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层主动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春良 陈子辰 梅德庆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232-1235,共4页
研究了在消极隔振情况下 ,双层主动隔振系统在其主动隔振执行器的 3种不同安装方式的动力学特性 ,分析了主动控制力与被动隔振器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双层主动隔振系统 ,隔离中低频振动时 ,主动隔振执行器安装于中间质量... 研究了在消极隔振情况下 ,双层主动隔振系统在其主动隔振执行器的 3种不同安装方式的动力学特性 ,分析了主动控制力与被动隔振器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双层主动隔振系统 ,隔离中低频振动时 ,主动隔振执行器安装于中间质量与基础之间的隔振性能最好 ,安装于隔振对象与中间质量之间的隔振性能最差 ;隔离高频振动时 ,主动隔振执行器安装于隔振对象与中间质量之间或仅作用于隔振对象时的隔振性能均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隔振系统 执行器 安装方式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隔振系统的最优控制时滞 被引量:2
2
作者 翁雪涛 闫政涛 +1 位作者 楼京俊 曾强洪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2,112,共6页
针对主动隔振系统带有时滞的鲁棒渐进稳定问题,研究了时滞的存在对最优控制算法控制效果的影响,运用MATLAB中LMI工具,采用变步长试凑的方法,解出了最优控制系统反馈控制鲁棒渐进稳定的最大允许时滞上界。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 针对主动隔振系统带有时滞的鲁棒渐进稳定问题,研究了时滞的存在对最优控制算法控制效果的影响,运用MATLAB中LMI工具,采用变步长试凑的方法,解出了最优控制系统反馈控制鲁棒渐进稳定的最大允许时滞上界。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控制时滞的增大,主动隔振效果逐渐变差,一旦反馈控制力时滞超过最大允许时滞上界,系统便将发散。同时,增大反馈控制力和减小加权矩阵控制目标的相应权值,可以提高最大允许时滞上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隔振系统 时滞 最优控制 L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隔振系统的并行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屹 竺长安 +1 位作者 沈连婠 郑津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3-447,共5页
针对传统的串行设计方法很难使主动隔振系统性能达到全局最优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 I)的主动隔振系统机械结构参数及其控制器的并行设计方法.该方法将主动隔振系统机械结构及控制器的设计结合起来,从提高系统隔振... 针对传统的串行设计方法很难使主动隔振系统性能达到全局最优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 I)的主动隔振系统机械结构参数及其控制器的并行设计方法.该方法将主动隔振系统机械结构及控制器的设计结合起来,从提高系统隔振效果出发,得到了系统机械结构参数和控制器的最优设计准则.给出了一个运用此方法进行超精密隔振平台并行设计的实例,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并行设计的主动隔振系统较传统串行设计的系统能够明显降低隔振对象的振动位移,从而有效提高系统的隔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隔振系统 线性矩阵不等式 并行设计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英策略遗传算法的主动隔振系统集成优化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屹 张虎 +2 位作者 夏敏敏 方子帆 何孔德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69,共3页
针对传统主动隔振系统先设计结构参数后设计控制器的方法很难达到全局最优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采用精英策略遗传算法对结构参数和控制参数进行集成优化的方法。该方法将主动隔振系统机械结构及LQG控制器的设计结合起来,以隔振平台加速... 针对传统主动隔振系统先设计结构参数后设计控制器的方法很难达到全局最优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采用精英策略遗传算法对结构参数和控制参数进行集成优化的方法。该方法将主动隔振系统机械结构及LQG控制器的设计结合起来,以隔振平台加速度,隔振系统动挠度和底座动位移三者总加权均方根为性能指标,对主动隔振系统进行集成优化。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有效提高主动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隔振系统 遗传算法 LQG控制 集成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R主动隔振系统的功率流最优控制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牛军川 刘玉友 宋济平 《山东农机》 2000年第4期8-10,共3页
用功率流指标描述主动隔振系统中能量的传输 ,以传输到接受体的功率流最小为最优化控制目标 ,推导主动隔振系统中功率流传递的最优化控制表达式 ,提出了基于 SMR模型功率流的最优控制策略。对四边简支矩形薄板的主动隔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主动隔振系统 柔性基础 功率流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号主频分析的隔振系统前馈模糊控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涛 黄震宇 +1 位作者 陈大跃 汤磊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5-280,共6页
