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动脉瘤腔血栓机化术治疗巨大破裂腹主动脉瘤1例
1
作者 李卫校 张恒 +7 位作者 徐如涛 崔明哲 张克伟 王恒 田琨 史云霞 翟水亭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突发下腹部疼痛12 h”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增强CT示,腹主动脉瘤13.37 cm×11.58 cm,瘤体周边可见大面积血肿(图1①);腹主动脉瘤颈直径1.96 cm,瘤颈长度2.2 cm,诊...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突发下腹部疼痛12 h”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增强CT示,腹主动脉瘤13.37 cm×11.58 cm,瘤体周边可见大面积血肿(图1①);腹主动脉瘤颈直径1.96 cm,瘤颈长度2.2 cm,诊断为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腹主动脉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凝血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内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弓
2
作者 朱俊龙 徐通洁 +5 位作者 李朋 代江红 陈豪 窦涠 刘勇 何虎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7-52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AD)累及主动脉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针刺原位开窗TEVAR重建主动脉弓分支的AD累及主动脉弓患者,记录开窗数目、技术成功率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通过随访评估夹层... 目的观察针刺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AD)累及主动脉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针刺原位开窗TEVAR重建主动脉弓分支的AD累及主动脉弓患者,记录开窗数目、技术成功率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通过随访评估夹层修复、开窗分支血管通畅性及有无内漏等,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对16例均成功植入主动脉主体支架;对其中4例植入Z0、Z1及Z2区三开窗支架,6例植入Z1及Z2区双开窗支架,2例植入Z0及Z1区双开窗支架,4例植入Z2区单开窗支架。头臂干(BCT)开窗成功率83.33%(5/6),对1例未成功开通者行左颈总动脉(LCCA)-右颈总动脉搭桥术;LCCA开窗成功率100%(12/12);左锁骨下动脉(LSA)开窗成功率87.50%(14/16),对2例未顺利开窗者改行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16/16)。TEVAR中1例发生Ⅰa型内漏,以弹簧圈栓塞后好转;1例TEVAR结束后出现心包压塞而死亡。15例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期间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主体支架近端起始处局部小夹层各1例,均未经特殊处理而改善;1例出现Ⅰ型、2例出现Ⅲ型内漏,予近端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或以弹簧圈栓塞后好转;1例因冠心病死亡。结论针刺原位开窗TEVAR治疗AD累及主动脉弓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原位开窗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永山 张振明 +4 位作者 金凤仙 董跃华 姜伟华 王大伟 魏玉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5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实施经皮胸主动脉腔... 目的探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5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实施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93例的临床资料,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其学习曲线,并对学习曲线不同阶段的预置缝合器操作时间、预置缝合器出血量、腹股沟区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技术失败率进行比较。结果CUSUM学习曲线最佳拟合方程为y=-3.085+1.91x-0.03614x2+2.227e-4x3-5.141e-7x4,拟合优度R2=0.9861,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38例后斜率变为负值,以此为界将其划分为2个阶段,A阶段为学习提高阶段(n=38),B阶段为熟练掌握阶段(n=55)。B阶段预置缝合器操作时间及出血量优于A阶段(P<0.05),而腹股沟区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技术失败率两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心外科手术团队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经38例手术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先埋置缝合技 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学习曲线 CUSUM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髂内动脉保留技术 被引量:12
4
作者 谷涌泉 刘一人 +5 位作者 郭连瑞 郭建明 佟铸 高喜翔 张建 汪忠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87,共4页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是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腹主动脉瘤伴发髂动脉瘤时保留髂内动脉已成为共识,可避免发生臀肌缺血、乙状结肠缺血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随着近年腔内器械不断更新,EVAR术中保留髂内动脉成为可能。目前EVA...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是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腹主动脉瘤伴发髂动脉瘤时保留髂内动脉已成为共识,可避免发生臀肌缺血、乙状结肠缺血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随着近年腔内器械不断更新,EVAR术中保留髂内动脉成为可能。目前EVAR术髂内动脉重建术包括腔内髂分支支架技术、三明治技术、髂总动脉覆膜支架喇叭口技术、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腔内分流技术(反向"烟囱"技术)以及弹簧圈栓塞技术,该文就此作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髂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8
5
作者 黎明 舒畅 +2 位作者 李全明 王暾 方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累及腹腔干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累及腹腔干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术前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CT三维血管重建(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 angiography,DSA)检查以确认腹腔干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侧支循环的存在。术中精确定位释放支架,同时覆盖腹腔干动脉及近腹腔干动脉的主动脉破口。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之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肝功能损害,无腹痛、腹胀等脏器缺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缺血症状。7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有内漏发生,但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自行停止。余14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均未发现内漏,术后CTA复查可发现假腔内血栓形成,假腔逐渐缩小。结论: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有计划地覆盖腹腔干动脉可以有效覆盖近腹腔干动脉开口的主动脉夹层破口。术后出现腹腔内脏器缺血或脊髓缺血的概率较低。术后II型内漏是其主要并发症,但多可经保守治疗后自行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动脉 内脏缺血 截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建荣 许尚栋 +3 位作者 郑军 刘永民 朱俊明 孙立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645-2650,共6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47例,其中采用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47例,其中采用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18例(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29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和术中临床资料、术后早期和晚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总合并手术及合并主动脉弓分支动脉重建术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两组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术后因降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发生伤口愈合不良1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中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1例。