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集层沉积的两种极端模式——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 被引量:13
1
作者 欧阳文生 张枝焕 +2 位作者 陆黄生 张明华 程言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690,共4页
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是裂谷盆地的两种极端模式,这种极端性在储集层沉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幔热流上隆或板块俯冲引起的主动裂谷盆地,其发育顺序是火山活动在先,裂谷活动在后,储集层沉积为双模式单旋回;大陆岩石圈内拉张应力引起... 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是裂谷盆地的两种极端模式,这种极端性在储集层沉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幔热流上隆或板块俯冲引起的主动裂谷盆地,其发育顺序是火山活动在先,裂谷活动在后,储集层沉积为双模式单旋回;大陆岩石圈内拉张应力引起岩石圈强度减弱而形成的被动裂谷盆地,其发育顺序是裂谷活动在先,火山活动在后,储集层沉积为双模式多旋回。储集层的岩石学结构和储集物性与裂谷盆地的这两种极端模式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断陷期发育物性差的局部性储集层,拗陷期发育物性好的区域性储集层,被动裂谷盆地储集层物性好于主动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裂谷 被动裂谷 储集层 储集层沉积 苏丹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主动裂谷多幕拉张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43
2
作者 丛良滋 周海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6-301,共6页
南堡凹陷为渤海湾盆地北侧的一个小型含油气凹陷,其构造演化在渤海湾的诸多断陷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该凹陷不仅具有明显的主动裂谷演化特征,而且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发育,经多幕裂陷演化,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的小型含油气凹陷。印支... 南堡凹陷为渤海湾盆地北侧的一个小型含油气凹陷,其构造演化在渤海湾的诸多断陷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该凹陷不仅具有明显的主动裂谷演化特征,而且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发育,经多幕裂陷演化,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的小型含油气凹陷。印支期,本区处于裂谷前的基底隆起剥蚀阶段。燕山—喜山期,凹陷经历了四幕裂谷作用演化和一幕构造再活化作用的改造。其四幕裂谷作用包括燕山早期裂谷一幕发育期、燕山晚期裂谷二幕发育期、早第三纪始新世—渐新世中期裂谷三幕发育期及早第三纪渐新世中晚期—晚第三纪中新世早期裂谷四幕发育期。晚第三纪中新世中期以来,该区构造性质发生明显转变,即由中新世早期的构造衰弱期转化为新的构造活化期,主要表现在:断裂作用加剧、拉张作用增强、沉积速率加快。上述各幕构造过程对南堡凹陷的油气生成及富集规律具有明显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裂谷 多幕拉张 裂谷成油 油气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山元古宙末-寒武纪主动大陆裂谷火山作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夏祖春 夏林圻 徐学义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3期282-291,共10页
北祁连山元古宙末-寒武纪大陆裂谷火山岩系为双峰式火山岩套,主要由基性与酸性火山岩组成。基性火山岩有磁性玄武岩与拉斑玄武岩两个岩浆系列,且富集LREE与LIL,其岩浆源区为与洋岛玄武岩源相似的富集地幔柱源。软流圈地幔柱... 北祁连山元古宙末-寒武纪大陆裂谷火山岩系为双峰式火山岩套,主要由基性与酸性火山岩组成。基性火山岩有磁性玄武岩与拉斑玄武岩两个岩浆系列,且富集LREE与LIL,其岩浆源区为与洋岛玄武岩源相似的富集地幔柱源。软流圈地幔柱上涌导致岩石圈地慢部分熔融,其熔体与地幔柱衍生熔浆混合,形成本区具有中等钕,锶同位素比值特点的基性岩浆。基性岩浆上侵至陆壳,引起下部陆壳深熔,产生长英质岩浆。地幔柱上隆促使大陆扩张,及至形成北祁连山元古宙末-寒武纪大陆裂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宙末-寒武纪 主动大陆裂谷 火山岩 北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地区裂谷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光亚 余朝华 +5 位作者 黄彤飞 程顶胜 陈忠民 陈曦 刘红 宋成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51,共9页
非洲地区发育多期多类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为指导非洲地区油气勘探与战略选区,对非洲地区裂谷盆地形成期次、类型及重点裂谷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非洲地区主要发育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期裂谷盆... 非洲地区发育多期多类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为指导非洲地区油气勘探与战略选区,对非洲地区裂谷盆地形成期次、类型及重点裂谷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非洲地区主要发育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期裂谷盆地,形成卡鲁裂谷系、中西非陆内裂谷系、北非陆缘裂谷系及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系;按原型盆地成因,可划分为与热隆拉张有关的主动裂谷盆地以及与走滑或区域伸展应力场有关的被动裂谷盆地;根据盆地所处构造位置及基底特征,可划分为陆内裂谷盆地、陆间裂谷盆地、拗拉谷裂谷盆地和陆缘裂谷盆地。②因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和结构的不同,导致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存在差异。北非陆缘裂谷盆地发育海相优质烃源岩,以中—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主,油气主要富集在差异沉降形成的断垒区;中西非陆内裂谷盆地多期裂谷叠置,主力成藏组合存在较大差异,油气主要分布在古近系、上白垩统、下白垩统不同层系中;东非陆内裂谷盆地形成晚,以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板块 裂谷盆地 主动裂谷 被动裂谷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裂谷盆地的油气成藏风格 被引量:25
