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菜型油菜分枝角度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1
作者 裴大妹 赵洪平 +3 位作者 王龙 李华欣 赵志 肖麓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53,共9页
分枝角度是决定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之一,与油菜产量密切相关。为揭示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分枝角度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青海大黄为母本,浩油11和No.952为父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的方法对2个... 分枝角度是决定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之一,与油菜产量密切相关。为揭示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分枝角度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青海大黄为母本,浩油11和No.952为父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的方法对2个组合各世代(P_(1)、P_(2)、F_(1)、F_(2))单株的顶端连续3个分枝的夹角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西宁组合Ⅰ分枝角度的最适模型为2MG-EAD模型(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4.61%,组合Ⅱ分枝角度的最适模型为2MG-A(2对加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0.71%;云南组合Ⅰ的最适模型为2MG-EA(2对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组合Ⅱ的最适模型为2MG-EAD(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均为86.05%。以上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分枝角度明显受2对主基因遗传因素控制,且主基因间具有加性效应或显性效应;2个组合具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力,说明油菜在分枝角度调控过程中,受多基因与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所以应在早期群体里进行选择。同时,这些结果可以为理想株型的构建和后续分枝角度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遗传效应 基因+多基因 分枝角度 基因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熟性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2
作者 吴炫漫 吕建伟 +6 位作者 成良强 胡廷会 饶庆琳 姜敏 王金花 王军 彭忠华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8-373,共6页
花生的熟性性状在进一步挖掘我国高海拔、高纬度区域花生扩种潜力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生产价值,其遗传机制解析对于深化花生熟性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早熟品种黔花生五号与晚熟品种关岭花生两个亲本及其杂交构建的包含167个家... 花生的熟性性状在进一步挖掘我国高海拔、高纬度区域花生扩种潜力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生产价值,其遗传机制解析对于深化花生熟性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早熟品种黔花生五号与晚熟品种关岭花生两个亲本及其杂交构建的包含167个家系的F_(5)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研究材料,调查记载播种至始花天数、播种至成熟天数及始花至成熟天数等熟性性状表型值,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等方法分析性状表型变异、性状间相互关系以及性状遗传规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播种至始花天数与始花至成熟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8),表明开花晚的植株经历了较短的荚果充实和成熟阶段。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播种至始花天数的最优模型为4MG-AI(4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3.05%;播种至成熟天数的最优模型为2MG-AI(2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率为64.65%;始花至成熟天数的最优模型为2MG-EA(2对主基因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64.97%,以上性状的表达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初步探明了熟性性状的相互关系及遗传规律,为今后开展花生熟性性状改良与遗传解析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熟性 基因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主要生化品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3
作者 樊美玉 王成永 +5 位作者 梁风建 李进 姜春姣 孙昊杰 张明君 王传堂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3,共7页
以普通油酸高油品种HFLS与高油酸品种(系)花育665、花育668和FB4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通过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分析4个组合F2代群体的花生含油量、蛋白质、脂肪酸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大部分组合的F2... 以普通油酸高油品种HFLS与高油酸品种(系)花育665、花育668和FB4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通过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分析4个组合F2代群体的花生含油量、蛋白质、脂肪酸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大部分组合的F2代群体在不同生化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含油量、蛋白质、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在4.1%~10.4%之间;油酸、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13.9%~36.6%之间,6个生化品质性状均呈连续分布,符合数量性状分布特征。经遗传分析可知,不同组合的F2代群体在不同生化品质性状上遗传模型不尽相同,但都由2对主基因控制,且含油量均表现为加性效应;组合C2108在含油量上,主基因遗传率最高,为97.42%;在蛋白质含量上,组合C2105、C2106、C2108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皆在90.56%以上;对于油酸、棕榈酸、长链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数组合的F2代群体最适遗传模型为2MG-ADI,即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表现为部分显性且主基因间均有互作,主基因遗传率在80.97%~97.2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基因+多基因 含油量 蛋白质 脂肪酸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皮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4
作者 陈英达 孙浩 +6 位作者 于文慧 刘瑞梅 荣维瑞 韩靖漪 潘玉朋 刘振宁 张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2-931,共10页
