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抗食心虫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五世代联合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桂云 王继安 +2 位作者 李文滨 滕卫丽 韩英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1-304,共4页
为探究大豆抗食心虫遗传规律,以高产感虫材料1068和抗源材料8004的5个世代(P1、P2、F1、F2、F2∶3)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大豆抗食心虫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抗食心虫遗传最适模型为D-0模型,即大豆抗食心虫... 为探究大豆抗食心虫遗传规律,以高产感虫材料1068和抗源材料8004的5个世代(P1、P2、F1、F2、F2∶3)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大豆抗食心虫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抗食心虫遗传最适模型为D-0模型,即大豆抗食心虫遗传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食心虫 基因-多基因 世代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蔡诗怡 虞慧芳 +4 位作者 王建升 祝彪 沈钰森 顾宏辉 盛小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3,共7页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 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_(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_(1)、P_(2)、F_(1)、F_...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 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_(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_(1)、P_(2)、F_(1)、F_(2)、B_(1)、B_(2)的6个联合世代群体,利用主茎高度(六世代群体)和叶痕间距(F_(2)群体)两个指标来锚定“坐球高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F_(2)群体中主茎高度与叶痕间距数值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52),并且这两个指标均为连续性的近似正态分布,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主茎高度的六世代群体遗传分析和叶痕间距的F_(2)群体遗传分析结果均表明,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两对主基因+多个微效基因的控制,并且遗传率达到97.84%。因此,可以利用连锁分子标记在早期世代对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进行辅助选择和遗传改良。综上,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定位和挖掘控制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关键基因,最终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育成适宜机械化采收的花椰菜新品种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坐球高度 世代群体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大豆耐盐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罗庆云 於丙军 +3 位作者 刘友良 章元明 薛艳玲 张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9-244,共6页
选用栽培大豆南农1138-2(耐盐)、南农88-31(较耐盐)和Jackson(盐敏感)配制的南农1138-2×南农88-31和南农88-31×Jackson等2套组合,通过P1、P2、F1、F2和F2:3苗期植株耐盐性调查,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 选用栽培大豆南农1138-2(耐盐)、南农88-31(较耐盐)和Jackson(盐敏感)配制的南农1138-2×南农88-31和南农88-31×Jackson等2套组合,通过P1、P2、F1、F2和F2:3苗期植株耐盐性调查,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栽培大豆耐盐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南农88-31×Jackson和南农1138-2×南农88-31耐盐性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式。在高世代选择耐盐性植株的效率较高,从F2:3估计,南农88-31×Jackson组合的NaCl耐性微效基因遗传率为82.13%;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的耐盐性微效基因遗传率为6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耐盐性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式 混合遗传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图形分析鉴定数量性状遗传体系中的主基因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建康 盖钧镒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41-142,共2页
利用图形分析鉴定数量性状遗传体系中的主基因王建康盖钧镒(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实验中心,郑州450002)(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南京210095)本文在定义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基础上,建立了主基因-多基因性状在分... 利用图形分析鉴定数量性状遗传体系中的主基因王建康盖钧镒(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实验中心,郑州450002)(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南京210095)本文在定义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基础上,建立了主基因-多基因性状在分离世代F2、B1、和F2∶3家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遗传率 数量性状遗传 表型分布 分析鉴定 分离世代 利用图形 回交世代 家系世代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直立穗型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嘉宇 徐正进 陈温福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共5页
选用水稻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和弯曲穗型品种丰锦配制辽粳5号/丰锦组合,通过对P1、P2、F1、F2、B1和B2的颈穗弯曲度和穗角的调查,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粳稻穗直立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直立穗型性状的遗传无... 选用水稻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和弯曲穗型品种丰锦配制辽粳5号/丰锦组合,通过对P1、P2、F1、F2、B1和B2的颈穗弯曲度和穗角的调查,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粳稻穗直立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直立穗型性状的遗传无论是从颈穗弯曲度评价,还是利用穗角评价都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式,且两对主基因间都存在互作。从F2估计,颈穗弯曲度在辽粳5号/丰锦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8.41%,穗角在该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9.