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花苗期耐盐性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雅辉 王秀萍 +2 位作者 李强 鲁雪林 张国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7-61,共5页
为探讨棉花苗期耐盐性遗传规律,以2个耐盐性差异明显的棉花品种(系)NY1和中棉所12,以及NY1×中棉所12衍生的F1、F2和F2∶3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以盐害级别为鉴定指标,对棉花苗期耐盐性进行遗传分析。... 为探讨棉花苗期耐盐性遗传规律,以2个耐盐性差异明显的棉花品种(系)NY1和中棉所12,以及NY1×中棉所12衍生的F1、F2和F2∶3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以盐害级别为鉴定指标,对棉花苗期耐盐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棉花盐害级别的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控制,主基因以负向加性效应为主,呈不完全负显性,在F2和F2∶3代的遗传率分别为64.006%和40.847%,明显高于多基因遗传率。说明棉花苗期耐盐性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在育种中可以通过杂交方法转移主效基因并在F2世代进行单株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耐盐性 盐害级别 遗传分析 基因+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分枝角度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2
作者 裴大妹 赵洪平 +3 位作者 王龙 李华欣 赵志 肖麓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53,共9页
分枝角度是决定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之一,与油菜产量密切相关。为揭示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分枝角度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青海大黄为母本,浩油11和No.952为父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的方法对2个... 分枝角度是决定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之一,与油菜产量密切相关。为揭示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分枝角度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青海大黄为母本,浩油11和No.952为父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的方法对2个组合各世代(P_(1)、P_(2)、F_(1)、F_(2))单株的顶端连续3个分枝的夹角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西宁组合Ⅰ分枝角度的最适模型为2MG-EAD模型(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4.61%,组合Ⅱ分枝角度的最适模型为2MG-A(2对加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0.71%;云南组合Ⅰ的最适模型为2MG-EA(2对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组合Ⅱ的最适模型为2MG-EAD(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均为86.05%。以上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分枝角度明显受2对主基因遗传因素控制,且主基因间具有加性效应或显性效应;2个组合具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力,说明油菜在分枝角度调控过程中,受多基因与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所以应在早期群体里进行选择。同时,这些结果可以为理想株型的构建和后续分枝角度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遗传效应 基因+多基因 分枝角度 基因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主要生化品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3
作者 樊美玉 王成永 +5 位作者 梁风建 李进 姜春姣 孙昊杰 张明君 王传堂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3,共7页
以普通油酸高油品种HFLS与高油酸品种(系)花育665、花育668和FB4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通过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分析4个组合F2代群体的花生含油量、蛋白质、脂肪酸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大部分组合的F2... 以普通油酸高油品种HFLS与高油酸品种(系)花育665、花育668和FB4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通过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分析4个组合F2代群体的花生含油量、蛋白质、脂肪酸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大部分组合的F2代群体在不同生化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含油量、蛋白质、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在4.1%~10.4%之间;油酸、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13.9%~36.6%之间,6个生化品质性状均呈连续分布,符合数量性状分布特征。经遗传分析可知,不同组合的F2代群体在不同生化品质性状上遗传模型不尽相同,但都由2对主基因控制,且含油量均表现为加性效应;组合C2108在含油量上,主基因遗传率最高,为97.42%;在蛋白质含量上,组合C2105、C2106、C2108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皆在90.56%以上;对于油酸、棕榈酸、长链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数组合的F2代群体最适遗传模型为2MG-ADI,即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表现为部分显性且主基因间均有互作,主基因遗传率在80.97%~97.2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基因+多基因 含油量 蛋白质 脂肪酸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白粉病抗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涛 马正宝 +6 位作者 张茹 汪来田 王永富 黄立娟 郭娜纳 李伟 魏兵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1130,共9页