【目的】旨在探究薄皮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为培育甜瓜理想株型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皮甜瓜高代自交系M125和M30为试验材料,构建六世代群体,利用遗传模型分析软件... 【目的】旨在探究薄皮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为培育甜瓜理想株型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皮甜瓜高代自交系M125和M30为试验材料,构建六世代群体,利用遗传模型分析软件包对茎粗及节间长进行遗传模型的分析,并计算24种模型的极大似然函数值(MLV)和赤池信息量(AIC),采用AIC最小原则进行模型初选,各性状分别选择3个模型作为备选模型。对备选模型进行适合性检验,选取差异显著量最少的备选模型作为最优模型,并计算出最优模型的一阶和二阶遗传参数。【结果】统计分析表明,F_(1)植株茎粗及节间长均值均介于两亲本之间,且明显偏向于母本。由F2群体植株茎粗及节间长频次分布可知,2个性状均呈现连续变异,且为偏态分布。薄皮甜瓜植株茎粗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一阶遗传参数表明,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51,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0.39,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0.06,2对主基因的显性度(|h_(a)/d_(a)|、|h_(b)/d_(b)|)分别为0.26和0.04,表明2对主基因呈部分显性作用;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绝对值之和大于显性效应绝对值之和,表明甜瓜茎粗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正向效应为主,并具有增效作用。二阶遗传参数表明,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27%,多基因遗传率为3.21%,B_(1)和B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75%和52.1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27%和0。节间长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一阶遗传参数表明,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3.26,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17.17,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4.38,2对主基因的显性度分别为1.29和0.33,表明第1对主基因呈超显性作用;第2对主基因呈部分显性作用,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绝对值之和大于显性效应绝对值之和,表明甜瓜茎节间长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正向效应为主,且加性效应强于显性效应。二阶遗传参数表明,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4.26%,多基因遗传率为8.93%,B_(1)和B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76%和89.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4.58%和0。【结论】薄皮甜瓜植株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强于显性效应。因此,甜瓜育种过程中对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选择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甜瓜 茎粗 节间长 数量性状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水稻谷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5
作者 卢超 唐小美 +6 位作者 周娟 李柱 龚立华 鲁方华 彭元群 操成波 王中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谷粒性状是决定水稻产量和米质的重要性状。为阐明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创制长粒高产型水稻育种材料提供遗传信息,分别以复粒稻、老挝常规稻为母本,太空小农占2号、美香占2号和R3189为父本配制了复粒稻/太空小农占2号(C1)、复粒稻/... 谷粒性状是决定水稻产量和米质的重要性状。为阐明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创制长粒高产型水稻育种材料提供遗传信息,分别以复粒稻、老挝常规稻为母本,太空小农占2号、美香占2号和R3189为父本配制了复粒稻/太空小农占2号(C1)、复粒稻/美香占2号(C2)、复粒稻/R3189(C3)和老挝常规稻/美香占2号(C4)4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调查4个组合P_(1)、P_(2)、F_(1)和F_(2)群体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个谷粒相关性状,分析4个性状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SEA软件包对4个谷粒性状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谷粒长宽比与粒长、粒宽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表现出正相关和负相关,千粒重与粒长、粒宽间的相关性均为正向极显著相关,4个组合中表现一致;除C1、C3中的粒长和C4中的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表现出受1对主基因控制外,其余组合中的谷粒性状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控制,但主基因间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4个组合的4个谷粒性状均表现为主基因遗传,可采用杂交、回交和复交的方法,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个谷粒性状进行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粒性状 基因+多基因模型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53T转基因小鼠注射α-突触核蛋白纤维加速建立帕金森病模型
6
作者 周宇光 苏迎 +3 位作者 刘亚岭 韦昕钰 姜佩文 邹春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12-1319,共8页
目的通过在B6-hSNCA-A53T转基因小鼠脑内注射α-突触核蛋白预形成纤维(α-Syn PFF),促进帕金森病病理改变的快速出现,从而加快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选择C57BL/6J背景的α-Syn A53T转基因小鼠作为模型组,同系C57BL/6J小鼠为对照... 目的通过在B6-hSNCA-A53T转基因小鼠脑内注射α-突触核蛋白预形成纤维(α-Syn PFF),促进帕金森病病理改变的快速出现,从而加快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选择C57BL/6J背景的α-Syn A53T转基因小鼠作为模型组,同系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通过脑立体定位技术将α-Syn PFF注射至小鼠双侧纹状体内。造模后,通过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和焦虑行为;转棒、抓力及爬杆实验测定其运动协调性和四肢肌张力;埋藏食物实验评价小鼠的嗅觉功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探究小鼠脑内炎症和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发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53T小鼠α-Syn PFF脑内注射后1月旷场实验中运动距离增加;转棒、抓力与爬杆实验无统计学意义;埋藏食物实验中寻找食物时间增加。造模2月后模型组旷场实验中运动距离减少;转棒、抓力与爬杆实验中运动协调能力以及肌张力减弱;埋藏食物实验中寻找食物时间增加。模型组小鼠黑质、皮层、海马区的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增加;小胶质细胞增加,路易小体沉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减少。结论A53T小鼠脑内注射α-Syn PFF后其嗅觉障碍和运动功能缺陷的发生显著提前;模型组小鼠黑质、皮层及海马区出现明显的α-突触核蛋白/路易小体沉积,并伴有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因此,该模型可作为一种快速建立的α-突触核蛋白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A53T转基因小鼠 动物模型 α-突触核蛋白预合成纤维 路易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棱丝瓜早熟相关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琴 郭元元 +7 位作者 李洋 康德贤 张力 孙晓研 宋焕忠 唐娟 文俊丽 陈振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2-439,共8页