随访期间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1例因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吻合口瘘及术中支架人工血管远端降主动脉溃疡行升主动脉置换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中1例因烟囱支架闭塞行右锁骨下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结论未累及主动脉弓部的降主动脉外伤可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累及主动脉弓部的降主动脉外伤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更安全、疗效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主动脉弓降部病变 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涛 纪东华 王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2-887,共6页
目的报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初步经验,并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TEVAR术中采用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1... 目的报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初步经验,并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TEVAR术中采用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15例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技术成功率、围术期死亡率和术后随访等。结果15例患者中,主体开窗支架近端植于主动脉Z0、Z1、Z2区各5例。移植物单开窗9例,双开窗4例,三开窗2例。总计重建26条分支血管,其中无名动脉3条、左颈总动脉8条、左锁骨下动脉11条、迷走右锁骨下动脉2条以及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共干各1条;人工遮盖左锁骨下动脉4条。术后所有重建分支血管即刻造影显示血流通畅,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死亡2例(13.3%),无缺血性脑卒中、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失访2例(3条分支血管)。1例1条左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13.3%)见少许内漏,均逐渐减少,2例死亡。结论TEVAR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主动脉疾病可行、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 开窗支架 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截瘫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冀振春 沈振亚 +6 位作者 余云生 叶文学 黄浩岳 华菲 陈一欢 胡雁秋 苏成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60-1164,共5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发生截瘫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3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或胸主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术后有无截瘫发生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发生截瘫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3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或胸主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术后有无截瘫发生将患者分为截瘫组(8例)和无截瘫组(299例)。观察患者临床指标及围手术期主动脉CTA检查结果。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截瘫总发生率为2.61%。两组患者间伴冠心病、假腔血栓、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支架远端真腔狭窄率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真腔狭窄率是截瘫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真腔狭窄率是截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真腔狭窄率是TEVAR术后并发截瘫的预测因子。对于主动脉破口较低患者仍需寻找更优化方案封堵破口,保护脊髓供血,避免截瘫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截瘫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随原位开窗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血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乔永辉 罗坤 +2 位作者 樊建人 毛乐 竺挺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2-197,共6页
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胸腔内修复术(TEVAR)。结合开窗技术的TEVAR(ISF-TEVAR)可用于治疗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弓上分支血管的复杂病例。对一例主动脉夹层建立ISF-TEVAR术后的主动脉模型,... 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胸腔内修复术(TEVAR)。结合开窗技术的TEVAR(ISF-TEVAR)可用于治疗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弓上分支血管的复杂病例。对一例主动脉夹层建立ISF-TEVAR术后的主动脉模型,开展血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通过考察血流动力学参数,定量探究ISF-TEVAR手术疗效;同时通过虚拟手术,缩短开窗支架在主动脉弓部的伸出长度,分别构建"半伸出"和"无伸出"两例术后模型,对比探究开窗支架的伸出长度对术后血液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窗支架伸出段对血液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影响,适当缩短伸出段长度有助于提升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原位开窗 左锁骨下动脉 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茅平 骆曦图 +1 位作者 黄宝骏 杨澄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00-904,共5页
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后罕见并发症。随着腹主动脉瘤发病率升高和EVAR治疗广泛应用,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逐渐被认识。凝血功能障碍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容易忽视,发展到后期成为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术后... 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后罕见并发症。随着腹主动脉瘤发病率升高和EVAR治疗广泛应用,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逐渐被认识。凝血功能障碍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容易忽视,发展到后期成为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甚至危及生命。了解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对于临床医师十分重要,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以防止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并发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岩 王哲芸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39,共3页
