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粘滞流体变阻尼半主动控制器对结构抗震控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惠 袁雪松 吴波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0,共6页
设计了一种粘滞流体变阻尼半主动控制器 ,对该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试验 ,建立了该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将该阻尼器安装在五层钢框架模型上 ,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试验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控制算法 ,并输入了不同的... 设计了一种粘滞流体变阻尼半主动控制器 ,对该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试验 ,建立了该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将该阻尼器安装在五层钢框架模型上 ,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试验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控制算法 ,并输入了不同的地震波 ,试验结果证明了该种阻尼器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最后 ,对该种粘滞阻尼器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 主动控制 振动台试验 粘滞流体变阻尼主动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1高压共轨式电控柴油机的怠速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冒晓建 肖文雍 +1 位作者 杨林 卓斌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4-328,共5页
基于 GD- 1高压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 ,根据车辆和柴油机的运行特性设计了开环和闭环控制策略来改善怠速性能 ,同时一些新的调节方法如主动阻尼控制器、各缸平衡控制以及预喷射等也得到了研究和应用。试验结果表明 ,以上怠速控制策略的应... 基于 GD- 1高压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 ,根据车辆和柴油机的运行特性设计了开环和闭环控制策略来改善怠速性能 ,同时一些新的调节方法如主动阻尼控制器、各缸平衡控制以及预喷射等也得到了研究和应用。试验结果表明 ,以上怠速控制策略的应用降低了车用柴油机的低怠速稳定转速和转速波动 ,改善了怠速过渡特性 ,提高了车用柴油机的怠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1高压共轨式电控柴油机 怠速控制 开环 闭环 主动阻尼控制器 预喷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递归正位置反馈的三阶压电纳米定位台谐振控制
3
作者 吴智仁 许素安 +1 位作者 富雅琼 武泽宇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8-743,共6页
针对压电纳米定位台的低阻尼谐振振动,设计了一种基于递归结构的正位置反馈控制器(RPPF)的闭环控制方法。利用激励信号输入平台进行系统辨识并使用零极点对消方法简化三阶系统,对闭环特征方程使用费拉里法求解。针对控制器参数较多,极... 针对压电纳米定位台的低阻尼谐振振动,设计了一种基于递归结构的正位置反馈控制器(RPPF)的闭环控制方法。利用激励信号输入平台进行系统辨识并使用零极点对消方法简化三阶系统,对闭环特征方程使用费拉里法求解。针对控制器参数较多,极点配置不够准确等问题,利用飞蛾扑火算法对RPPF控制器进行参数配置。实验结果表明,与正位置反馈控制器(PPF)相比,递归正位置反馈控制器(RPPF)将三阶压电纳米定位台的闭环带宽从531 Hz提升到663 Hz,且50 Hz三角跟踪的最大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30.12%和26.47%,具有更好的跟踪速度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纳米定位台 阻尼谐振模态抑制 极点配置法 递归结构 主动阻尼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串联补偿装置抑制次同步谐振的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高本锋 肖湘宁 +2 位作者 赵成勇 郭春林 赵洋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2-147,共6页
分析了由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与固定串联电容器(FSC)组成的混合串联补偿装置(HSC)的原理,研究了HSC安装位置和补偿容量配比对发电机电气阻尼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采用主动阻尼控制时,HSC自身能够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次同... 分析了由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与固定串联电容器(FSC)组成的混合串联补偿装置(HSC)的原理,研究了HSC安装位置和补偿容量配比对发电机电气阻尼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采用主动阻尼控制时,HSC自身能够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次同步谐振(SSR)问题。提出了SSSC主动阻尼SSR的控制机理,即通过对SSSC的电压参考值(电抗参考值)进行次同步频率调制,控制其输出电压的幅值和相位使其在系统中产生大小和相位适当的模态互补频率电流,进而在发电机中产生对应模态的阻尼扭矩,实现主动阻尼SSR的目的。设计了主动阻尼控制器,提出了其参数整定方法。复转矩系数法和时域仿真法结果表明,采用主动阻尼控制后,HSC能够有效地抑制S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串联补偿装置 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 固定串联电容器 次同步谐振 主动阻尼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单相SSSC的混合串联补偿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肖湘宁 高本锋 +1 位作者 赵成勇 李广凯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803-2807,共5页
为提高单相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方案的效率,基于非工频下三相电抗不平衡会减少发电机组机械侧和电气侧的能量交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次同步振荡(SSO)的原理,提出了基于SSSC的混合串联补偿方法,解决了传统固定电容补偿(FSC)存在的... 为提高单相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方案的效率,基于非工频下三相电抗不平衡会减少发电机组机械侧和电气侧的能量交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次同步振荡(SSO)的原理,提出了基于SSSC的混合串联补偿方法,解决了传统固定电容补偿(FSC)存在的SSO。该方法只在一相中采用SSSC代替部分固定电容,而其它两相采用FSC进行补偿。通过控制SSSC,使工频下三相电抗相同;而在次同步频率下,系统电抗不相同。建立了H桥级联式的单相SSSC的时域仿真模型,设计了增强阻尼效果的主动阻尼控制器。采用时域仿真法,分析了故障点位置对抑制效果的影响以及SSSC的最小补偿度。以三相电压不平衡度为指标,分析该方法对系统的影响。基于IEEE第1标准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抑制SSO,抑制效果不受故障点位置的影响,并且对系统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影响不大。同三相均采用串联SSSC代替部分FSC的混合串联补偿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具有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不平衡 次同步振荡 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 主动阻尼控制器 混合串联补偿 固定电容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CSC的混合串补抑制次同步振荡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甜妹 肖湘宁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20,共6页
研究了一种基于可控串补(TCSC)的混合串补(HTCSC)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新方法。与三相TCSC相比,该方法只在单相上接TCSC,减少了2/3的晶闸管数量,降低了成本及控制难度。采用同步电压反转(SVR)控制方法,并设计出主动阻尼控制器。时域仿真结... 研究了一种基于可控串补(TCSC)的混合串补(HTCSC)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新方法。与三相TCSC相比,该方法只在单相上接TCSC,减少了2/3的晶闸管数量,降低了成本及控制难度。采用同步电压反转(SVR)控制方法,并设计出主动阻尼控制器。时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SVR方法的主动阻尼控制器后,HTCSC能有效抑制由线路串补度不合理引起的次同步振荡问题,且短路故障后的电压不平衡度稳态值能满足国家标准的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串补 次同步振荡 同步电压反转 主动阻尼控制器 电压不平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i-active control of a vehicle suspension using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7
作者 蒋学争 王炅 胡红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839-1845,共7页
A semi-active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o an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 damper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by using a quarter car models. A full-scale tw... A semi-active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o an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 damper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by using a quarter car models. A full-scale two-degree-of-freedom quarter car experimental set-up was constructed to study the vehicle suspension. On-off skyhook controller and Fuzzy-Lyapunov skyhook controller (FLSC) were employed to control the input current for MR damper so a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damping force. Tests were done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MR damper for controlling vehicle vibration.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mi-active MR vehicle suspension vibration control system is feasible. In comparison with OEM damper, on-off and FLSC controlled MR damper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cceleration of vehicle sprtmg mass by about 15% and 24%,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vehicle suspension semi-active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