【目的】通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有棱丝瓜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早熟丝瓜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高代自交系有棱丝瓜LC034(♀)和LC052(♂)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法分析有棱丝瓜的4个早... 【目的】通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有棱丝瓜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早熟丝瓜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高代自交系有棱丝瓜LC034(♀)和LC052(♂)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法分析有棱丝瓜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第一坐果节位和始收期)遗传规律。【结果】LC034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均极显著低于LC052(P<0.01)。F_(1)、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变异系数为8.70%~25.46%、14.77%~37.67%、19.93%~38.97%和22.37%~46.81%,且4个早熟相关性状在F_(2)代群体的分离频率分布均包含多种正态分布的混合分布。MX2-ADI-ADI为第一雌花节位和第一坐果节位的最优遗传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第一雌花节位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h^(2)_(mg))分别为4.63%、84.69%和79.99%,多基因遗传率(h^(2)_(pg))为74.60%、0和0;第一坐果节位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2.38%、82.86%和76.45%,h^(2)_(pg)为57.04%、0和0。2MG-ADI为始花期的最优遗传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72.02%、79.05%和86.53%。2MG-AD为有棱丝瓜始收期最优遗传模型,属于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62.33%、84.79%和85.07%。【结论】有棱丝瓜的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第一坐果节位和始收期均表现为数量性状的特点,受多基因的控制,其中第一雌花节位和第一坐果节位受2对主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始花期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始收期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棱丝瓜 早熟相关性状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6世代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40周龄蛋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曲亮 马猛 +3 位作者 王克华 沈曼曼 窦套存 郭军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2,16,共4页
本研究以黑羽绿壳蛋鸡(P1)和白来航鸡(P2)为材料,测定P1、P2及其F1、F2代的40周龄蛋重,应用SEA-G4F2软件分析蛋重遗传规律。结果表明,40周龄蛋重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 本研究以黑羽绿壳蛋鸡(P1)和白来航鸡(P2)为材料,测定P1、P2及其F1、F2代的40周龄蛋重,应用SEA-G4F2软件分析蛋重遗传规律。结果表明,40周龄蛋重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0.4307,多基因遗传率为0.0254,主基因的遗传率远大于多基因的遗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周龄蛋重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DH群体盐胁迫下苗高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遗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苏展 程海涛 +3 位作者 郭玉华 曹宏 张伟伟 付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0-213,共4页
为了阐明盐胁迫下水稻苗高的遗传特点,利用两个籼粳杂交的DH群体,在0.40 mmol/L NaCl胁迫下,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盐胁迫下水稻苗高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盐胁迫下的苗高受两对主效基因控制,... 为了阐明盐胁迫下水稻苗高的遗传特点,利用两个籼粳杂交的DH群体,在0.40 mmol/L NaCl胁迫下,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盐胁迫下水稻苗高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盐胁迫下的苗高受两对主效基因控制,两个DH群体的两对主基因分别表现为互补作用和累加作用,主基因的遗传力分别为28.56%和50.28%,微效多基因的遗传力为42.54%和29.94%,剩下的由环境决定。由两个DH群体主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力表现和群体分离程度可知,DH-2群体更适合进行下一步耐盐基因的定位克隆。在选择遗传分析群体时,可以把群体亲本间的基因型差异和群体表现的极值范围作为一定的指示向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胁迫 苗高 遗传规律 DH群体 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1 位作者 王铁固 马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6-9,共4页
以PH6WC/7873(组合I)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穗长的遗传都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 以PH6WC/7873(组合I)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穗长的遗传都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I的穗粗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Ⅱ的穗粗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I穗长的多基因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7.5%、51.1%和61.9%。组合Ⅱ穗长的多基因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66%和56%。组合I穗粗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63%和67%。组合Ⅱ穗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2.1%和47.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9%、45.1%和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长 穗粗 基因-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SCT-1育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4 位作者 李式昭 李俊 杨恩年 孙华 刘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72,共5页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T-1育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2个组合F2育性均呈连续分布,具多峰、偏态现象,SCT-1/B2183组合育性遗传符合MX2-AD-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SCT-1/M2003-1组合符合MX1-AD-ADI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2个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2.89%,91.19%,主基因对育性恢复的影响较大。聚合多个主基因的恢复材料对SCT-1杂交育种利用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温敏不育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育性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数量性状的单性状选择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凤娟 董晓萌 +1 位作者 袁志发 郭满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0-196,202,共8页