5
作者 窦立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31,37,共4页
陆内裂谷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讨论裂谷盆地成因、构造样式和沉积体系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主动型和被动型裂谷含油气系统的成藏模式差异。主动型裂谷一般边界断层较缓 ,沉降速率大 ,火山活动频繁 ,地热梯度高 ,由于多次热... 陆内裂谷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讨论裂谷盆地成因、构造样式和沉积体系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主动型和被动型裂谷含油气系统的成藏模式差异。主动型裂谷一般边界断层较缓 ,沉降速率大 ,火山活动频繁 ,地热梯度高 ,由于多次热扰动 ,同裂谷期发育的粗—细—粗的沉积旋回中形成多个次级旋回 ,构成良好的“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 ,发育滚动背斜、披覆背斜和潜山圈闭油气藏 ,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同裂谷期层序中。被动型裂谷通常边界断层较陡 ,伸展速率和沉降速率小 ,火山活动不发育 ,地热梯度低 ,同裂谷期沉积旋回中的次级旋回不明显 ,后裂谷期的辫状河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层 ,上覆的新生裂谷期滨、浅湖相泥岩是有效的区域盖层 ,形成良好的“下生上储上盖式成藏组合” ,反向断块是最主要的油气藏圈闭类型 ,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后裂谷期层序中。图 3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盆地 油气藏 主动裂谷 被动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岩石圈拉伸有关的盆地的形成机理、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树青 李存贵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与岩石圈拉伸有关的盆地可以出现在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和各种不同的板块构造环境中。两种主要的拉伸盆地(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世界的油气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概括了拉伸盆地的形成机理,并分析了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 与岩石圈拉伸有关的盆地可以出现在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和各种不同的板块构造环境中。两种主要的拉伸盆地(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世界的油气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概括了拉伸盆地的形成机理,并分析了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成藏特征。指出裂谷盆地能够形成大量油气藏的主要原因在于:裂谷阶段产生的封闭环境及高热流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和成熟,是成藏的物质基础;拉张作用形成的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很少遭受较大的后期改造作用,油气保存条件良好,也是这些地区富集油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低位域砂体是世界级储层和今后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主动裂谷作用 被动裂谷作用 地堑 沉积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安岳气田灯影组气藏构造演化特征及控藏机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旋 陈康 +5 位作者 马波 冉崎 陈骁 邹定永 吕文正 赵春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8-708,共11页
研究四川盆地中部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构造演化特征及气藏的控制作用,探讨成藏规律。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四川盆地大格架二维地震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平衡剖面技术和地质建模技术,分析构造演化过程,探索川中地区西... 研究四川盆地中部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构造演化特征及气藏的控制作用,探讨成藏规律。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四川盆地大格架二维地震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平衡剖面技术和地质建模技术,分析构造演化过程,探索川中地区西部主动拉张裂谷形成机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总结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桐湾Ⅰ幕与桐湾Ⅱ幕构造运动形成了2期贯穿南北的大型主动拉张裂谷,2期裂谷形成的时期不同,空间上独立。主动拉张裂谷形成机制为"先抬升剥蚀,后拉张下陷",具有两幕性。