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观预期寿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8
1
作者 俞钰凡 王玲云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77,共17页
主观预期寿命不同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指个人预期自己可能会活到的年龄,是对个体所感知的剩余寿命的量化。国内关于预期寿命的研究多集中于平均预期寿命,而对主观预期寿命关注较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度中发挥重要作... 主观预期寿命不同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指个人预期自己可能会活到的年龄,是对个体所感知的剩余寿命的量化。国内关于预期寿命的研究多集中于平均预期寿命,而对主观预期寿命关注较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主观预期寿命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全面梳理了有关主观预期寿命研究的三个重要内容:第一,阐释主观预期寿命的概念、特征和测量方法,总结出了主观预期寿命的重要特征——差异性、不稳定性和可干预性,概述了现有研究在数据类型和来源上的特征,并说明其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未来相关研究的设计能够科学合理、减少偏差有重要参考意义;第二,归纳出主观预期寿命的五大影响因素,包括个人/遗传因素、健康行为因素、经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第三,讨论了主观预期寿命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健康与医疗卫生领域、退休与养老领域和经济与消费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之处的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的六个方向,为扩展国内对主观预期寿命的探索及其在人口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预期寿命 测量 影响因素 决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预期寿命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邹小秡 杨芊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61,共18页
本文在基于生命周期的资产配置模型中引入主观预期寿命,对主观预期寿命、遗赠动机对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老年居民的主观预期寿命是理性的,该指标在研究家庭金融... 本文在基于生命周期的资产配置模型中引入主观预期寿命,对主观预期寿命、遗赠动机对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老年居民的主观预期寿命是理性的,该指标在研究家庭金融决策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主观预期寿命的增长显著提升了家庭持有政府债券和风险资产的可能性,并增加了家庭在相应资产上的配置。遗赠动机会弱化主观预期寿命增长对家庭持有相应资产的可能性和配置比例的正向影响。通过使用多种估计方法和代理变量,笔者发现上述结论是稳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资产配置 主观预期寿命 中老年居民 遗赠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老年人口的主观预期寿命及其社会经济差异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记文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66,共16页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数据考察了我国45—89岁人群其主观预期寿命的年龄、性别模式以及社会经济差异。结果发现:我国中老年人口的主观预期寿命随着现有年龄和目标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女性更倾向于低估自己的预期寿命...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数据考察了我国45—89岁人群其主观预期寿命的年龄、性别模式以及社会经济差异。结果发现:我国中老年人口的主观预期寿命随着现有年龄和目标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女性更倾向于低估自己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户籍的人群其主观预期寿命更低;受教育程度和城乡户籍造成的主观预期寿命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缩小,即越年轻的队列差异越大。基于以上发现,建议国家应在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面积极促进社会经济处境不利人群的福祉,促使其自身境况和主观预期寿命的提高,从而逐渐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预期寿命 平均预期寿命 累积劣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延迟退休意愿吗?——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实证检验
4
作者 卢旭蕊 赵梦楠 王兆红 《体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8,共15页
延迟退休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举措。研究创新性地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结合202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最新追访数据,深入实证检验了体育锻炼对劳动者延迟退休意愿的显著积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 延迟退休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举措。研究创新性地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结合202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最新追访数据,深入实证检验了体育锻炼对劳动者延迟退休意愿的显著积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显著增强延迟退休意愿,且这种效应呈现剂量依赖性,而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是实现此效果的最低阈值。机制分析揭示,体育锻炼通过延长主观预期寿命,促使劳动者倾向于延迟退休以应对“养老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在延迟退休决策中更注重预期寿命这一长期因素,且随着预期“养老风险”的增加,体育锻炼对其延迟退休意愿的促进作用增强。稳健性检验排除了劳动供给时间对体育锻炼时间的替代性干扰、逆向因果问题的潜在干扰、特殊年份干扰以及多重锻炼强度参与带来的内生性干扰,充分论证了主体结论的稳健性。研究从健康行为角度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拓展了体育行为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价值边界,为优化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新的经济学依据。研究建议继续推进未退休中老年人健身与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以优化其退休决策;继续加强中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以提升其锻炼水平;加大对体育锻炼在提升健康寿命等方面的科普宣传力度,以强化其主观认知;持续普及体育场地设施,以降低其参与门槛,多方面夯实体育锻炼服务于延迟退休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延迟退休 退休意愿 主观预期寿命 生命周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