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1
作者 宫志锋 吴泽璐 +5 位作者 丁可欣 佘文静 柴如山 王擎运 汪建飞 马超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7,共9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体上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升磷素吸收量(效应值的范围为7.78%~16.44%),但对磷肥利用率无显著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磷(全磷含量0.75~1.50 g/kg;有效磷含量>20 mg/kg)土壤相比于低磷土壤具有更好地提升磷素吸收量的效果,偏酸性(pH<6.5)的土壤也更有利于磷素吸收量的提升。磷肥施用量、秸秆施用量、秸秆种类和作物种类均会显著影响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吸收量。此外,线性拟合结果显示磷肥利用率与全磷、有机质和pH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显著(P<0.05)线性负相关;磷素吸收量与有机质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综上,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季风气候区域,低有机质高磷含量的壤土上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更好地提升磷肥吸收利用效率。施肥量和秸秆施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研究结果为提高作物磷肥利用效率和制定秸秆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主要粮食作物 磷肥利用率 磷素吸收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
2
作者 奚波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51-153,167,共4页
以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20年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数量及其养分资源量进行估算,同时对不同作物最佳施肥量进行统计,分析秸秆不同比例还田下氮、磷、钾输入... 以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20年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数量及其养分资源量进行估算,同时对不同作物最佳施肥量进行统计,分析秸秆不同比例还田下氮、磷、钾输入量分别占化肥用量的百分比。结果表明,2020年安徽省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4 195.3万t,三大粮食作物秸秆数量占比分别为37.2%、43.8%和19.0%。从秸秆养分资源数量看,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为131.8万t,其中N、P_(2)O_(5)、K_(2)O养分资源量分别为31.3万、22.0万t和78.5万t,占比分别为23.7%、16.7%和59.6%。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分布上,皖北>皖中>皖南,分别为67.2万、45.8万、18.8万t,占比分别为51.0%、34.7%、14.3%。其中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排名前3的是滁州、阜阳和亳州,分别占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12.0%、11.7%和11.2%。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全量还田下,平均还田总养分为174.9 kg/hm^(2),N、P_(2)O_(5)、K_(2)O分别为41.5、29.2、104.2 kg/hm^(2),平均减施化肥比例分别为56.1%、38.1%和104.4%。整体上,安徽省粮食作物秸秆数量及其养分资源量较大,根据地域秸秆特点,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是实现减肥增效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产量 主要粮食作物 秸秆养分资源量 化肥减施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市2024年主要粮食作物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试验分析
3
作者 张莉 姜道威 +3 位作者 李巧芝 陈昊 王永亮 彭高峰 《河南农业》 2025年第11期61-62,共2页
洛阳市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9.65万hm^(2),其中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2024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23.42万hm^(2)、19.04万hm^(2),约占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85.5%。近年,针对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局部程度重的态势,植保部门通... 洛阳市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9.65万hm^(2),其中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2024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23.42万hm^(2)、19.04万hm^(2),约占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85.5%。近年,针对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局部程度重的态势,植保部门通过科学防控有效控制了病虫草为害,降低了产量损失。为进一步科学评估植保工作在粮食作物生产中的实际效能,洛阳市于2024年组织开展了小麦和玉米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估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 主要粮食作物 洛阳市 病虫草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8
4
作者 于水 张晓龙 +1 位作者 王妍 沈彦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0-985,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并且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和饥饿风险增加。东北三省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梳理了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玉米、水稻和大豆生产影响的相关研究,概括了当前主要研究方法、东...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并且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和饥饿风险增加。东北三省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梳理了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玉米、水稻和大豆生产影响的相关研究,概括了当前主要研究方法、东北三省主要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应对措施,并进一步评述了当前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不足:1)研究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主要方法包括田间试验法、统计分析法以及作物模型法,其中田间试验法结果最直观,统计分析法可操作强、应用范围最广,作物模型法机理性强。2)东北三省气候变化明显,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干旱逐渐取代低温冷害成为当地主要灾害。3)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作物生产整体是有利的。气候变暖改善了东北三省热量资源,不仅使作物种植区域逐渐北移,作物品种也逐渐从早中熟向中晚熟转变。4)随着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未来东北地区作物应选择耐高温、抗旱和抗寒等抗逆性强的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应对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采用新的农业管理措施,保护土壤健康以及粮食生产安全。5)未来需要加强对CO_(2)补偿效应以及病虫害等的研究,加强对作物模型的完善,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主要粮食作物 热量资源 CO_(2)补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城市主要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霍伊雪 白思雨 +2 位作者 庞国伟 陈安安 王国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3,共9页