辣椒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该病严重影响辣椒生产。以辣椒白粉病高抗材料(NSR和NVD)为母本,高感材料(20c89、20c93)为父本,分别构建两组P_(1)、P_(2)、F_(1)、F_(2)四世代遗传群体(2021组和2022组),通过调查统计辣椒不同世代群体... 辣椒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该病严重影响辣椒生产。以辣椒白粉病高抗材料(NSR和NVD)为母本,高感材料(20c89、20c93)为父本,分别构建两组P_(1)、P_(2)、F_(1)、F_(2)四世代遗传群体(2021组和2022组),通过调查统计辣椒不同世代群体内单株的白粉病病情指数,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法对辣椒白粉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群体辣椒白粉病抗性遗传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并且基因遗传效应和遗传力等参数在两组群体中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2021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2.7065和-34.7107,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9.1706和-16.9432,主基因遗传率为86.11%;2022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0.0431和-18.0682,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0668和-6.0904,主基因遗传率为97.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白粉病 抗性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青熟期紫黑色果皮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伟 黄立娟 +2 位作者 郭娜纳 张涛 魏兵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目的】果皮颜色是辣椒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旨在探究青熟期紫色辣椒果色遗传规律,为辣椒新品种选育和紫色辣椒呈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以C152(青熟期紫黑色果皮)为母本、A37(青熟期绿色果皮)为父本,构建P_(1)、P_(2)、F_(1... 【目的】果皮颜色是辣椒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旨在探究青熟期紫色辣椒果色遗传规律,为辣椒新品种选育和紫色辣椒呈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以C152(青熟期紫黑色果皮)为母本、A37(青熟期绿色果皮)为父本,构建P_(1)、P_(2)、F_(1)、F_(2)4个世代遗传群体。细化青熟期果皮颜色分类,调查统计发育正常、达到商品成熟度的对椒果皮颜色。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并联合分析4个世代获得遗传模型,计算各遗传模型的MLV值和有关成分分布参数,将MLV值转换为AIC值,选取遗传模型中AIC值最小的5个模型作为备选模型,对备选模型进行适合性检验,并获得统计量,选取显著统计量最少的备选模型作为最佳遗传模型,计算最佳遗传模型的一阶遗传参数,并由群体方差和有关成分分布方差估计出最佳遗传模型的二阶遗传参数。【结果】统计结果显示,F_(1)代为浅紫黑色,介于母本的紫黑色和父本的绿色之间,且更偏向于母本。F_(2)群体中颜色过渡丰富,性状变异呈连续状态。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所得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为4,平均值为4.097,变异系数为49.38%,果色性状的峰度为-1.117,偏度为-0.321,两者绝对值在1.96之间,符合正态分布。一阶遗传参数中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5428、显性效应值为0.5352,主基因的显性度为0.2201。二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群体表型的总方差为0.5626,主基因遗传方差为3.5299,多基因的遗传方差与遗传力均为0。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6.25%。【结论】辣椒青熟期果皮颜色紫黑色对绿色为不完全显性,紫黑色果皮受到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皆为正向,且加性效应强于显性效应。紫黑色果皮表现出极高的遗传力,性状决定受遗传因素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青熟期果色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品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效应分析
6
作者 汪自松 罗厚仟 +3 位作者 陆小云 沈伟 王涛涛 杨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91-96,101,共7页
开展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品质性状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以苦瓜雌性系Z-1-4为母本,优质苦瓜高世代自交系2538、5325和5321为父本,构建3个组合的4个世代[P_(1)(亲本)、P_(2)、F_(1)... 开展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品质性状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以苦瓜雌性系Z-1-4为母本,优质苦瓜高世代自交系2538、5325和5321为父本,构建3个组合的4个世代[P_(1)(亲本)、P_(2)、F_(1)、F_(2)]遗传群体,并结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苦瓜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苦瓜干物质含量最适遗传模型为等加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且遗传率较高;苦瓜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适遗传模型为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遗传率较低,适合在早期世代进行遗传选择。商品瓜硝酸盐含量最适遗传模型为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遗传率也较低。可溶性蛋白质与硝酸盐的遗传率均相对不高,适合在高世代进行表型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 品质性状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型雄性不育恢复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7
作者 吴冰瑞 王诗音 +6 位作者 李天宇 庞玉辉 马指挥 李家创 李娇娇 王黎明 董普辉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016,共6页
为探究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遗传规律,以恢复系T16-2-1R分别与不育系T9023A和T-Luohan 7A配制杂交组合,并对两个组合的亲本及F1、F2代进行育性调查,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T型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遗传规律,以恢复系T16-2-1R分别与不育系T9023A和T-Luohan 7A配制杂交组合,并对两个组合的亲本及F1、F2代进行育性调查,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T型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T9023A/T16-2-1R和T-Luohan 7A/T16-2-1R组合恢复性遗传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且都存在互作效应。T9023A/T16-2-1R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8.6405%,多基因遗传率为0.2283%;T-Luohan 7A/T16-2-1R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8.1538%,多基因遗传率为0.1364%。由此说明T16-2-1R恢复性主基因的遗传率很高,可在早代进行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型不育系 育性恢复 基因+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8
