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主动震源检测汶川地震余震引起的浅层波速变化 被引量:41
1
作者 王伟涛 王宝善 +4 位作者 葛洪魁 陈颙 袁松湧 杨微 李宜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3-233,共11页
为了监测汶川地震后断裂带附近的波速变化,2008年6月,我们利用快速响应探测系统,在龙门山断裂带北端进行了为期3周的连续观测实验。实验使用电动落锤作为主动震源,GPS连续同步授时的高精度数采作为接收系统。利用记录到的高时间精度观... 为了监测汶川地震后断裂带附近的波速变化,2008年6月,我们利用快速响应探测系统,在龙门山断裂带北端进行了为期3周的连续观测实验。实验使用电动落锤作为主动震源,GPS连续同步授时的高精度数采作为接收系统。利用记录到的高时间精度观测数据,结合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计算了P波和面波走时的相对变化,来表征地下波速的变化。我们观测到两次面波波速的异常变化,变化幅度最高达到2%,远远大于气压变化所能引起的波速变化。结合该时段内地震活动记录,我们认为面波的波速变化是由在附近发生的两次地震事件的同震效应引起的,该观测结果同理论计算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波速变化 主动震源 高精度测量 同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主动震源直达波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监测小江断裂带浅层地震波波速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徐荟 刘学军 +1 位作者 王彬 王宝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5,181,共9页
为了监测云南小江断裂带附近地震波波速的连续变化,2006年4月在小江断裂带以西10 km布置了一条长235 m的主动震源浅勘测线,进行为期1个月的连续观测实验。采用前后互相关技术对直达波进行了高精度波速变化测量,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 为了监测云南小江断裂带附近地震波波速的连续变化,2006年4月在小江断裂带以西10 km布置了一条长235 m的主动震源浅勘测线,进行为期1个月的连续观测实验。采用前后互相关技术对直达波进行了高精度波速变化测量,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实验期间,实验点地下介质存在相对波速变化δv/v≈10^-3~10^-2;(2)波速变化随震中距增加迅速减小,这可能反映了较浅层波速变化与较深层相比更剧烈;(3)波速变化和大气压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对波速变化对大气压的敏感系数为10^-6Pa^-1量级;(4)降雨会显著影响波速与气压的关系,降雨前相对波速变化随气压增加而增加,而降雨后相对波速则与气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主动震源 直达波互相关时延检测 相对波速变化 大气压敏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主动震源监测地下介质衰减特性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海潮 葛洪魁 +2 位作者 王宝善 宋丽莉 王伟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4-817,879,共14页
监测地下介质物性动态变化对于研究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汶川地震主断裂带东北端的陕西省宁强县,建立了一套主动震源观测系统,利用电动落锤作震源对断裂带开展了近一个月的连续监测实验.利用主动震源激发... 监测地下介质物性动态变化对于研究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汶川地震主断裂带东北端的陕西省宁强县,建立了一套主动震源观测系统,利用电动落锤作震源对断裂带开展了近一个月的连续监测实验.利用主动震源激发波形的高度可重复性,用谱比法计算了浅层地下介质衰减参数t*随时间的变化,并与波速和大气压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由未固结的沉积层和破碎岩石组成的断裂带地震波衰减强,品质因子为10左右;衰减参数t*与大气压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与波速随大气压的变化趋势一致,可能是由于大气压变化导致浅层介质的裂隙密度变化引起的;强余震引起显著的t*的同震变化及震后各接收台站的不同变化趋势.野外实验表明,主动震源是一种监测地下介质物性变化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主动震源 地震波衰减 随时间变化 大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相变技术应用于新型震源研发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稳 陈颙 +7 位作者 王夫运 曹运兴 王恒知 田林 徐勇 郭新景 冯生强 扈效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05-2616,共12页
为了研究二氧化碳物理相变技术应用于新型震源研发的可行性,在地下成层性较好的某煤田地震测区,开展了利用二氧化碳相变技术激发地震波的野外人工震源激发-接收实验.并与传统炸药震源进行了对比.地震数据利用Aries2.66型垂直分量反射地... 为了研究二氧化碳物理相变技术应用于新型震源研发的可行性,在地下成层性较好的某煤田地震测区,开展了利用二氧化碳相变技术激发地震波的野外人工震源激发-接收实验.并与传统炸药震源进行了对比.地震数据利用Aries2.66型垂直分量反射地震仪和PDS-2型三分量地震仪接收.根据实测地震数据,从野外地震记录震相识别,初至波传播距离分析,震源近场地震信号时频分析,CO2相变激发震源子波提取和基于CO2震源子波的地震初至波波形反演实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关于CO2相变激发技术能否产生地震波信号以及能否将其应用于新型震源研发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2物理相变膨胀能够产生能量集中的地震波信号;在实验区地质条件和激发参量下地震记录中初至波的可识别的传播距离约为1km;震源近场地震信号的主频集中在8~13Hz;利用震源近场数据提取了CO2震源子波;通过地震初至波波形反演实验认为这种震源子波能够应用于波形反演等方面的研究.因为CO2相变激发具有绿色、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优点,若能进一步在激发能量、激发-延迟时间一致性等方面加以改进,该技术有望在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煤矿高瓦斯环境人工地震勘探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震源研发 二氧化碳物理相变 时频分析 震源子波 初至波波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