【目的】分别估计分离世代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中的多基因效应方差和环境方差,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单性状选择方法。【方法】利用正态分布的极限误差,将混合正态分布数据划分到多个单一正态分布对应的区间,每一区... 【目的】分别估计分离世代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中的多基因效应方差和环境方差,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单性状选择方法。【方法】利用正态分布的极限误差,将混合正态分布数据划分到多个单一正态分布对应的区间,每一区间代表一种主基因型,采用有重复观测数据的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分别估计各主基因型间的主基因效应协方差阵、多基因效应协方差阵和环境协方差阵,然后结合混合正态分布中各成分分布的比例,计算该数量性状的表型方差、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和遗传力等遗传参数,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在相同选择强度下,遗传效率为110.3760%,较作为单一正态分布的普通数量性状选择效率提高了10.3760%。当选择强度i=0.5时,遗传增益GS=28.41。【结论】应用建立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数量性状单性状选择模型计算,遗传效率有很大提高,表明该方法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AIC准则 EM算法 遗传增益 单性状选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回交世代鉴定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被引量:5
13
作者 盖钧镒 王建康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12-113,共2页
主多基因性状在分离世代中表现出多峰或偏态现象,具有混合分布的特征。本文利用混合分布理论提出从回交世代鉴定主基因的存在并估计其遗传效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可鉴别主基因的存在并估计其遗传效应和方差等遗传参数。
关键词 回交世代 数量性状 基因多基因 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白粉病抗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涛 马正宝 +6 位作者 张茹 汪来田 王永富 黄立娟 郭娜纳 李伟 魏兵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1130,共9页
辣椒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该病严重影响辣椒生产。以辣椒白粉病高抗材料(NSR和NVD)为母本,高感材料(20c89、20c93)为父本,分别构建两组P_(1)、P_(2)、F_(1)、F_(2)四世代遗传群体(2021组和2022组),通过调查统计辣椒不同世代群体... 辣椒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该病严重影响辣椒生产。以辣椒白粉病高抗材料(NSR和NVD)为母本,高感材料(20c89、20c93)为父本,分别构建两组P_(1)、P_(2)、F_(1)、F_(2)四世代遗传群体(2021组和2022组),通过调查统计辣椒不同世代群体内单株的白粉病病情指数,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法对辣椒白粉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群体辣椒白粉病抗性遗传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并且基因遗传效应和遗传力等参数在两组群体中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2021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2.7065和-34.7107,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9.1706和-16.9432,主基因遗传率为86.11%;2022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0.0431和-18.0682,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0668和-6.0904,主基因遗传率为97.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白粉病 抗性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β-珠蛋白基因簇3.5 kb缺失突变的鉴定
15
作者 番云华 段翠琳 +5 位作者 罗赛丽 葛世军 禹崇飞 席珏敏 褚嘉佑 杨昭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79,共5页
目的:明确云南4例疑似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并对基因型与血液学表型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4例来自云南地中海贫血流行区傣族、血液学表型与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不符的疑似β地中海贫血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 目的:明确云南4例疑似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并对基因型与血液学表型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4例来自云南地中海贫血流行区傣族、血液学表型与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不符的疑似β地中海贫血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Sanger DNA测序技术对β-珠蛋白基因簇的突变进行确认。结果:4例患者存在3.5 kb的β-珠蛋白基因簇罕见大片段缺失性突变(NC_000011.10:g.5224302-5227791del3490bp),其中1例检测出合并HbE突变,1例合并CD17突变,这2例突变杂合子患者呈现中度贫血表型,另外2例单纯3.5 kb缺失突变杂合子患者呈现轻度贫血表型。结论:罕见β-珠蛋白基因簇3.5 kb缺失的杂合子携带者可产生轻度贫血,若合并其他β-珠蛋白基因点突变会导致贫血症状加重。在地中海贫血高发区,可疑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避免漏诊或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地中海贫血 遗传疾病 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模型与主-多基因模型的陆地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金成 曹新川 +2 位作者 宋佳 赵玉玲 何良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93-1803,共11页
本试验为进一步明确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杂交后代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9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设计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对2019-2021年的亲本、18个F_(1)和F_(2)组合及组合TH14-22×B7的127个F2单株分别采用加... 本试验为进一步明确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杂交后代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9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设计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对2019-2021年的亲本、18个F_(1)和F_(2)组合及组合TH14-22×B7的127个F2单株分别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模型与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从基因整体与个体水平进行分析。