作者 康景涛 黄勉柱 +5 位作者 孔维福 张涛 王宇航 王丽娜 张高原 魏兵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3-1171,共9页
【目的】螺丝椒是我国市场上辣椒的主要消费类型之一,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外表的层次感,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生长发育和口感风味。探究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的遗传规律,为揭示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相关基因的定位提供依... 【目的】螺丝椒是我国市场上辣椒的主要消费类型之一,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外表的层次感,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生长发育和口感风味。探究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的遗传规律,为揭示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相关基因的定位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以光皮辣椒A68为母本,螺丝椒M18为父本,构建P1、P2、F1和F2四世代遗传群体,通过调查各世代单株对椒果实褶皱率和褶痕数,利用盖钧镒提出的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分析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和褶痕数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并对遗传效应及遗传参数进行估值计算。【结果】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和褶痕数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点,褶皱率和褶痕数两个性状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MX2-ADI-ADI)模型,果实表面褶皱率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997 2和-0.498,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498 7和-0.498 3,加性×加性、加性×显性、显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值分别为-0.000 2、-0.000 2、0.498 3和0.498 3,主基因遗传率为79.49%。果实表面褶痕数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49 2和-0.249 9,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249 9和-0.249 9,加性×加性、加性×显性、显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值分别为0.249 9、0.249 9、-0.749 4和0.249 2。主基因遗传率为92.29%。结合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单位点联合效应来看,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和褶痕数遗传中主基因的3种效应大小关系为互作效应、显性效应、加性效应。【结论】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和褶痕数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主基因遗传率为79.49%,在一定程度上受多个微效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痕数遗传率为92.29%,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丝椒 果实表面褶皱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皮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9
作者 陈英达 孙浩 +6 位作者 于文慧 刘瑞梅 荣维瑞 韩靖漪 潘玉朋 刘振宁 张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2-931,共10页
【目的】旨在探究薄皮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为培育甜瓜理想株型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皮甜瓜高代自交系M125和M30为试验材料,构建六世代群体,利用遗传模型分析软件... 【目的】旨在探究薄皮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为培育甜瓜理想株型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皮甜瓜高代自交系M125和M30为试验材料,构建六世代群体,利用遗传模型分析软件包对茎粗及节间长进行遗传模型的分析,并计算24种模型的极大似然函数值(MLV)和赤池信息量(AIC),采用AIC最小原则进行模型初选,各性状分别选择3个模型作为备选模型。对备选模型进行适合性检验,选取差异显著量最少的备选模型作为最优模型,并计算出最优模型的一阶和二阶遗传参数。【结果】统计分析表明,F_(1)植株茎粗及节间长均值均介于两亲本之间,且明显偏向于母本。由F2群体植株茎粗及节间长频次分布可知,2个性状均呈现连续变异,且为偏态分布。薄皮甜瓜植株茎粗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一阶遗传参数表明,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51,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0.39,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0.06,2对主基因的显性度(|h_(a)/d_(a)|、|h_(b)/d_(b)|)分别为0.26和0.04,表明2对主基因呈部分显性作用;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绝对值之和大于显性效应绝对值之和,表明甜瓜茎粗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正向效应为主,并具有增效作用。二阶遗传参数表明,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27%,多基因遗传率为3.21%,B_(1)和B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75%和52.1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27%和0。节间长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一阶遗传参数表明,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3.26,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17.17,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4.38,2对主基因的显性度分别为1.29和0.33,表明第1对主基因呈超显性作用;第2对主基因呈部分显性作用,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绝对值之和大于显性效应绝对值之和,表明甜瓜茎节间长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正向效应为主,且加性效应强于显性效应。