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干燥方法对白芍中6种化学成分的影响与评价 被引量:17
1
作者 吴忠旺 吴一超 +1 位作者 王丽 张利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64-1770,共7页
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白芍中单萜苷类和酚酸类化学成分的影响,为白芍适宜干燥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采用HPLC同时测定经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样品中4种单萜苷类、2种酚酸类化学成分的含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 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白芍中单萜苷类和酚酸类化学成分的影响,为白芍适宜干燥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采用HPLC同时测定经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样品中4种单萜苷类、2种酚酸类化学成分的含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所得白芍均能达到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白芍含量和水分的要求,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单萜苷类和酚酸类总量最高,为6.248%,热风60℃干燥次之,为6.141%;经主成分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白芍中单萜苷类和酚酸类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真空冷冻干燥>热风60℃干燥>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晒干>热风40℃干燥>热风80℃干燥>阴干>热风100℃干燥。不同干燥方法对白芍中单萜苷类和酚酸类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从各成分含量、成本和实用性方面综合分析,热风60℃干燥为白芍适宜的干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干燥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主成分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法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39
2
作者 纪荣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5期95-98,共4页
由于原有的主成分分析法受到评价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因而主成分也会因评价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改变而不同,并且使得部分信息丢失。用均值化方法借助DPS数据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不仅有效消除了量纲与数量级的影响,... 由于原有的主成分分析法受到评价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因而主成分也会因评价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改变而不同,并且使得部分信息丢失。用均值化方法借助DPS数据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不仅有效消除了量纲与数量级的影响,而且使得处理后的数据包含了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综合评价 协方差矩阵 均值化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苗期低氮耐性筛选和鉴定
3
作者 何国欣 李素娟 +4 位作者 王剑 陶晓园 叶子弘 陈光 徐盛春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5-976,共12页
苗期大豆耐低氮精准鉴定可有效提高种质规模化筛选,加速耐低氮品种培育。本研究以557份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7.5、0.75 mmol·L^(-1))下开展苗期鉴定,测定生物量、根长、相对叶绿素含量等14个生理指标,利用方差... 苗期大豆耐低氮精准鉴定可有效提高种质规模化筛选,加速耐低氮品种培育。本研究以557份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7.5、0.75 mmol·L^(-1))下开展苗期鉴定,测定生物量、根长、相对叶绿素含量等14个生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综合评价法和聚类分析等对种质资源的耐低氮特性进行评价。在低氮胁迫下,除第2片复叶的实际光合效率和第1片复叶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12个指标均呈显著性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显著变化的12个性状耐氮系数转化为5个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0.87%,基于主成分综合评价值(D)将557份大豆种质聚类分析分为5类,分别是耐低氮型、较耐低氮型、中耐低氮型、低氮较敏感型和低氮敏感型。筛选出耐低氮型,包含石豆2号、YJ002313和AMURSKAYA 402共3份;低氮敏感型,包含克c14-705、中野1号、97鉴23、皮黑豆和永城大籽绿豆等10份。依据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地下部长度、地下部干重、根冠比(RL/SL)、第2片复叶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和第1片复叶相对叶绿素含量作为关键重要特征对大豆耐低氮特性进行评价。本研究挖掘到大豆耐低氮优异种质,可为大豆耐低氮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低氮 种质资源筛选 生理特性 主成分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份百脉根种质资源表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谢文辉 赵文武 +2 位作者 王雷挺 赵丽丽 王普昶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79,共7页
本研究对22份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种质资源的11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多样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除种宽外,22份百脉根种质间的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变异,表型性状指标变异幅度为12.11%~69.48%,各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本研究对22份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种质资源的11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多样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除种宽外,22份百脉根种质间的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变异,表型性状指标变异幅度为12.11%~69.48%,各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茎长、株高、冠幅、种子周长、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主成分载荷较高,是造成百脉根种质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聚类分析将22份百脉根种质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种质的种子小,但植株高大,第Ⅱ类群种质的种子小且植株矮小,第Ⅲ类群种质的种子和种荚大但植株矮小。综合评价11和12号这2份种质资源整体表现优良,且归属于第Ⅲ类群,具有种荚和种子较大的特性,可作为选育种子高产品种的目标亲本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百脉根的种质应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脉根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毒与除沙不同频次组合对五龄大蚕期家蚕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张智勇 刘俊凤 +4 位作者 粟思源 胡春梅 向文丽 吴建梅 刘彬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5期64-74,共11页
【目的】探明消毒与除沙次数最优组合对五龄大蚕期家蚕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大蚕期省力化饲育技术,为家蚕新品种选育、品种资源保护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天然彩色茧蚕品种蜀黄1号为试材,研究不同处理(T_(1),不除沙+每天... 【目的】探明消毒与除沙次数最优组合对五龄大蚕期家蚕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大蚕期省力化饲育技术,为家蚕新品种选育、品种资源保护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天然彩色茧蚕品种蜀黄1号为试材,研究不同处理(T_(1),不除沙+每天消毒;T_(2),不除沙+隔天消毒;T_(3),不除沙+仅眠起时消毒;T_(4),隔天除沙+每天消毒;T_(5),隔天除沙+隔天消毒;T_(6),隔天除沙+仅眠起时消毒;T_(7),每天除沙+每天消毒;T_(8),每天除沙+隔天消毒;T_(9),每天除沙+仅眠起时消毒)对家蚕五龄蚕期人工耗时与万蚕产茧量、五龄病蚕率、全茧量等9个饲育指标及解舒率、茧丝长、洁净等7个茧丝质指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7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春季5盒蚕种平均每天人工耗时为6.69~17.18 h/d,秋季为5.43~14.58 h/d,除沙、消毒次数与人工耗时呈明显正比关系;春季和秋季人工耗时均以T_(3)最短,T_(2)其次,T_(7)最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相同消毒处理下,除沙次数越多,五龄病蚕率、簇中死笼率越高,全茧量和万蚕产茧量越低;相同除沙处理下,消毒次数越多,全茧量及纤度越低,解舒率每天消毒的最低。春季主成分综合得分为83.90~97.40分,表现为T_(6)>T_(3)>T_(9)>T_(2)>T_(5)>T_(1)>T_(4)>T_(7)>T_(8);秋季主成分综合得分为61.50~75.90分,表现为T_(7)>T_(6)>T_(8)>T_(1)>T_(3)>T_(5)>T_(2)>T_(4)>T_(9)。【结论】五龄大蚕春季消毒/除沙频次的最优组合为隔天除沙+仅起蚕消毒,最差的组合是每天除沙+隔天消毒;秋季的最优组合为每天除沙+每天消毒,最差的组合为每天除沙+仅起蚕消毒。春季气候、饲料条件较好,除沙、消毒次数越少越好;秋季高温多湿、饲料差,应勤除沙且多用石灰消毒排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龄蚕 除沙次数 消毒次数 省力化养蚕 主成分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