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神经网络的主动隔振器 被引量:5
1
作者 朱荣 莫友声 张炎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5-427,共3页
将神经网络理论、预测理论及最优控制理论引入振动控制工程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BP网络的主动控制方法.给出了该方法中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模型辨识和预测公式及最优控制指标的选择原则.分析了它在建模和控制方面所具有的特点.经... 将神经网络理论、预测理论及最优控制理论引入振动控制工程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BP网络的主动控制方法.给出了该方法中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模型辨识和预测公式及最优控制指标的选择原则.分析了它在建模和控制方面所具有的特点.经计算机仿真表明,该方法控制效果优于机械隔振和PID主动隔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最优控制 振动控制 隔振器 主动隔振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隔振器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
2
作者 张友琴 丛文 +1 位作者 楚敬敬 陈兵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3年第4期1-5,22,共6页
针对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的主动隔振器的镇定问题,本文采用隔离振动源方法,建立了主动隔振器系统的动态方程,并运用模糊逻辑来估计系统的未知非线性函数;同时基于Backstepping和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给出了系统的控制方案,并在控制器的作用... 针对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的主动隔振器的镇定问题,本文采用隔离振动源方法,建立了主动隔振器系统的动态方程,并运用模糊逻辑来估计系统的未知非线性函数;同时基于Backstepping和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给出了系统的控制方案,并在控制器的作用下,闭环系统状态快速收敛到原点充分小的邻域内,从而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同时用实例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系统状态能快速收敛到原点充分小的邻域内,所设计的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在镇定主动隔振器系统的同时使所有的自适应信号保持有界。该研究可确保主动隔振器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不确定扰动系统 主动隔振器 自适应模糊控制 BACKSTEPPING 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动式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控制机理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宋春生 胡业发 周祖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4-27,104,共5页
在对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核心部件——差动磁悬浮主动隔振器的电磁力进行实验测量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主动隔振器的电磁力-电流-气隙之间关系的实际表达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力传递率的主动隔振控制机理,给... 在对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核心部件——差动磁悬浮主动隔振器的电磁力进行实验测量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主动隔振器的电磁力-电流-气隙之间关系的实际表达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力传递率的主动隔振控制机理,给出了价值函数的表达式。考虑主动隔振器的实际能力,对此价值函数进行修正,得到修正的价值函数,推导出最优反馈矩阵。基于此主动控制机理,建立控制模型,在扫频信号激励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差动式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特性,与传统的被动系统相比,对低频干扰的隔振效果提高(即:力传递率降低)了2dB-3dB,尤其对谐振频率下的干扰,隔振效果提高了8dB-10dB。为了进一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搭建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低频段有较好的隔振效果,尤其在谐振区附近隔振效果更为明显,提高了6dB-8dB,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动式磁悬浮主动隔振器 电磁力测量 主动隔振 控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半主动隔振研究
4
作者 韩宁 高乐 张好好 《汽车实用技术》 2014年第11期26-28,共3页
针对被动隔振器对低频段的隔振能力差,主动隔振器结构过于复杂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的半主动隔振器,带有SMA丝的悬臂梁充当弹性元件,根据SMA的弹性模量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特性,通过适时的改变通入悬臂梁的电流,从而... 针对被动隔振器对低频段的隔振能力差,主动隔振器结构过于复杂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的半主动隔振器,带有SMA丝的悬臂梁充当弹性元件,根据SMA的弹性模量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特性,通过适时的改变通入悬臂梁的电流,从而调节系统的固有频率使其随外部激振力频率的变化而改变。本文对变刚度隔振器的原理及基于SMA的隔振器的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仿真得到了较宽的隔振频带并避开共振峰的响应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隔振器 主动隔振器 形状记忆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lectrorheological Isolator
5
作者 张少华 李美艳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1年第4期349-355,共7页
A new type of isolator, the electrorheology (ER) isolator, is mainly describ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 simplified phys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under some hypotheses and a series of motion equations are deduc... A new type of isolator, the electrorheology (ER) isolator, is mainly describ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 simplified phys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under some hypotheses and a series of motion equations are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transmissibility curve simulation under different electric field strength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ER isolator’s working properties have been ascertained. Finally, it proves that ER isolator works well in both low and high frequency zones, it can decrease the force transmitted and enlarge the isolation frequency domain effici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RHEOLOGY ISOLATOR variable damping active-isola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