二阶遗传参数表明,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4.26%,多基因遗传率为8.93%,B_(1)和B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76%和89.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4.58%和0。【结论】薄皮甜瓜植株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强于显性效应。因此,甜瓜育种过程中对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选择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甜瓜 茎粗 节间长 数量性状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水稻谷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10
作者 卢超 唐小美 +6 位作者 周娟 李柱 龚立华 鲁方华 彭元群 操成波 王中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谷粒性状是决定水稻产量和米质的重要性状。为阐明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创制长粒高产型水稻育种材料提供遗传信息,分别以复粒稻、老挝常规稻为母本,太空小农占2号、美香占2号和R3189为父本配制了复粒稻/太空小农占2号(C1)、复粒稻/... 谷粒性状是决定水稻产量和米质的重要性状。为阐明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创制长粒高产型水稻育种材料提供遗传信息,分别以复粒稻、老挝常规稻为母本,太空小农占2号、美香占2号和R3189为父本配制了复粒稻/太空小农占2号(C1)、复粒稻/美香占2号(C2)、复粒稻/R3189(C3)和老挝常规稻/美香占2号(C4)4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调查4个组合P_(1)、P_(2)、F_(1)和F_(2)群体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个谷粒相关性状,分析4个性状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SEA软件包对4个谷粒性状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谷粒长宽比与粒长、粒宽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表现出正相关和负相关,千粒重与粒长、粒宽间的相关性均为正向极显著相关,4个组合中表现一致;除C1、C3中的粒长和C4中的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表现出受1对主基因控制外,其余组合中的谷粒性状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控制,但主基因间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4个组合的4个谷粒性状均表现为主基因遗传,可采用杂交、回交和复交的方法,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个谷粒性状进行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粒性状 基因+多基因模型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PPO活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63
11
作者 葛秀秀 张立平 +1 位作者 何中虎 章元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冬小麦品种中优 95 0 7(高PPO活性 )与品种CA96 32 (低PPO活性 )杂交组合的DH群体进行了PPO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中优 95 0 7×CA96 32的PPO活性受 2对独立主基因控制遗传 ,主...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冬小麦品种中优 95 0 7(高PPO活性 )与品种CA96 32 (低PPO活性 )杂交组合的DH群体进行了PPO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中优 95 0 7×CA96 32的PPO活性受 2对独立主基因控制遗传 ,主基因遗传率为 88.83% ,环境影响较小 ,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 1 1 .1 7%。控制PPO活性的 2对主基因基因效应不等 ,第 1对主基因da 的基因效应为 2 .4 32 ,而第 2对主基因db 的基因效应为 1 .0 84 ,相当于第 1对主基因效应的4 4 6 0 %。因此 ,用低PPO活性的亲本配制杂交组合 ,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进行较严格的选择 ,淘汰PPO活性高的单株或家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PPO活性 基因 多基因 混合遗传 多酚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稻曲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65
12
作者 李余生 朱镇 +2 位作者 张亚东 赵凌 王才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28-1733,共6页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病亲本大关稻(粳稻)组合的亲本及其衍生的F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抗病性评价,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E-1-3遗传模型,即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间表现为等加性作用,加性效应为11.41;主基因遗传率为76.67%,多基因遗传率为22.86%,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基因效应。提示抗稻曲病育种时不仅要考虑主基因对抗病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基因对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抗性 遗传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大豆耐盐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34
13
作者 罗庆云 於丙军 +3 位作者 刘友良 章元明 薛艳玲 张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9-244,共6页