明确运城市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未来该市灌溉用水的科学配置提供基本参数。基于运城市域内13个气象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结合有效降雨量和作物系数等参数... 明确运城市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未来该市灌溉用水的科学配置提供基本参数。基于运城市域内13个气象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结合有效降雨量和作物系数等参数,计算分析了运城市近50 a冬小麦与夏玉米的灌溉需水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冬小麦和夏玉米年灌溉需水量整体均呈现波动式降低的变化趋势,整体降低幅度分别为-0.7和-2.1 mm/(10 a)。冬小麦在4月和5月的灌溉需水量较多,分别为80.5 mm和108.4 mm;夏玉米则为8月份的灌溉需水量最大,约为85.3 mm。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灌溉需水量都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递增的趋势,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范围处于283.6~336.8 mm,夏玉米则为165.4~253.9 m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汽压差与太阳辐射对运城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影响较大。运城市冬小麦与夏玉米灌溉需水量在时间上呈波动降低趋势,在空间上则由东向西逐步递增;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显示运城市的气候正在朝暖湿化方向发展,未来灌溉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应当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粮食作物 灌溉需水量 时空变化规律 山西运城 主要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阳市襄州区主要粮食作物施肥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段建设 姚全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4期29-32,共4页
襄州区地处鄂西北,是襄阳市粮食主产区之一。为了解襄州区主要粮食作物施肥现状,以襄州区2023年农户施肥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分析了全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次数及施肥方式。针对大部分作物有机肥施用不足、施肥不够... 襄州区地处鄂西北,是襄阳市粮食主产区之一。为了解襄州区主要粮食作物施肥现状,以襄州区2023年农户施肥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分析了全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次数及施肥方式。针对大部分作物有机肥施用不足、施肥不够精准“、三新”(肥料新产品、施肥新装备和施用新技术)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化肥施用定额制、加大“三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育科学施肥主体和构建科学施肥机制的对策,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粮食作物 施肥现状 对策 湖北襄阳 襄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靖市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1
7
作者 宁德亚 孔维帮 徐振帮 《农机科技推广》 2024年第9期35-37,共3页
曲靖市辖3区、5县、1市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239.96万亩,主要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95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9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在347.3万亩,青贮玉米年平均种植面积43.6万亩,鲜食玉米年... 曲靖市辖3区、5县、1市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239.96万亩,主要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95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9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在347.3万亩,青贮玉米年平均种植面积43.6万亩,鲜食玉米年平均种植面积11.2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在280.9万亩,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耕地面积 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 粮食种植面积 主要粮食作物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曲靖市 现状及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促进主要粮食作物机收减损的对策与建议
8
作者 马剑 《农机科技推广》 2024年第7期29-30,共2页
云南省农机化管理部门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要求,自2022年始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提出常抓不懈强化机收减损的工作要求,力争颗粒归仓,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关键词 农机化管理 粮食安全 颗粒归仓 监测调查 对策与建议 减损 主要粮食作物 机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害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章力干 石心怡 +5 位作者 王玉宝 杨欣润 余舫 江彤 常婷婷 马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93-100,共8页
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措施,对于农作物病害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却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病害类型、环境条件和农业管理方式下的具体表现,该研究采用Meta方法,系统分... 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措施,对于农作物病害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却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病害类型、环境条件和农业管理方式下的具体表现,该研究采用Meta方法,系统分析了公开发表的中国范围内秸秆还田对作物病害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增幅分别达9.5%和12.2%(P<0.05)。病害类型、环境条件和农业管理措施会显著改变秸秆还田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具体地,病毒病害和土传病害对秸秆还田的响应较为敏感;亚热带季风气候下还田病害显著减轻,温带季风气候下显著加重,水田下还田病害较轻,旱地,尤其是冬小麦与春玉米轮作下还田病害加重显著,微酸性土壤中还田病害轻于微碱性土壤,此外,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5 g/kg、土壤小于7000 kg/hm^(2)、初始碳氮比大于15时还田均会导致病害的加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秸秆还田病害发生与年平均降雨量、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初始碳氮比和土壤pH值呈正相关。综上,通过增加初始氮肥用量、改善土壤墒情以及在微酸性土壤上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秸秆还田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病害发生。研究可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绿色防控以及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秸秆 病害 主要粮食作物 发病率 病情指数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庞艳梅 陈超 +1 位作者 徐富贤 郭晓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61-1672,共12页