针对电流变液智能阻尼器的力学特性,从激励信号频域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前馈模糊控制方法来控制半主动隔振系统。它以信号的主频特性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主频对半主动隔振系统的影响系数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出,根据使被隔振体响应最... 针对电流变液智能阻尼器的力学特性,从激励信号频域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前馈模糊控制方法来控制半主动隔振系统。它以信号的主频特性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主频对半主动隔振系统的影响系数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出,根据使被隔振体响应最小的原则求出最优阻尼比并转换成应施加的电压来控制电流变液智能阻尼器,达到最佳的减振效果。实验证明用这种方法控制的半主动隔振系统比最优被动隔振系统有更好的减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变液智能阻尼器 力学特性 前馈模糊控制 主动隔振系统 频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式液压伺服隔振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玉强 刘志刚 王芝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5-38,61,共5页
针对舰船柴油机的振动隔离问题,本文对液压伺服隔振系统反馈控制理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双层隔振系统的理论模型,用传递函数分析法推导出系统力传递率.在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对系统在各种反馈参数条件下及不同的反馈增益条件下的振动主动... 针对舰船柴油机的振动隔离问题,本文对液压伺服隔振系统反馈控制理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双层隔振系统的理论模型,用传递函数分析法推导出系统力传递率.在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对系统在各种反馈参数条件下及不同的反馈增益条件下的振动主动控制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在低频和宽带激扰条件下,采用上层质量速度、下层质量位移和下层质量速度变量组合反馈,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隔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式液压伺服系统 主动控制 传递率 反馈控制理论 船舶动力系统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复杂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及其主动控制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国会 牛军川 +1 位作者 毛映红 宋孔杰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01年第3期6-9,共4页
综合考虑工程实际中多激励、多支承机组的柔性安装问题 ,建立了主被动复杂柔性隔振系统的统一动力学模型 ,将导纳方法推广到主动隔振分析中 ,采用子结构导纳综合法对弹性板基础上主动隔振系统的传递功率流进行了分析 ,并从插入损失的观... 综合考虑工程实际中多激励、多支承机组的柔性安装问题 ,建立了主被动复杂柔性隔振系统的统一动力学模型 ,将导纳方法推广到主动隔振分析中 ,采用子结构导纳综合法对弹性板基础上主动隔振系统的传递功率流进行了分析 ,并从插入损失的观点探讨了功率流的主动控制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流 主控制 传递特性 复杂柔性耦合系统 主动隔振系统 主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控制的超精密隔振平台优化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1
9
作者 夏敏敏 张屹 +1 位作者 覃进一 张虎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57-61,共5页
为了提高超精密隔振平台隔振效果,对隔振系统进行模糊控制器设计和结构优化设计.在ADAMS/view环境下创建平台参数化模型,以隔振平台加速度、系统动挠度和底座动位移作为性能目标函数进行结构优化.对模糊控制下的主动隔振系统采用ADAMS与... 为了提高超精密隔振平台隔振效果,对隔振系统进行模糊控制器设计和结构优化设计.在ADAMS/view环境下创建平台参数化模型,以隔振平台加速度、系统动挠度和底座动位移作为性能目标函数进行结构优化.对模糊控制下的主动隔振系统采用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经过ADAMS优化之后的主动隔振系统能有效提高主动隔振平台的隔振效果,联合仿真方法为隔振系统动力学仿真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隔振系统 模糊控制 优化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响应两自由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研究
10
作者 叶正茂 李洪人 +1 位作者 周建锁 裴润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0-21,91,共3页
高响应两自由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是两级电液主动隔振系统的基础。本文建立了两级电液主动隔振系统的两自由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数学模型。利用传递函数模型和键图模型进行仿真研究 ,分析了两自由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频域特性和时域特性 ... 高响应两自由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是两级电液主动隔振系统的基础。本文建立了两级电液主动隔振系统的两自由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数学模型。利用传递函数模型和键图模型进行仿真研究 ,分析了两自由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频域特性和时域特性 ,证明了研制高响应两自由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响应两自由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 两级电流主动隔振系统 键图模型 船舶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