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下主动脉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谷涌泉 齐立行 +7 位作者 张建 郭连瑞 崔世军 吴英锋 佟铸 武欣 郭建明 汪忠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9期814-81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5头家猪,全麻下建立CO2气腹,腹壁放置7个穿刺套管,腹腔镜下向右侧分离降结肠及其系膜,游离并阻断腹主动脉,行人工血管-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以吻合口通畅无出血为手术成功标志。结果6头猪完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5头家猪,全麻下建立CO2气腹,腹壁放置7个穿刺套管,腹腔镜下向右侧分离降结肠及其系膜,游离并阻断腹主动脉,行人工血管-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以吻合口通畅无出血为手术成功标志。结果6头猪完全手术成功,5头猪主动脉游离成功(未行血管吻合),4头猪死于术中出血。手术成功的猪的主动脉搏动正常,后肢动脉搏动正常。结论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手术可行,腹腔镜技术基本功的训练和术中仔细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主动脉重建 主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窦弓神经大鼠主动脉重建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缪朝玉 陶霞 +3 位作者 管云枫 杨友才 楚正绪 苏定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34-738,共5页
目的 :观察去窦弓神经 (SAD)大鼠主动脉重建及发生发展过程 ,初步探讨体液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主动脉形态 ;离体血管制备观察主动脉功能 ;放免法测定 Ang 浓度。 结果和结论:(1)主动脉结构重建在 SAD后 4~ 16... 目的 :观察去窦弓神经 (SAD)大鼠主动脉重建及发生发展过程 ,初步探讨体液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主动脉形态 ;离体血管制备观察主动脉功能 ;放免法测定 Ang 浓度。 结果和结论:(1)主动脉结构重建在 SAD后 4~ 16周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从几何形态学和中膜显微结构改变来看 ,主动脉结构重建主要属血管肥厚型 ,且与平滑肌生长和胶原积聚有关。 (2 )主动脉对 NE的收缩反应在 SAD后 8~ 32周时进行性增强 ,对 ACh的舒张反应在 SAD后 8~ 32周时减弱。 SAD后 32周时主动脉去内皮后对 NE的收缩反应增强作用消失。提示血管功能改变与内皮和 (或 )内皮与平滑肌的相互作用改变有关。 (3) SAD后 10周时 ,血浆 Ang 浓度无明显改变 ,而主动脉 Ang 浓度升高。提示组织 RAS激活可能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窦弓神经 主动脉重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交联剂预处理异体颈静脉重建大鼠腹主动脉
3
作者 张生来 张柏根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评估新型血管交联剂———多聚环氧化合物 (polyepoxycompound ,PC)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用PC和传统交联剂戊二醛 (glutaraldehyde ,GA)对取自SD大鼠的颈静脉进行预处理 ,并移植于同种大鼠的肾下腹主动脉 ,观察两种静脉植入动脉... 目的评估新型血管交联剂———多聚环氧化合物 (polyepoxycompound ,PC)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用PC和传统交联剂戊二醛 (glutaraldehyde ,GA)对取自SD大鼠的颈静脉进行预处理 ,并移植于同种大鼠的肾下腹主动脉 ,观察两种静脉植入动脉环境后的组织学变化。 结果两种静脉植入动脉环境后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PC组的瘤样扩张率低于GA组 (P <0 .0 5 ) ;两组内膜愈合过程基本一致 ,移植 2月后内皮细胞覆盖静脉内壁。 结论GA仍是一种效果明确的交联剂 ;PC预处理的静脉有瘤样扩张发生率低、血管柔顺性高、牢度大、较少钙沉积等优点 ,是一种有潜力的交联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静脉 多聚环氧化合物 戊二醛 主动脉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低血压大鼠腹主动脉的形态结构重建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洪海 姜宗来 +4 位作者 刘波 张传森 杨向群 李玉泉 丛兴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低血压状态下腹主动脉重建的规律,探讨腹主动脉的应力生长关系。方法在大鼠在肾动脉起点以下缩窄腹主动脉,建立实验性低血压大民模型,按不同的时相点,在血管组织切片上,观察腹主动脉的几何形态指标及其显微结构成份的变化... 目的研究低血压状态下腹主动脉重建的规律,探讨腹主动脉的应力生长关系。方法在大鼠在肾动脉起点以下缩窄腹主动脉,建立实验性低血压大民模型,按不同的时相点,在血管组织切片上,观察腹主动脉的几何形态指标及其显微结构成份的变化。结果低血压导致腹主动脉几何形态、平滑肌、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呈“负增长”状态。结论腹主动脉壁面积减小出现早,趋势最稳定,且在各个时相点之间“负增长”率及总“负增长”幅度最大,是低血压大鼠动脉重建的特征性几何形态学指标。