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型遗传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磷效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俊意 徐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7-60,共4页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玉米082×掖107组合的磷效率P1、P2、F1、F2和F2:3五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磷效率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F2和F2:3估计的主基因的遗传力分别为61.41%和6...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玉米082×掖107组合的磷效率P1、P2、F1、F2和F2:3五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磷效率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F2和F2:3估计的主基因的遗传力分别为61.41%和62.59%,估计的微效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38.60%和37.42%.主基因的遗传力都高于微效多基因,玉米082×掖107组合磷效率的遗传主要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微效基因对玉米磷效率的影响较大.表明可以利用磷效率高的玉米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选育磷效率高的单株或家系,以获得磷效率高的栽培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磷效率 遗传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39-140,共2页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①朱军(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数学研究中心,杭州310029)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等重要的农艺性状大多为数量性状基因所控制。近十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关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①朱军(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数学研究中心,杭州310029)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等重要的农艺性状大多为数量性状基因所控制。近十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关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Tra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线性模型 数量性状 基因定位 基因型×环境互作 区间作图 复合区间作图 环境互作效应 遗传效应 分析 预测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单株结果数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俊涛 冯鹏龙 +1 位作者 王亚艺 李全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43-1450,共8页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_(1))和B14-01(P_(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_(1)、P_(2)、F_(1)、F_(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_(1))和B14-01(P_(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_(1)、P_(2)、F_(1)、F_(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单株结果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d a、d b分别为-16.33、-13.05,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h a、h b分别为-10.02、-2.51。2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显性(j_(ab))互作效应和显性×加性(j ba)互作效应的效应值分别为8.69和12.93,加性×加性上位性(i)互作效应值为6.86,显性×显性(l)的互作效应值为7.23,主基因间的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8.10%,环境引起的变异占比31.9%,表明环境对辣椒结果数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研究结果为不同单株结果数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及相关基因的定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单株结果数 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栗亚静 进茜宁 +2 位作者 李静 王铁固 陈士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60-63,共4页
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2394/PH6WC(组合Ⅲ)的P1、P2、F1、F2、B1、B2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玉米淀粉含量进行6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Ⅰ和组合Ⅲ... 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2394/PH6WC(组合Ⅲ)的P1、P2、F1、F2、B1、B2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玉米淀粉含量进行6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Ⅰ和组合Ⅲ淀粉含量均为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个组合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均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组合Ⅱ淀粉含量为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B1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B2和F2代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淀粉 基因+多基因 世代联合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的P_1、P_2、DH联合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中立 章志宏 章元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31-634,共4页
本文提出利用亲本 P1、 P2 及其 DH三个群体联合分析包括两个位点主基因控制的质量 -数量性状遗传的统计方法 ,共建立了五类共 2 2个遗传模型 ,进而 ,可采用 AIC信息准则选择最适模型 ,并通过适合性检验对所选择的遗传模型做进一步的检验。
关键词 质量-数量性状 两位点基因 多世代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选自交系2个组合6个世代穗行数和行粒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石明亮 江建华 +5 位作者 梁奎 郭媛 薛林 胡加如 黄小兰 洪德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11,共8页
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新选玉米自交系间穗行数和行粒数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分析这些自交系间有利等位基因的分布,有助于自交系的持续改良。本研究选用其中3个自交系组配成2个组合的P1、P2、F1、B1、B2、F26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 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新选玉米自交系间穗行数和行粒数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分析这些自交系间有利等位基因的分布,有助于自交系的持续改良。本研究选用其中3个自交系组配成2个组合的P1、P2、F1、B1、B2、F26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穗行数和行粒数2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玉米穗行数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行粒数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位点显性总效应大于加性总效应。研究结果暗示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合改良这些自交系的穗行数比行粒数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穗行数 行粒数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瓜耐低钾基因型的苗期筛选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康利允 常高正 +7 位作者 马政华 李晓慧 高宁宁 梁慎 徐小利 李海伦 王慧颖 赵卫星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3-120,共8页
