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户电商创业意愿实证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感知风险与主观经验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艳玲 张广胜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100,共11页
农村电商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实现具有重大作用。选取山东省农村电商典型地区为调研对象,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与感知风险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层次回归实证检验520位微观农户数据,探究农户电商创业意愿在技术接受、感知风险与主观经验... 农村电商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实现具有重大作用。选取山东省农村电商典型地区为调研对象,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与感知风险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层次回归实证检验520位微观农户数据,探究农户电商创业意愿在技术接受、感知风险与主观经验间逻辑及传导机制。结果显示:技术接受中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农户电商创业态度与创业意愿;感知有用性总体效应最为显著,主观经验显著调节感知有用性对创业意愿影响,高经验组与低经验组存在明显差异;感知风险负面影响农户电商创业意愿,主观经验弱化感知风险对创业意愿抑制效应。基于此,提出短期针对性和长期战略性相结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村电商支持与监管,推进人才培养及品牌建设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接受 感知风险 主观经验 农村电商 创业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理解儿童的依据与层次 被引量:27
2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0,共10页
教师如何理解儿童是发生在教师内心世界的理性活动,只有教师本人才最清楚自己究竟在依据什么理解儿童,由此使自己关于儿童的理解处于何种层次。教师如果依据个人主观经验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就是最低级别的理解依据,其关于儿童的理解... 教师如何理解儿童是发生在教师内心世界的理性活动,只有教师本人才最清楚自己究竟在依据什么理解儿童,由此使自己关于儿童的理解处于何种层次。教师如果依据个人主观经验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就是最低级别的理解依据,其关于儿童的理解也就处于最低的“主观经验层次”。教师如果依据儿童发展理论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就是本质由抽象概念组成的理解依据,其关于儿童的理解也就处于可能正确的“抽象概念层次”。教师如果依据儿童所处具体情境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理解依据实质是教师进入与把握儿童情境的程度,其关于儿童的理解也就处于接近儿童真实的“具体情境层次”。教师如果依据自己与儿童共有的人性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理解依据实质是教师对自己生而为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深度,其关于儿童的理解也就处于接近真实儿童的“共有人性层次”。儿童作为人的存在决定了教师理解儿童不在于追求精准,而在于教师能够基于对儿童的理解实现对儿童最大程度的接纳、包容与谅解,从而能够形成关于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因此,教师需要时常反思和首先警醒的是自己在依据什么理解儿童的心理过程,不断激励自己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儿童 主观经验 抽象概念 具体情境 共有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 被引量:38
3
作者 车文博 《心理学探新》 CSSCI 1999年第1期4-15,共12页
本文从宏观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指出其主要贡献:(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首位;(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综合的新构想;(4)促进以人为本的... 本文从宏观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指出其主要贡献:(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首位;(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综合的新构想;(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根本缺陷:(1)未摆脱自然主义人性论的羁绊;(2)渗透个人本位主义精神;(3)缺乏实证性的检验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心理学 实验客观范式 经验主观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幸存者偏差”误区与领导者的防范之道
4
作者 吴烨 吴亭 张博坚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30-32,共3页
"幸存者偏差"包括客观情境视角的"幸存者偏差"、主观经验视角的"幸存者偏差"、社会惯例视角的"幸存者偏差"。领导者破除"幸存者偏差",需要强化调查研究,加强群众思维,提升大数据运... "幸存者偏差"包括客观情境视角的"幸存者偏差"、主观经验视角的"幸存者偏差"、社会惯例视角的"幸存者偏差"。领导者破除"幸存者偏差",需要强化调查研究,加强群众思维,提升大数据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幸存者偏差" 客观情境 主观经验 社会惯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障碍的现象学研究及启示
5
作者 王申连 赵玉晶 《医学与哲学(A)》 2018年第11期11-14,共4页
人格障碍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现象,近年来发生率越来越高,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为突破传统的实证主义的瓶颈,人格障碍研究引入了现象学取径。人格障碍现象学研究表现出异于人格障碍实证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特征。在人格... 人格障碍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现象,近年来发生率越来越高,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为突破传统的实证主义的瓶颈,人格障碍研究引入了现象学取径。人格障碍现象学研究表现出异于人格障碍实证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特征。在人格研究的历史上,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都从现象学视角对人格障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现象学作为人格障碍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视角优势明显,给予我们许多研究和临床启示,但也存在诸多局限,未来需要探索多种研究视角并存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障碍 现象学研究 主观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