在血管三种显微结构成分中,平滑肌对应力的反应最敏感,总“负增长”幅度最大,是影响腹主动脉重建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压 主动脉重建 平滑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心包主动脉瓣重建术在主动脉瓣狭窄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文 刘永春 +2 位作者 郑晓宇 叶世高 石俊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828-2830,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心包主动脉瓣重建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对15例主动脉瓣狭窄病变采取了自体心包主动脉瓣重建术治疗。术后观察主动脉瓣跨瓣压、主动脉瓣跨瓣流速、主动脉瓣返流、左心室大小情况。...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心包主动脉瓣重建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对15例主动脉瓣狭窄病变采取了自体心包主动脉瓣重建术治疗。术后观察主动脉瓣跨瓣压、主动脉瓣跨瓣流速、主动脉瓣返流、左心室大小情况。结果术前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为(75.2±26.4)mmHg、平均主动脉跨瓣流速(427.9±90.1)cm/s,术后1周、3、6个月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降低至分别(13.5±6.0)、(11±3.5)、(10±2.0)mmHg,而术后平均主动脉瓣跨瓣流速降至(169.3±48)、(160.5±60.1)、(145±15.2)cm/s,左心室较前明显缩小,无明显主动瓣返流。结论自体心包主动脉瓣重建术使主动脉瓣有良好的开放及关闭性从而具有良好血液流动学效应,其近中期结果是优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修复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 自体心包主动脉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受累的处理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庆国 王强 +3 位作者 潘俊 武忠 周庆 王东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99-1602,共4页
目的总结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113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主动脉根部受累,16例主动脉根部未受累。分别采用Bentall手术(46例)、主动脉窦部重建(48例)和Divid手术(3例)处理受累主动脉根部。... 目的总结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113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主动脉根部受累,16例主动脉根部未受累。分别采用Bentall手术(46例)、主动脉窦部重建(48例)和Divid手术(3例)处理受累主动脉根部。对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院内死亡14例,99例治愈出院。随访结果显示:8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8个月;接受Bentall手术的患者(26例)中1例死亡,接受主动脉窦部重建的患者(45例)中1例主动脉窦部有逐步扩大趋势并出现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接受David手术的患者(3例)中1例有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应根据具体病变处理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窦部重建保留了主动脉瓣而不需要长期抗凝,近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根部处理 主动脉窦部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内膜”技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何伟 胡若愚 +3 位作者 蒋杰 王玉华 陆启同 刘志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48-1751,共4页
目的:探讨“新内膜”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及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6月—2022年12月,采用“新内膜”技术结合人工血管翻转缝合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患者共18例。根据患者主动脉窦部形状及尺寸,利用牛... 目的:探讨“新内膜”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及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6月—2022年12月,采用“新内膜”技术结合人工血管翻转缝合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患者共18例。根据患者主动脉窦部形状及尺寸,利用牛心包补片裁剪成适配形状,嵌插并固定在主动脉窦部内膜血管腔内侧,以重建一个新的内膜,将受夹层累及的窦部隔绝在新的内膜外侧并予以固定。重建好的窦部与人工血管套筒样翻转缝合,重建主动脉窦管交界,完成根部修复重建与升主动脉替换。观察术中、术后后早中期临床转归。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术中无严重出血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梗死,无院内死亡。17例痊愈出院。随访时间6~25个月,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CT造影提示:窦部未见残余夹层表现,术后6个月窦部直径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扩张。所有患者未发现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新内膜”技术与人工血管翻转缝合技术相结合,处理主动脉夹层根部,实施方便、窦壁牢固、断端缝合结实可靠,近中期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新内膜”技术 主动脉根部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