为了筛选耐低钾的厚皮甜瓜品种(系),挖掘甜瓜自身吸收利用钾素的潜力,以河南省主栽品种(系)为主,收集45个甜瓜基因型,在人工气候室穴盘基质栽培条件下(适钾和低钾浓度分别为2.50、0.01 mmol/L)对甜瓜苗期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进... 为了筛选耐低钾的厚皮甜瓜品种(系),挖掘甜瓜自身吸收利用钾素的潜力,以河南省主栽品种(系)为主,收集45个甜瓜基因型,在人工气候室穴盘基质栽培条件下(适钾和低钾浓度分别为2.50、0.01 mmol/L)对甜瓜苗期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筛选耐低钾甜瓜品种(系).结果表明,45个供试品种(系)的11个农艺性状在适钾和低钾条件下变异系数均较大,除SPAD值、适钾水平下的茎粗外,变异系数均为10.0%以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原11个农艺性状降维,提取出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62.338%,钾累积量、株高、植株生物量、根系总吸收面积、根体积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值,SPAD值、叶面积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值,茎粗、根系活力、钾利用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值;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45个甜瓜品种(系)划分为4类,Ⅰ类为耐低钾型品种(系),Ⅱ类为中耐低钾型品种(系),Ⅲ类为低钾弱敏感型品种(系),Ⅳ类为低钾敏感型品种(系).初步筛选出将军玉、锦绣、雪蜜、IVF168、丰蜜29、银蜜58等17个耐低钾品种(系),筛选出低钾敏感型品种(系)T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耐低钾基因 农艺性状 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引文关联融合视角下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以基因编辑领域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菲菲 王筱涵 刘扬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0-620,共11页
在作者共被引、作者文献耦合、作者互引三维引文关联比较与融合视角下,综合使用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熵权法以及天际线的方法,形成了引文关联网络指标与传统h指数、被引频次等定量指标融合基础上的学者学术交流活力、... 在作者共被引、作者文献耦合、作者互引三维引文关联比较与融合视角下,综合使用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熵权法以及天际线的方法,形成了引文关联网络指标与传统h指数、被引频次等定量指标融合基础上的学者学术交流活力、知识传播主导力、贡献影响力等方面综合测度学术影响力的分析框架。利用该思路对当前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领域进行探索研究得出了该领域最有全面影响力的学者专家,该结果与实际领域发展推动者现状较为吻合;在加权直接引用网络指标的引入下,发现了更多在领域知识交流与传播中的重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文关联融合 学术影响力评价 熵权 成分分析 天际线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子果顶形状数据采集方法比较和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耿树文 张映 +2 位作者 刘富中 陈钰辉 连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8-55,共8页
以圆顶茄子和尖顶茄子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P_1、P_2、F_1、BC_1P_1、BC_1P_2、F_2),在春露地和秋大棚两个茬口分别种植6世代群体,利用目测法和Tomato Analyzer软件分析法采集茄子果顶形状数据,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以圆顶茄子和尖顶茄子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P_1、P_2、F_1、BC_1P_1、BC_1P_2、F_2),在春露地和秋大棚两个茬口分别种植6世代群体,利用目测法和Tomato Analyzer软件分析法采集茄子果顶形状数据,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茄子果顶形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目测法和软件法都可以用来描述茄子果顶形状,Tomato Analyzer软件分析法获取的果顶数据计算出的AIC值完整性好、适应性检测中的统计量差异显著个数少,对茄子果顶形状的数据测量更为准确,更加适用于茄子果顶形状的采集。茄子果顶形状表现为数量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分离群体中F_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高、稳定性好,主基因遗传率达到72%以上,育种过程中适合在F_2群体进行果顶形状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果顶 目测 TOMATO ANALYZER 软件分析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苏小俊 徐海 +5 位作者 高军 郑子松 宋波 陈龙正 袁希汉 陈劲枫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2-1118,共7页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的5个果实性状(果柄长、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20-4组合果柄长的遗...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的5个果实性状(果柄长、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20-4组合果柄长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49%、70.53%和82.07%,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50%、29.47%和17.92%;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85%、84.55%和81.68%,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15%、15.44%和18.32%;果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73.06%和73.8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62%、26.94%和26.13%;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62.80%和78.89%,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76%、37.19%和21.11%;单果质量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70.71%、85.35%和89.64%,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9.29%、14.64%和10.36%。果柄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小,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基因型选择法),宜在分离晚世代进行选择;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大,宜采取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可在分离早世代进行选择;且宜对5个果实性状进行综合选择。