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丽江-剑川断裂脆‒塑性变形过程:来自碳酸盐岩显微构造特征的证据
1
作者 王中航 曹绍甫 +4 位作者 吴荣琴 叶浩 周云 房艳国 宁文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0-533,共14页
由于空间上宏观流变学行为的分离特征,导致对摩擦破裂(脆性变形)及塑性变形的认识产生空间割裂,即地表发生脆性变形,而地球深部发生塑性变形。天然变形碳酸盐显微构造研究以及碳酸盐地震速率变形实验研究均表明,脆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可能... 由于空间上宏观流变学行为的分离特征,导致对摩擦破裂(脆性变形)及塑性变形的认识产生空间割裂,即地表发生脆性变形,而地球深部发生塑性变形。天然变形碳酸盐显微构造研究以及碳酸盐地震速率变形实验研究均表明,脆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可能在碳酸盐地震变形过程中均有发生。本次研究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我国滇西北地区丽江‒剑川断裂内碳酸盐断层岩进行了详细的显微构造分析,发现断层岩由不规则碎斑以及松散高孔隙度细粒方解石基质组成,其中不规则碎斑由致密细粒方解石和残留斑晶组成。碎斑内部细粒方解石发育强形态优选方位及明显的结晶学优选方位,残留斑晶发育大量亚颗粒,其粒度与细粒方解石晶粒接近。旋转轴分析表明碎斑位错蠕变变形过程中主要激活(0001)<1210>螺位错、(0001)<1210>刃型位错、{1012}<1011>和{1014}<2021>刃型位错。颗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碎斑内部的细粒方解石颗粒,松散高孔隙度区域的方解石颗粒直径、长短轴比均更小,说明其后期经历了明显的研磨作用和碎裂流变形。本次研究认为在丽江‒剑川断裂地震滑移过程中,碳酸盐断层岩随断裂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形机制的演化过程,包括滑移中期高温下的位错蠕变机制以及后期断裂逐步停止过程中的碎裂流脆性变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断层岩 电子背散射衍射 显微构造 变形机制 丽江‒剑川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