选用栽培大豆南农1138-2(耐盐)、南农88-31(较耐盐)和Jackson(盐敏感)配制的南农1138-2×南农88-31和南农88-31×Jackson等2套组合,通过P1、P2、F1、F2和F2:3苗期植株耐盐性调查,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 选用栽培大豆南农1138-2(耐盐)、南农88-31(较耐盐)和Jackson(盐敏感)配制的南农1138-2×南农88-31和南农88-31×Jackson等2套组合,通过P1、P2、F1、F2和F2:3苗期植株耐盐性调查,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栽培大豆耐盐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南农88-31×Jackson和南农1138-2×南农88-31耐盐性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式。在高世代选择耐盐性植株的效率较高,从F2:3估计,南农88-31×Jackson组合的NaCl耐性微效基因遗传率为82.13%;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的耐盐性微效基因遗传率为6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耐盐性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式 混合遗传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广军 程利国 +3 位作者 张国政 何小红 智海剑 章元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6,41,共5页
豆卷叶螟为南京地区大豆的主要食叶害虫。研究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遗传规律,为其抗性机理研究、QTL初级与精细定位、抗虫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为此,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溧水中子黄豆和南农493-1正反交组合的F2群... 豆卷叶螟为南京地区大豆的主要食叶害虫。研究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遗传规律,为其抗性机理研究、QTL初级与精细定位、抗虫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为此,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溧水中子黄豆和南农493-1正反交组合的F2群体为材料,F2单株叶片损失率为抗性鉴定指标,应用亲本、F1和F2四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对豆卷叶螟的抗性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62.93%,且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互作。因此,大豆对卷叶螟抗性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式,说明大豆对不同虫源的抗虫性性状存在相似的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豆卷叶螟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自交家系群体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金社 李海旺 +1 位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是基于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遗传分析方法,该方法适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做出初步判断,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以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性状遗传组成。重...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是基于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遗传分析方法,该方法适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做出初步判断,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以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性状遗传组成。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L)是一种永久性群体,可以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适合于环境影响较大的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本研究以RIL群体为对象,将遗传模型拓展到4对主基因,建立相应的分离分析方法。新构建的模型共包括4对主基因和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两类共15个遗传模型,通过极大似然法和IECM算法估算各种模型的分布参数,由AIC值和一组适合性测验选取最佳遗传模型,再由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遗传参数。通过模拟实验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群体中一阶遗传参数的估计值与设定值之间有很好一致性。以大豆科丰1号×南农1138-2构成的RIL群体及其亲本棕榈酸含量的遗传(I-1模型,即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L)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解松峰 吉万全 +6 位作者 张耀元 张俊杰 胡卫国 李俊 王长有 张宏 陈春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5-384,共20页
以单株产量等为代表的重要性状是选育小麦高产良种的主攻目标性状,分析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数量遗传特性,为深入研究其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品冬34为母本(P1)和BARRAN为父本(P2)配置杂交组合,在2年4个环境下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 以单株产量等为代表的重要性状是选育小麦高产良种的主攻目标性状,分析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数量遗传特性,为深入研究其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品冬34为母本(P1)和BARRAN为父本(P2)配置杂交组合,在2年4个环境下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该组合单世代(P1、P2、RIL7:8、RIL8:9)单株产量、千粒重、株高、穗下节间长、旗叶上节间长和分蘖数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千粒重和分蘖数外,其余性状间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穗下节间长与旗叶上节间长平均相关系数达0.91(P≤0.001)。最优遗传模型对于单株产量是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78、2.89、–6.18和0.15,多基因遗传率为86.23%;对于千粒重是2对互补作用主基因+加性效应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基因加性效应值是22.37,主基因遗传率为66.96%,多基因遗传率为28.25%;对于株高是2对累积作用主基因+加性作用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株高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是5.15,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9.66,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9.31,主基因遗传率为58.57%,多基因遗传率为39.71%;对于穗下节间长和旗叶上节间长均是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7.65%和99.14%;对于分蘖数是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8.89%,多基因遗传率为19.87%。这些性状在多个环境下主要受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在选育优良品系的过程中,要兼顾适应生态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进一步为筛选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标记及推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性状 相关分析 基因+多基因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雌性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45