基于四川盆地1961-2018年63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1981-2018年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利用逐级订正的方法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太阳辐射、气温、降水及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主要粮食... 基于四川盆地1961-2018年63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1981-2018年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利用逐级订正的方法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太阳辐射、气温、降水及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旨在为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力并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961-2018年四川盆地作物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为水稻由西向东递增,玉米在盆地北部和西南偏高、其他地区偏低,冬小麦南北高、中部低。辐射量减小对3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负效应;平均气温升高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正效应;降水量变化是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出现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增加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正效应,而降水量减少为负效应。气候变化对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盆地西南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为正效应,其余地区为负效应;气候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盆地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为正效应,其余地区为负效应;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盆地东北部的部分地区为负效应,其余大部地区为正效应。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最大,为9.9kg·hm-2·a-1,而对玉米和水稻的影响分别为-1.4 kg·hm-2·a-1和0.5 kg·hm-2·a-1。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四川盆地应选育光合效率高和抗旱性强的作物品种,并加强农田管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主要粮食作物 气候生产潜力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孙海潮 卢道文 +4 位作者 万金红 祁国宾 王永士 牛永锋 王海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8期15897-15900,共4页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播种结构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3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变化趋势。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以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的相...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播种结构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3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变化趋势。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以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的相关数据,测定了河南省各地市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稻谷和薯类)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小麦和玉米具有比较优势,稻谷、谷子、大豆和薯类都不具有规模优势;小麦、谷子、薯类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稻谷、玉米、大豆具有较弱效率优势;小麦、玉米具有综合优势,稻谷、谷子、大豆、薯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结合当前河南省具体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面临的形式,并提出了调整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粮食作物 比较优势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强 李广 +2 位作者 闫丽娟 王钧 聂志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2-494,共13页
为探讨热量、降水量及辐射资源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基于甘肃农牧交错带45个气象站点197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主要粮食作物(春小麦、冬小麦和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数量统计分析方法计算3种粮食作物的气... 为探讨热量、降水量及辐射资源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基于甘肃农牧交错带45个气象站点197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主要粮食作物(春小麦、冬小麦和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数量统计分析方法计算3种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50年来,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冬小麦和春玉米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太阳辐射量呈下降趋势;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从北到南、东北到西南和南到北呈递减趋势。热量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3种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有正效应,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增速分别为32.17、48.11和48.35 kg·hm^(-2)·a^(-1)。降水变化对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春小麦和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有正效应,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增速分别为5.10和7.16 kg·hm^(-2)·a^(-1);降水变化对部分区域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产生负效应,气候生产潜力平均降速为0.12 kg·hm^(-2)·a^(-1)。辐射变化对该区域大部分地区3种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有负效应,气候生产潜力平均降速分别为1.81、2.35和8.66 kg·hm^(-2)·a^(-1)。总体来看,气候资源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大部分地区春小麦、冬小麦和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表现出正效应,但对临洮、灵台和靖远等地区的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有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生产潜力 主要粮食作物 甘肃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产出的贡献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卫平 郑风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61,共6页
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的TFP都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1979年为分界点,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的源泉经历了一场以投入增加为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97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下降... 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的TFP都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1979年为分界点,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的源泉经历了一场以投入增加为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97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要素的下降。从政策角度看,一方面,中国未来要养活自己还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进行一些政策改革以挖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种粮的收益,建立起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投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出增长源泉 中国粮食 1953-2003年 中国 主要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复合系统利用评价及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婷 毛德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40-49,56,共11页
