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轴压缩湿砂土试样主应变轴偏转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顾路 王学滨 +1 位作者 杜亚志 冯威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3-1022,1041,共11页
利用自主开发的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获得了单轴压缩湿砂土试样观测平面内主应变轴偏转角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双三次样条插值方法,获取了任意位置的主应变轴偏转角,分析了土样将来出现剪切带位置、剪切带的中心及其尖端... 利用自主开发的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获得了单轴压缩湿砂土试样观测平面内主应变轴偏转角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双三次样条插值方法,获取了任意位置的主应变轴偏转角,分析了土样将来出现剪切带位置、剪切带的中心及其尖端附近和剪切带外的主应变轴偏转角随纵向应变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纵向应变的增加,在土样观测平面内,主应变轴偏转角的范围由分散逐渐变得稳定,大部分区域最终分布在-10°~10°之间。当出现较清晰的剪切带以后(硬化阶段后期),剪切带内不同位置处主应变轴偏转角基本趋于恒定或稍有下降,大致稳定在-5°~5°之间,这与剪切带外的点的主应变轴偏转角均处于发展之中不同;而在剪切带尖端附近的点,主应变轴偏转角随纵向应变的演变规律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试样 主应变轴偏转 剪切带 样条插值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土样剪切带上主应变轴偏转角的分布及规律统计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学滨 冯威武 +1 位作者 杜亚志 侯文腾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3-860,共8页
根据土样纵向应变较高时最大剪切应变场中清晰剪切带所处位置沿剪切带方向布置平直测线,获得6条测线上从剪切带萌生至微裂纹刚出现过程中主应变轴偏转角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并对其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当微裂纹刚出现时,测线上主应变轴... 根据土样纵向应变较高时最大剪切应变场中清晰剪切带所处位置沿剪切带方向布置平直测线,获得6条测线上从剪切带萌生至微裂纹刚出现过程中主应变轴偏转角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并对其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当微裂纹刚出现时,测线上主应变轴偏转角的高峰和低谷对应于2条共轭剪切带的交汇处附近或剪切带上最大剪切应变的局部高值区附近;在土样中部,剪切带上主应变轴偏转角主要分布在-5°-5°;随着纵向应变的增加,剪切带上主应变轴偏转角的标准差先降低,后趋于稳定;对于发生顺时针剪切的剪切带,主应变轴偏转角的均值主要为负值,而对于发生逆时针剪切的剪切带,主应变轴偏转角的均值以正值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样 剪切带 主应变轴 标准差 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期水平形变应变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阜超 郭良迁 +2 位作者 塔拉 陈聚忠 朱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2011年和2013年东北地区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地壳水平运动场和连续主应变场,研究了东北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和应变应力状态,求解块体运动参数,计算东北主要断裂带的错动速率和断层应变应力状态,分析断裂带活动性。研究表明,2011-201... 根据2011年和2013年东北地区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地壳水平运动场和连续主应变场,研究了东北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和应变应力状态,求解块体运动参数,计算东北主要断裂带的错动速率和断层应变应力状态,分析断裂带活动性。研究表明,2011-2013年期间,东北地区东部运动规律性相对较好,且东部运动场收敛于珲春-龙井一带,向东位移;中部和西部运动场一致性较弱,位移方向相对分散。主应变反映出,东北地区2011-2013年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为NE55°。两个水平主应变轴都缩短的挤压区分布面积较小,两个主应变轴都伸长的拉张区次之,最小主应变轴缩短的区域和最大主应变轴伸长的区域所占比重最大。该时段Ms≥5.0地震集中在2013年,地震多发生在运动方向转折带附近及挤压-剪切活动区,最大的5.8级地震发生在不同运动区交界带和挤压作用相对强烈的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运动场 最小应变 最大应变 应变-应力 中强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岩层高角度斜交构造裂缝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有浦 坚润堂 +1 位作者 肖安成 李旭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0-615,共6页
构造裂缝的发育往往与褶皱、断层等构造密切相关,本文对钱塘坳陷南缘富阳–临安地区褶皱岩层中的同褶皱裂缝进行了研究。在褶皱翼部多发育与层面斜交的构造裂缝,具体表现为与层面高角度斜交构造裂缝较为发育,而与层面低角度相交的构造... 构造裂缝的发育往往与褶皱、断层等构造密切相关,本文对钱塘坳陷南缘富阳–临安地区褶皱岩层中的同褶皱裂缝进行了研究。在褶皱翼部多发育与层面斜交的构造裂缝,具体表现为与层面高角度斜交构造裂缝较为发育,而与层面低角度相交的构造裂缝发育较少或不发育。其中,与层面高角度斜交的构造裂缝的特征与层间剪切作用下形成的裂缝特征不同。分析认为岩层褶皱初期主应变轴与层面平行或直交,在岩层褶皱变形过程中,主应变轴与层面高斜交。岩层外弧受到与层面不平行的拉伸,而内弧则受到与层面不平行的压缩作用。本文认为褶皱过程中应变轴的变化是导致岩层中形成与层面高角度斜交构造裂缝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高角度斜交 构造裂缝 主应变轴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何绍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5-43,共9页
本文简要地讨论了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应用的发展情况,并强调在构造分析中使用等角投影更为适宜,因为它的赤平投影图上的小圆是一个真正的圆,并且它的等密图可用普罗宁网进行编制.
关键词 等角投影 构造地质学 赤平投影图 剪切带 主应变轴 构造分析 总滑距 面状构造 线状构造 球面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