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1948~2007年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的主导模态及其变率,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变率的主导模态包括两个赤道非对称模态,其主体分别位于北半球(简称为AMN)和南半球(简称AMS)和一个赤道准对称的模态(简称QSM),AMN和AMS主...本文分析了1948~2007年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的主导模态及其变率,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变率的主导模态包括两个赤道非对称模态,其主体分别位于北半球(简称为AMN)和南半球(简称AMS)和一个赤道准对称的模态(简称QSM),AMN和AMS主要表征Hadley环流的年代际变率部分,而QSM主要表征Hadley环流的年际变率部分。AMN的时间系数呈现明显的减弱趋势,AMS的时间系数则表现为明显的增强趋势,两个模态的年代际变率表明: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型,在1970年代以前呈现"北强南弱"型,之后转变为"南强北弱"型。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和热带大西洋赤道带海温的异常增暖以及由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温非均匀增暖形成的减弱的北半球大尺度经向海温梯度和加强的南半球大尺度经向海温梯度可能是导致上述Hadley环流变率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同于两个非对称模态,QSM模态的变率主要与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以及Ni^no3.4指数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ENSO对夏季Hadley环流的影响主要是在年际尺度上。对Hadley环流年代际转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其越赤道部分的减弱与东半球热带季风区经向越赤道环流的减弱有密切联系。相关和合成分析的结果显示,南海季风、南亚东区季风以及西非季风的强弱与越赤道环流异常有显著相关,热带季风在这些区域的减弱趋势很可能共同受到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年代际转型中越赤道环流减弱的影响。然而,南亚西区季风与经向环流没有明显相关,同时也未呈现显著的年代际趋势,这一结果从环流的角度验证了Li and Zeng(2002)将南亚季风区划分为东区和西区的合理性。展开更多
基于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对淡水扰动试验中不同热盐环流(thermohline circulation,THC)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气候响应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海洋、...基于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对淡水扰动试验中不同热盐环流(thermohline circulation,THC)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气候响应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海洋、大气要素的气候态差异显著。相对于高平均强度,在低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地区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密度(sea surface density,SSD)、表面气温(surface air temperature)异常减弱,最大负异常位于GIN(Greenland sea—Iceland sea—Norwegian sea)海域;海平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SLP)异常升高,相应于北大西洋海域降温,表现为异常冷性高压的响应特征;海冰分布区域向南扩大;北大西洋西部热带海域降水减少,导致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南移。2)在不同THC平均强度下,SST、SSS和SSD年际异常最显著的区域不同;在高平均强度下,最显著区域位于GIN海域,而在低平均强度下则位于拉布拉多海海域。3)在高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SST主导变率模态的变率极大区域位于GIN海,而在低平均强度下该极大区域不存在;北大西洋SLP的主导变率模态表现为类NAO型,但在高平均强度下,类NAO型表现得更明显。展开更多
为了准确地辨识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参数,该文提出了基于数学形态学MM(mathematical morphol-ogy)和总体最小二乘法的旋转不变技术TLS-ESPRIT(total least squares-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为了准确地辨识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参数,该文提出了基于数学形态学MM(mathematical morphol-ogy)和总体最小二乘法的旋转不变技术TLS-ESPRIT(total least squares-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参数识别新方法。首先运用基于数学形态学原理而构成形态滤波器对含有噪声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测量信号进行滤波和平稳化处理,去除噪声,提高辨识精度;然后由TLS-ESPRIT算法辨识出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参数,该算法把信号分成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能够得到更符合电力系统实际的降阶模型和主导模态,有助于电力系统振荡特性分析和阻尼控制器的设计研究。数值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分析了1948~2007年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的主导模态及其变率,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变率的主导模态包括两个赤道非对称模态,其主体分别位于北半球(简称为AMN)和南半球(简称AMS)和一个赤道准对称的模态(简称QSM),AMN和AMS主要表征Hadley环流的年代际变率部分,而QSM主要表征Hadley环流的年际变率部分。AMN的时间系数呈现明显的减弱趋势,AMS的时间系数则表现为明显的增强趋势,两个模态的年代际变率表明: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型,在1970年代以前呈现"北强南弱"型,之后转变为"南强北弱"型。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和热带大西洋赤道带海温的异常增暖以及由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温非均匀增暖形成的减弱的北半球大尺度经向海温梯度和加强的南半球大尺度经向海温梯度可能是导致上述Hadley环流变率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同于两个非对称模态,QSM模态的变率主要与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以及Ni^no3.4指数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ENSO对夏季Hadley环流的影响主要是在年际尺度上。对Hadley环流年代际转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其越赤道部分的减弱与东半球热带季风区经向越赤道环流的减弱有密切联系。相关和合成分析的结果显示,南海季风、南亚东区季风以及西非季风的强弱与越赤道环流异常有显著相关,热带季风在这些区域的减弱趋势很可能共同受到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年代际转型中越赤道环流减弱的影响。然而,南亚西区季风与经向环流没有明显相关,同时也未呈现显著的年代际趋势,这一结果从环流的角度验证了Li and Zeng(2002)将南亚季风区划分为东区和西区的合理性。
文摘为了准确地辨识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参数,该文提出了基于数学形态学MM(mathematical morphol-ogy)和总体最小二乘法的旋转不变技术TLS-ESPRIT(total least squares-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参数识别新方法。首先运用基于数学形态学原理而构成形态滤波器对含有噪声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测量信号进行滤波和平稳化处理,去除噪声,提高辨识精度;然后由TLS-ESPRIT算法辨识出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参数,该算法把信号分成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能够得到更符合电力系统实际的降阶模型和主导模态,有助于电力系统振荡特性分析和阻尼控制器的设计研究。数值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