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汉语主题论
被引量:5
- 1
-
-
作者
申小龙
-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74-81,共8页
-
文摘
一、西方语言逻辑的二元统一观汉语句子的主脑成分,用西方语法的眼光来看,是一个(或一群)很不容易说清的复杂的句子成分范畴。历来有志于斯的语言学家,或把它们合而统之,或把它们分而治之,或句法解剖和语义解剖并行,互不干扰,“两全其美”,或干脆说一声“主语并非中国语法所需求”,而把目光从句首收回来专驻于谓语动词及其连系成分。
-
关键词
句子成分
汉语句子
主语
汉语主题句
谓语动词
西方语言
语言逻辑
主题论
主谓二分
汉语句型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汉英民族的句子观与汉语句子的生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杨启光
-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112-120,共9页
-
文摘
本文运用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比较了汉英民族的句子观,揭示了汉语句子基本样态、生成方略和造句程序的特点及其文化原因,重点分析了汉民旋“举其纲,文意断”的句子观对于汉语句子的制约及其在汉语句子中的体现,提出了汉语句子的研究与教学要有长足的进展,必须突破源于西方人NP+VP句子观的“主谓二分”模式之束缚,构建适于汉语句子的形义有机结合之析句模式。为此,当务之急是要开展对于“义读”这一汉语句子之“表意板块”的研究。
-
关键词
句子结构
汉民族
表意功能
汉英民族
主谓二分
汉语句子
句子成分
英语句子
文意
西方人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汉英句子的比较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 3
-
-
作者
杨启光
-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96-103,107,共9页
-
文摘
汉英句子的比较研究是伴随着汉语语法学的构建而开展起来的,特别是自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和《比较文法》问世之后,这种研究就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构建各家汉语语法学体系的一项基础研究。可以这么说。没有汉英句子的比较研究便没有汉语语法学的今天。然而,汉语语法学史上的汉英句子比较研究,一般说来,并不是一种“对等”式的比较研究而是一种“从属”式的比较研究,即从不问汉语句子的模式是怎么样的,从不以汉语句子自身固有的模式来与英语句子的模式作比较,只一味地将汉语句子往英语句子模式里填塞,以求用他人的理论和方法来解析汉语句子,或以汉语句子来附会他人的理论和方法。这与其说是比较研究还不如说是比附研究。毫无疑问。
-
关键词
主谓二分
汉语句子
英语句子
汉语语法研究
思维方式
比较研究
主语
表意功能
语言
短语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科学革命:汉语语法学出路所在
- 4
-
-
作者
杨启光
-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3期93-98,共6页
-
文摘
科学革命:汉语语法学出路所在杨启光汉语语法学的症结在于其体系的主谓为本①。中国文化语言学提出汉语语法学的出路在于突破“主谓二分”说及其形式主义模式讨汉语语法学的长期禁铜,回归并立足于中华文化基础上,探寻一种以汉语自身的样态为本、形义有机结合的模式取而...
-
关键词
汉语语法学
主谓二分
层次分析法
科学主义
科学革命
中国文化语言学
汉语语法研究
汉语语法教学
人文主义
中国现代语言学
-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俄汉语句子类型学特征和翻译
- 5
-
-
作者
武树元
-
出处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58-62,49,共6页
-
文摘
世界上有三千多种语言,它们之间都具有一些共同的语言现象。同时,每一种语言也都有一些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结构或规则,这便构成每一种语言的特性。而要了解俄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方面的特性,我们就不能不首先揭示这两种语言句子类型学特征,即首先从宏观角度对两种语言的句子类型学特征加以分析、比较,作出符合语言事实的结论。这一问题对于认识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对于两种语言的翻译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尽人皆知,观察俄语句子。
-
关键词
两种语言
主语
句子类型
汉语句子
俄语句子
主谓二分
翻译实践
句子结构
谓语动词
语言事实
-
分类号
H3
[语言文字]
-
-
题名论汉语语法学的方法论倾向(续)
- 6
-
-
作者
申小龙
-
出处
《汉语学习》
1986年第4期20-23,共4页
-
文摘
三、模仿的比较异同倾向 王力先生一九三六年就指出:“中国人民曾由比较语言学引起了中国文法学的兴趣。马建忠拿拉丁文法比较中文,然后写成了一部《马氏文通》。我们现在要研究中国文法,当然不能避免其他族语的文法学的影响。”“不过,我们对于某一族语的文法的研究,不难在把另一族语相比较以证明其相同之点,而难在就本族语里寻求其与世界诸语族相异之点,”这种比较异同、重在求异的观点,在当时模仿之风盛行的语法初创期具有创新的意义,在方法论上是一次突破。四十年代就出现了一批由比较异同人手写就的语法力作,对揭示汉语特点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然而人们也发现,作为比较异同的根据的仍是西方语言理论。所不同的是,《马氏文通》依据的是拉丁文法,而四十年代的著作依据的是当时的新语言理论,如叶斯丕森、布龙菲尔德、勃吕诺、房德里耶斯、马伯乐诸家。 当然,新语言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比传统的理论进步。在西方的传统理论中,作为古希腊罗马哲学家智慧结晶的主谓二分,八大词类,被看作伟大的发现,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十三世纪以后,当传统理论用来描写形态不那么丰富的欧洲各国语言时,人们渐渐感到八大词类或主谓二分不是说明各民族语言结构特点的最理想的模式。于是二十年代前后。
-
关键词
汉语语法学
比较异同
西方语言
汉语语法特点
方法论
语法体系
主谓二分
中国文法
形容词
新语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