粮食生产离不开水土资源的支撑,农业水土资源的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基于虚拟水、虚拟耕地视角,构建了虚拟水-虚拟耕地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结合时间序列和空... 粮食生产离不开水土资源的支撑,农业水土资源的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基于虚拟水、虚拟耕地视角,构建了虚拟水-虚拟耕地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结合时间序列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算了1998、2005、2010和2017年中国31个省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子系统综合发展评价值,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省域虚拟水-虚拟耕地复合系统发展状况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省域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系统与虚拟耕地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均呈现先下降后回升再下降的过程;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部和中部高、西部低的特征,空间分异有所增强;耦合协调方面,在时序演变上,省域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复合系统耦合度高,彼此相互作用及影响,形成耦合共生系统,但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远低于耦合度,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等级分布结构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纺锤型分布,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但大多数省域的空间集聚类型处于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粮食作物 虚拟水 虚拟耕地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
15
作者 陈长青 白石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辽宁 主要粮食作物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 大豆 种子包衣 肥料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马锐 王晓军 +3 位作者 李华芝 陈一民 隋跃宇 焦晓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96-101,共6页
为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2002-2017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16年间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在黑龙江省粮食作物中占据... 为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2002-2017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16年间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在黑龙江省粮食作物中占据主要地位,在2004-2016年间快速扩种成为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产量显著提升致使黑龙江省出现"一粮独大"的局面;黑龙江省水稻在2004-2014年11年间种植面积与产量迅速增长过后趋于稳定,成为黑龙江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在2002-2010年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种植面积与产量快速下降,但在2014年后逐渐呈回升趋势。现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不平衡的现象明显严重影响粮食安全战略的布局,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从政策和技术方面对粮食作物的结构做出优化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主要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的主要粮食作物NDVI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蔚 刘义 林思伽 《现代化农业》 2013年第6期65-66,共2页
以HJ星CCD影像为数据源,结合2010年水稻、大豆、玉米面积提取数据,提取出友谊农场2010年水稻、大豆、玉米的平均NDVI值,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水稻、大豆、玉米的NDVI值最小值都出现在6月份,水稻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末,大豆和玉米... 以HJ星CCD影像为数据源,结合2010年水稻、大豆、玉米面积提取数据,提取出友谊农场2010年水稻、大豆、玉米的平均NDVI值,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水稻、大豆、玉米的NDVI值最小值都出现在6月份,水稻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末,大豆和玉米的高峰值出现在7月末、9月初。三者NDVI值在6月初和8月末彼此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容易区分,这对利用NDVI值来快速提取大面积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粮食作物 面积提取 NDVI对比 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峰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繁育与高产示范开发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国强 李书田 于长明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年第S2期6-8,共3页
赤峰地区主栽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谷子、高粱,历年播种面积都在64万hm2以上,约占赤峰市总耕地面积的70%。这些作物产量的高低,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赤峰地区的国计民生。赤峰市农科所利用成功选育的玉米、小麦、谷子、高粱10个新品... 赤峰地区主栽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谷子、高粱,历年播种面积都在64万hm2以上,约占赤峰市总耕地面积的70%。这些作物产量的高低,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赤峰地区的国计民生。赤峰市农科所利用成功选育的玉米、小麦、谷子、高粱10个新品种进行繁育、开发、推广,着重解决了该地区主要作物新品种更新慢,示范、开发分散,供种不集中以及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各环节不协调、脱节等问题,采用育、繁、推一体化的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粮食作物 繁育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吉州主要粮食作物栽培模式的制定与实施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纪秀 李道淳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3期93-95,共3页
每一个特定的农业区域,每一种作物,都有与生态条件和作物生育规律相适应的种植制度和种植技术。所谓作物栽培模式,就是在作物栽培学原理指导下,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作物生育规律,吸收农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当地丰产经验,为达到一... 每一个特定的农业区域,每一种作物,都有与生态条件和作物生育规律相适应的种植制度和种植技术。所谓作物栽培模式,就是在作物栽培学原理指导下,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作物生育规律,吸收农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当地丰产经验,为达到一定产量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吉州 主要粮食作物 栽培模式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新疆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地域分布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建军 《农业考古》 1999年第1期198-204,共7页
关键词 清代新疆 主要粮食作物 豆类作物 乡土志 库尔喀喇乌苏 小麦 《乌鲁木齐杂诗》 玉米 北疆地区 种植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