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模型研建 被引量:2
1
作者 杜志 陈振雄 +4 位作者 贺东北 刘紫薇 孙华 黄鑫 王金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7,25,共11页
【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 【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类、马尾松类、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针阔混8个主要树种组共3 036个样地数据,在传统林分蓄积量生长率模型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引入气候因子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考虑样地效应引入自相关矩阵和异方差函数,构建主要树种组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以十折交叉验证法对3种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在各树种组林分生长率的模型上,杉木类、马尾松类引入最冷月均温度气候因子,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5个树种组引入最热月均温度气候因子,而针阔混树种组引入年平均降水量气候因子,分别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确定了最优随机参数组合后构造混合效应模型。8个主要树种组的基础模型、再参数化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均逐步提升,栎类树种组的决定系数从基础模型的0.857 9增加到混合效应模型的0.965 8,杉木类、马尾松类和针阔混3个树种组的模型决定系数都提高了0.05以上,均达到0.93以上;针阔混树种组的平均百分标准误差从基础模型的14.59%到再参数化模型的14.32%和混合效应模型的8.22%。各树种组混合效应模型中除其他软阔的决定系数为0.895 6外,其他7个树种组的决定系数均超过了0.900 0,针阔混达到了0.980 1。【结论】引入气候因子的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对于林分蓄积量变化具备较好的拟合效果,能有效支撑省域尺度森林资源蓄积量的年度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生长率 主要树种组 气候因子 再参数化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东部地区主要树种组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率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初艳波 高香玲 张士利 《辽宁林业科技》 2012年第2期7-8,21,共3页
该文采用超总体理论编制辽宁省东部地区主要树种组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率通用模型,以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原始数据,涵盖辽宁东部7个市31个县(市、区)8个树种(组)在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立地条件的生长水平。建立4种模拟方程,通过拟... 该文采用超总体理论编制辽宁省东部地区主要树种组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率通用模型,以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原始数据,涵盖辽宁东部7个市31个县(市、区)8个树种(组)在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立地条件的生长水平。建立4种模拟方程,通过拟合与优化及结果精度的检验选出了各树种组的平均胸径生长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树种组 胸径生长率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建全 徐志扬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3期6-9,33,共5页
基于安徽省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从不同森林类型、起源、龄组、优势树种(组)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安徽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碳储总量为11 8... 基于安徽省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从不同森林类型、起源、龄组、优势树种(组)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安徽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碳储总量为11 843.59×10~4t,平均碳密度29.93 t/hm^2,其中乔木林碳储量为9 790.17×10~4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82.66%,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31.72t/hm^2,碳密度大小排序为:阔叶林>针阔混>针叶林,经济林、竹林碳储量为2 053.42×10~4t。乔木林中,天然林的面积、碳储量略小于人工林,但天然乔木林各龄组碳密度均大于人工林;阔叶混交林、杨树、马尾松、杉木、针阔混交林、栎类、针叶混交林的面积、碳储量占优势,其中又以阔叶混交林为最大,面积、碳储量均超过乔木林的28%。文章指出安徽省乔木林碳密度水平仍然不高,今后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仍需采取合理经营管理措施,促使森林质量和碳汇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 碳密度 生物量换算因子 森林类型 主要树种()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