NCⅡ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均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主要通过显性×环境来体现,上位性×环境不可忽视。多数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整齐度以显性效应为主,伸长率无显著的基因主效应。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整齐度具有正向平均优势,其他性状无明显的平均优势。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普遍受主基因控制。单株铃数、衣分与比强度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EA,单铃质量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最适遗传模型为2MG-A,整齐度与马克隆值最适遗传模型为2MG-AD,伸长率最适遗传模型为1MG-AD。单铃质量、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与比强度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单株铃数、马克隆值与伸长率的遗传率较低。ADAA模型分析结果与主基因-多基因分析结果的相互补充,可有效了解各性状的遗传特征,为采用适当的育种改良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 ADAA模型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诗怡 虞慧芳 +4 位作者 王建升 祝彪 沈钰森 顾宏辉 盛小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3,共7页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 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_(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_(1)、P_(2)、F_(1)、F_...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 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_(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_(1)、P_(2)、F_(1)、F_(2)、B_(1)、B_(2)的6个联合世代群体,利用主茎高度(六世代群体)和叶痕间距(F_(2)群体)两个指标来锚定“坐球高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F_(2)群体中主茎高度与叶痕间距数值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52),并且这两个指标均为连续性的近似正态分布,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主茎高度的六世代群体遗传分析和叶痕间距的F_(2)群体遗传分析结果均表明,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两对主基因+多个微效基因的控制,并且遗传率达到97.84%。因此,可以利用连锁分子标记在早期世代对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进行辅助选择和遗传改良。综上,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定位和挖掘控制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关键基因,最终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育成适宜机械化采收的花椰菜新品种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坐球高度 六世代群体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果实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楠 周云云 +2 位作者 陈朗 张华锋 陈儒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提供的辣椒品系AA5与CK18为亲本构建F 2代群体,统计调查群体各性状的分离情况,经相关性分析以及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的方法来获得辣椒6个果实性状的主基因模型以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6个果...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提供的辣椒品系AA5与CK18为亲本构建F 2代群体,统计调查群体各性状的分离情况,经相关性分析以及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的方法来获得辣椒6个果实性状的主基因模型以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6个果实性状皆是受主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而且其相关性密切。辣椒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和果宽等3个性状中存在两组等加性主基因,属于2MG-EA模型;果长和单果质量存在两组加-显性主基因,属于2MG-AD模型;果皮硬度性状的遗传属于1MG-AD模型,存在一组加-显性主基因。辣椒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第1对主基因的正加性更显著。果皮硬度和果长性状的主基因效应为负显性以及正加性。果宽和果肉厚度性状的两对主基因表现为正向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单果质量(53.69)>果宽(48.42)>果长(34.67)>果肉厚度(25.42)>果皮硬度(22.91)>果形指数(22.23)。因此辣椒的这6个果实性状不宜于低代开展选育。研究结果为本材料的后续分子标记以及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辣椒分子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果实性状 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稻曲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67
19
作者 李余生 朱镇 +2 位作者 张亚东 赵凌 王才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28-1733,共6页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病亲本大关稻(粳稻)组合的亲本及其衍生的F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抗病性评价,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E-1-3遗传模型,即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间表现为等加性作用,加性效应为11.41;主基因遗传率为76.67%,多基因遗传率为22.86%,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基因效应。提示抗稻曲病育种时不仅要考虑主基因对抗病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基因对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抗性 遗传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9
20
作者 向道权 黄烈健 +1 位作者 曹永国 戴景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 ,以玉米杂交组合农大 3138的P1,P2 ,F1和F2∶3 家系为材料 ,联合分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穗长、穗粗、穗重和单株粒重是由多基因模型控制 ;行粒数和千粒重检测到 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 ,穗行... 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 ,以玉米杂交组合农大 3138的P1,P2 ,F1和F2∶3 家系为材料 ,联合分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穗长、穗粗、穗重和单株粒重是由多基因模型控制 ;行粒数和千粒重检测到 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 ,穗行数和秃顶长存在 2对主效基因 ,而且穗行数的 2对主效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同时对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遗传率作了比较 ,认为存在主效基因的性状遗传率偏低的原因是由于基因的显性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性状 基因-多基因模型 遗传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