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的进展
1
作者 赵文津 黄立言 熊嘉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40-152,共13页
概述了1992─1996年中、美、德合作开展“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研究项目的提出、工作进展概况和取得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喜马拉雅 青藏高原 深剖面 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 过江反射带 熔融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与喜马拉雅弧的历史地震研究
2
作者 杜方 旦增 +5 位作者 朱德富 土登次仁 益西拉姆 曹华文 米玛次仁 梁明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2015年4月25日在喜马拉雅弧的尼泊尔博克拉发生8.1级大地震,2015年4月25日至5月12日相继发生尼泊尔7.0、7.1和7.5级大震。根据西藏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了尼泊尔8.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以及喜马... 2015年4月25日在喜马拉雅弧的尼泊尔博克拉发生8.1级大地震,2015年4月25日至5月12日相继发生尼泊尔7.0、7.1和7.5级大震。根据西藏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了尼泊尔8.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以及喜马拉雅弧的历史破裂等特征。结果表明:尼泊尔8.1、7.0、7.1和7.5级地震的震源力学机制均显示为低倾角的纯逆冲性事件,破裂面走向平行于NWW—SEE的喜马拉雅边界,以5°~11°倾向北;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尼泊尔8.1级地震可判定为独特的主—余型地震,其余震分布长轴走向显示与喜马拉雅主边界走向一致,密集区NWW—SEE向长轴和S—N向短轴大约分别为200 km和150 km;估计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破裂尺度与1833年尼泊尔加德满都北部大震相当,比1934年的尼泊尔—印度(比哈尔邦)间大震略小。据历史地震破裂空段推测,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破裂填充在1505年大震与1833年大震两次历史破裂之间的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8.1级地震 震源力学机制 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 历史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巴基斯坦新米尔普尔M_(W)6.0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3
作者 贾蕊 张国宏 +4 位作者 解朝娣 单新建 张迎峰 李成龙 黄自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0-613,共14页
2019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北部新米尔普尔发生M_(W)6.0地震。文中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此次地震的In SAR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呈NW-SE向非对称性地分布于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带南缘,最大LOS... 2019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北部新米尔普尔发生M_(W)6.0地震。文中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此次地震的In SAR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呈NW-SE向非对称性地分布于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带南缘,最大LOS向形变量为10cm,升、降轨观测的同震形变场结果一致,但南盘的形变量明显大于北盘。在反演过程中,通过In SAR升降轨形变场约束出SW倾向和NE倾向2种不同的初始断层模型,通过反演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最终发现NE倾向断层模型的拟合度远高于SW倾向的断层模型。该断层模型的反演结果显示,同震破裂集中于地下2~4km深处,产生的最大滑动量约为0.64m,平均滑动角约为125°,矩震级为M_W6.0,断层的运动性质以N倾逆冲(倾角为15°)为主,兼具少量右旋走滑运动。从同震断层模型和破裂运动学特征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 发震构造 喜马拉雅前缘冲断裂次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