5个果实性状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均较高,故在育种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丝瓜 遗传 果实性状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种子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禹山林 杨庆利 +1 位作者 潘丽娟 薄文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3-456,共4页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花生种子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油花生新品种SPI056(P1)和低油花生新品种花育17(P2)及其杂交组合的F1、F2群体为材料,应用P1、P2、F1和F2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花生种子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油花生新品种SPI056(P1)和低油花生新品种花育17(P2)及其杂交组合的F1、F2群体为材料,应用P1、P2、F1和F2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种子含油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种子含油量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含油量 遗传分析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丝瓜始雌花节位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苏小俊 徐海 +1 位作者 袁希汉 陈劲枫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68-1472,共5页
选用始雌花节位有差异的普通丝瓜品种配制‘五叶香丝瓜’ב短圆筒丝瓜’(L1×L2)和‘短圆筒丝瓜’ב蛇形丝瓜’(L2×L3)2套组合,通过调查P1、P2、F1、B1、B2和F2植株的始雌花节位,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 选用始雌花节位有差异的普通丝瓜品种配制‘五叶香丝瓜’ב短圆筒丝瓜’(L1×L2)和‘短圆筒丝瓜’ב蛇形丝瓜’(L2×L3)2套组合,通过调查P1、P2、F1、B1、B2和F2植株的始雌花节位,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始雌花节位遗传规律。结果显示:L1×L2始雌花节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2×L3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1×L2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6.13%、51.29%和68.27%,L2×L3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82.02%、64.87%和65.62%;L1×L2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3.43%、48.69%和31.73%,L2×L3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27%、55.40%和34.38%。结果表明:普通丝瓜始雌花节位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较低的始雌花节位)不太可能通过杂种优势来实现;始雌花节位遗传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丝瓜 始雌花节位 遗传 数量性状 定向选择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期栽培大豆Cl^-耐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庆云 刘友良 +2 位作者 章元明 薛艳玲 张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0-394,共5页
NaCl胁迫下栽培大豆所受的离子胁迫作用主要是由Cl-毒害所引起的,可以通过改良栽培大豆的Cl-敏感性来提高栽培大豆的耐盐性。本研究对栽培大豆品种南农1138-2、南农88-31和Jackson间配制的2个杂交组合的P1、P2、F1、F2和F2∶3世代的Cl-... NaCl胁迫下栽培大豆所受的离子胁迫作用主要是由Cl-毒害所引起的,可以通过改良栽培大豆的Cl-敏感性来提高栽培大豆的耐盐性。本研究对栽培大豆品种南农1138-2、南农88-31和Jackson间配制的2个杂交组合的P1、P2、F1、F2和F2∶3世代的Cl-耐性进行了调查,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栽培大豆的Cl-耐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南农88-31×Jackson和南农1138-2×南农88-31的Cl-耐性遗传都符合D-0模型,即上述两组合的Cl-耐性都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同时也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南农88-31×Jackson组合的主基因和多基因加性效应都高于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但是,其主基因和多基因显性效应远低于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从F2∶3估计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54%和18.23%,估计的微效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3.56%和16.32%。表明,可以利用Cl-耐性强的大豆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选育Cl-耐性强的单株或家系,以获得耐盐性高的栽培大豆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Cl^-耐性 遗传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石明亮 孙权星 +11 位作者 陈小晖 彭长俊 程玉静 陈国清 薛林 陆虎华 黄小兰 郝德荣 冒宇翔 胡加如 谭河林 洪德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292-1297,共6页
利用自主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等6个世代,运用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穗总重、穗长、穗粗、轴粗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总重性状在... 利用自主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等6个世代,运用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穗总重、穗长、穗粗、轴粗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穗长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显示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性状的高表型个体,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产量相关性状 世代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联合分析 育种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金波 洪德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230,共8页
调查了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组合的P1、P2、F1、F2四个世代(2002年)和P1、P2、F1、F2、F2∶3五个世代(2003年)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分离世代加不分离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 调查了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组合的P1、P2、F1、F2四个世代(2002年)和P1、P2、F1、F2、F2∶3五个世代(2003年)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分离世代加不分离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独立的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都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穗角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颖花数 遗传分析 基因+多基因 稻穗 分离世代 直立穗品种 2002年 2003年 上位性效应 多基因遗传 杂交组合 表型分布 联合分析 遗传模型 性状 F2 F1 粳稻 显性 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