毒液处理其离体寄主血细胞均能产生同样的生理效应。该毒液抑制 90 %菜粉蝶蛹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延展的浓度各为 0 0 0 0 76VRE μL和 0 0 0 80 4VRE μL。可见 ,蝶蛹金小蜂毒液能显著抑制其寄主血细胞的延展和包囊作用 ,并导致血细胞的死亡。然而 ,同样条件下丽蝇蛹集金小蜂毒液对其非自然寄主菜粉蝶蛹的血细胞延展、存活和包囊作用则无任何效应。可见 ,寄生蜂毒液的生理作用具有明显的寄主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蛹金小蜂 蝇蛹金小蜂 毒液 菜粉蝶 血细胞 延展 存活 包囊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金小蜂类icarapin蛋白潜在致敏性的初步评价
16
作者 曹昀珅 杨义 +2 位作者 方琦 汪芳 叶恭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9-1057,共9页
西方蜜蜂icarapin蛋白是一种常见的人畜过敏原,在寄生蜂类群中也有其同源物存在。为探究寄生蜂中类icarapin蛋白的潜在致敏性,本文克隆并表达了蝶蛹金小蜂和丽蝇蛹集金小蜂中类icarapin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两种金小蜂类icarapi... 西方蜜蜂icarapin蛋白是一种常见的人畜过敏原,在寄生蜂类群中也有其同源物存在。为探究寄生蜂中类icarapin蛋白的潜在致敏性,本文克隆并表达了蝶蛹金小蜂和丽蝇蛹集金小蜂中类icarapin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两种金小蜂类icarapin蛋白编码基因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45 bp和714 bp,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均具有潜在的致敏性。经Ni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重组类icarapin蛋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鼠致敏模型,初步探究了其潜在致敏性。结果表明,注射2种寄生蜂和西方蜜蜂重组icarapin蛋白的小鼠血清中组胺和免疫球蛋白IgE浓度均高于注射PBS的阴性对照组,表明这2种金小蜂类icarapin蛋白有潜在的致敏风险。本研究为寄生蜂源活性蛋白在应用前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蛹金小蜂 蝇蛹金小蜂 icarapin蛋白 表达与纯化 致敏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