主动拉张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灯二段与灯四段2套储层,每套储层的岩溶又分为抬升剥蚀和拉张下陷后暴露风化剥蚀2个阶段。在2个不同岩溶阶段中,岩溶中心从早期的西部迁移至晚期的东南部,且靠近裂谷的台缘带始终为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在气藏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高石梯古隆起以及磨溪-龙女寺长轴古隆起2处有利古构造,并始终保持着继承性发展,且主动裂谷内的烃源岩在气藏西边界形成了岩性封堵,两者共同控制着有利的成藏聚集条件,最终高石梯古隆起发展为最高古构造,为最有利油气聚集中心。桐湾运动的2幕主动拉张作用是形成灯二段与灯四段2套独立气藏的关键因素,台缘带为储层发育有利区,高石梯地区为油气聚集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气田 灯影组 构造演化 气藏 主动拉张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断面地震波速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于平 关晓坤 +4 位作者 赵震宇 杨宝俊 丁见焕 冯晅 刘万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77-3284,共8页
本文以中俄、俄日学者合作所得到的地球物理资料为主,结合其它相关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组构了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BS)4000km长断面,用于区域性大尺度地研究东北亚洲地壳结构和一系列地质构造问题.研究BS断面地震波速结果表明:(1)... 本文以中俄、俄日学者合作所得到的地球物理资料为主,结合其它相关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组构了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BS)4000km长断面,用于区域性大尺度地研究东北亚洲地壳结构和一系列地质构造问题.研究BS断面地震波速结果表明:(1)西伯利亚板块和黑龙江板块地壳结构变化较大,并可分为上、中、下部地壳,欧亚板块东部陆缘带地壳结构较简单,基本两分.贝加尔裂谷带下部地壳厚度比松辽盆地的薄约7km,而上部地壳则相反,前者的比后者的厚约9km.两个裂谷带在Moho界面之下的波速分布差异也较大.(2)结合前人认识,综合分析认为,贝加尔裂谷带属主动式裂谷,松辽盆地属于混合型裂谷.贝加尔裂谷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地球构造圈B″层物质上涌所形成的地幔热柱的垂向作用,由BLV带佐证,松辽盆地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的中远程效应.(3)日本国所位于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多地震带,除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浅部效应、地壳中断裂与流体的直接作用等因素,本文指出仙台等速块的物性条件是岛弧带的主要不稳定因素.同时指出需要关注日本东海岸深约30~40km的大级次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断面地震波速分布 地壳可分性 主动裂谷与混合型裂谷 贝加尔湖低速带(BLV带) 仙台等速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过程研究中的几个构造问题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长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3-214,共12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问题,是通过对古生代时期和新生代以来华北东部岩石圈厚度、热状态、岩石圈地幔组成与时代等特征的比较研究中,逐渐认识到的一个重大的大陆构造动力学问题。岩石圈厚度的巨大变薄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已有的构造... 华北克拉通破坏问题,是通过对古生代时期和新生代以来华北东部岩石圈厚度、热状态、岩石圈地幔组成与时代等特征的比较研究中,逐渐认识到的一个重大的大陆构造动力学问题。岩石圈厚度的巨大变薄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已有的构造动力学模型从不同角度着重讨论了克拉通岩石圈是如何减薄的问题,但由于岩石圈减薄远不是克拉通破坏的全部,因此,即使已有动力学模型可以对减薄过程给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也还难以成为克拉通破坏的综合动力学模型。文中针对目前流行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动力学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构建克拉通破坏综合动力学模型时需要关注的一些主要构造问题:(1)从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火山活动及其事件序列特征角度,甄别和评价主动裂谷作用和被动裂谷作用在克拉通破坏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热-化学侵蚀岩石圈减薄模型可能需要与上述裂谷作用模型相结合,才可能成为克拉通岩石圈破坏的候选模型。(2)从拆沉相关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时空演变规律、地壳表层快速隆起及相关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地壳热状态异常、拆沉引起的热弱化地壳对区域应力场的响应、拆沉导致的局部应力场模拟等方面展开研究,检验、充实或修正岩石圈拆沉模型。(3)从区域构造变形和相关沉积作用、火山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角度,探索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是在古老克拉通基础上的直接破坏,还是在古老克拉通基础上经历了造山作用过程之后的造山带伸展垮塌,这是涉及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模型建立的根本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破坏 拆沉 主动与被动裂谷作用 造山带伸展垮塌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