17
作者 侯北伟 窦秉德 +5 位作者 章元明 李生强 杨晋彬 刘福霞 杜金昆 孙其信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67-1572,共6页
选用普通小麦中3种不同生态型育性正常品种与雌性不育系XND126杂交构建3个F2组合,连续两年对3组合P1、P2、F1和F2雌性育性进行调查,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4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雌性育性的遗传。结果表明:... 选用普通小麦中3种不同生态型育性正常品种与雌性不育系XND126杂交构建3个F2组合,连续两年对3组合P1、P2、F1和F2雌性育性进行调查,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4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雌性育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小麦雌性育性受两对主效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两对主效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雌性育性 基因+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分枝角度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遗传效应 被引量:26
18
作者 汪文祥 胡琼 +6 位作者 梅德圣 李云昌 周日金 王会 成洪涛 付丽 刘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03-1111,共9页
分枝角度是油菜株型重要性状,是油菜品种高产及适合机械化收获理想株型的基本组成之一。为明确油菜分枝角度的遗传,本研究选用油菜分枝角度大的松散型材料6098B和分枝角度小的紧凑型材料Purler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分枝角度是油菜株型重要性状,是油菜品种高产及适合机械化收获理想株型的基本组成之一。为明确油菜分枝角度的遗传,本研究选用油菜分枝角度大的松散型材料6098B和分枝角度小的紧凑型材料Purler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该组合6世代(P1、P2、F1、F2、BCP1和BCP2)的分枝角度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上部第一分枝(顶枝)和基部第一分枝(基枝)角度的最适合遗传模型均为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顶枝角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939o,显性效应值为–4.156o,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34.08%、1.40%和14.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3%、61.72%和63.98%;而基枝角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217o,显性效应值为–1.941o,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7.86%、1.24%和4.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6.46%、58.49%和73.96%。结果发现油菜分枝角度明显存在主效基因,为油菜分枝角度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分枝角度 理想株型 基因+多基因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纤维相关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杜雄明 汪若海 +3 位作者 刘国强 傅怀勤 潘家驹 张天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3-78,共6页
本研究对棉花的衣分、铃重、子指等性状进行了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P1、P2、F1、F2、B1、B2六世代联合分析。从估算不同性状的爱氏信息准则(AIC)值出发,对AIC值最小模型进行适合性检验和混合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说... 本研究对棉花的衣分、铃重、子指等性状进行了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P1、P2、F1、F2、B1、B2六世代联合分析。从估算不同性状的爱氏信息准则(AIC)值出发,对AIC值最小模型进行适合性检验和混合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说明衣分、铃重、子指皆为一个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但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及基因加性、显性效应随杂交组合、杂交母本、回交母本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此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说明,衣分、纤维量、短绒量与铃重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表现型、基因型及加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纤维 基因 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粒形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河南 汪霞 +4 位作者 李广军 程利国 何小红 张国政 章元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大豆粒形直接与产量相关,对其粒长、粒宽的遗传规律分析可以为其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调查大豆杂交组合溧水中子黄豆(P1)×南农493-1(P2)正反交的P1、P2、F1和F2:3四个世代的粒长和粒宽的... 大豆粒形直接与产量相关,对其粒长、粒宽的遗传规律分析可以为其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调查大豆杂交组合溧水中子黄豆(P1)×南农493-1(P2)正反交的P1、P2、F1和F2:3四个世代的粒长和粒宽的表型资料,运用四个世代联合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这两个性状分别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F1粒长和粒宽有显著差异,存在母性效应;粒长性状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宽受多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长 粒宽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