对1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并发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后护理措施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察与护理、负压封闭引流护理、抗凝护理、早期康复护理、营养支持、肾功能监护。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左下肢活动恢复正... 对1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并发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后护理措施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察与护理、负压封闭引流护理、抗凝护理、早期康复护理、营养支持、肾功能监护。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左下肢活动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34天康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 封闭式负压引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升主动脉纵向应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璨 余蕾 +7 位作者 张梦菲 何杨燕 王璆 余姗姗 王旭明 孙智超 杨欣月 蒋天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81-1485,共5页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升主动脉纵向应变(LS)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以TEVAR作为一线治疗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根据术前升主动脉收缩末期内径(AoS)≥35 mm或<35 mm分为A组(n=37)及B组(n=45),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升主动脉纵向应变(LS)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以TEVAR作为一线治疗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根据术前升主动脉收缩末期内径(AoS)≥35 mm或<35 mm分为A组(n=37)及B组(n=45),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差异,测量A、B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AoS和舒张末期内径(AoD),计算升主动脉应变(Aortic Strain)及动脉硬化指数β。以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E)获取升主动脉前、后壁LS(LS-AW/PW),将其均值记为平均LS(LS mean)。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价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A组收缩压(SBP)、脉压(P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B组PP高于对照组(P<0.05);A组PP及吸烟史比例均高于B组(P均<0.05)。3组间AoD、AoS、Aortic Strain及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及B组LS-AW、LS mean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A组LS-PW较对照组降低(P<0.05),B组LS-PW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升主动脉内径增加,各LS参数均进一步降低(P均<0.05)。胸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后1个月心率较术前增快(P<0.05);术后7天及1个月LS-AW、LS mean较术前降低(P均<0.05);术后7天与1个月升主动脉应变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LS-AW与SBP、PP、AoS、AoD均呈负相关(r=-0.22、-0.25、-0.32、-0.30,P均<0.05),LS-PW与PP、AoS、AoD呈负相关(r=-0.24、-0.24、-0.23,P均<0.05)。结论TEVAR术后早期,胸主动脉疾病患者升主动脉纵向弹性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超声检查 主动脉 纵向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塞治疗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4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茅平 马硕一 陈国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塞治疗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9月收治的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例腹主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发现Ⅰa型内漏,1例腹主动脉瘤术后3个月... 目的探讨血管塞治疗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9月收治的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例腹主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发现Ⅰa型内漏,1例腹主动脉瘤术后3个月复查CT发现Ⅰb型内漏。4例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患者均接受血管塞栓塞治疗。结果4例患者分别植入血管塞1个,血管塞栓塞封堵内漏均获成功,内漏完全栓塞。术后1例腹痛症状明显好转,无穿刺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塞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操作简单安全,栓塞成功率高,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内漏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 血管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威 王砚亮 +2 位作者 张小涛 李发中 潘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29-632,共4页
目的观察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价值。方法对20例(A组)及21例(B组)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患者分别植入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行... 目的观察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价值。方法对20例(A组)及21例(B组)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患者分别植入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行EVAR治疗,观察2组术中支架释放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主动脉血管造影(CTA),之后每3个月规律复查主动脉CTA,至AD假腔逐渐减少、真腔逐渐恢复至正常;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对41例均手术成功,A组全部20例(20/20,100%)、B组20例(20/21,95.24%)术中支架成功释放,B组1例(1/21,4.76%)支架轻度向近心端移位,部分遮挡左颈总动脉(LCCA)开口,经植入1枚Wallstent支架后造影LCCA显影良好。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12.5±3.60)个月,A组未见并发症;B组1例发生Ⅰa型内漏,内漏量较小,患者无不适,未予特殊处理。结论Castor支架或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TEVAR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介入治疗 支架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覆膜支架鞘管的血液动力学影响研究
15
作者 乔永辉 毛乐 +5 位作者 王燕 栾靖旸 陈妍璐 竺挺 罗坤 樊建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32-432,共1页
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主动脉病变的标准治疗方式。然而,术中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仍未受到足够关注,术中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也尚未厘清。评估术中覆膜支架鞘管的血液动力学影响。方法设计3种具有代表性的理想主动脉病变模型:... 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主动脉病变的标准治疗方式。然而,术中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仍未受到足够关注,术中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也尚未厘清。评估术中覆膜支架鞘管的血液动力学影响。方法设计3种具有代表性的理想主动脉病变模型: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夹层,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获取术前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 主动脉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病变 血液动力学 主动脉缩窄 鞘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
16
作者 徐晓艳 胡智飞 +2 位作者 刘峰 殷健瀚 郭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62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血淀粉酶检查结果分为淀粉酶升高组(>...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62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血淀粉酶检查结果分为淀粉酶升高组(>150 U/L)和非升高组(≤150 U/L)。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淀粉酶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中,血淀粉酶升高54例(33.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收缩压、白细胞、血小板、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后,术前尿素水平与术后血淀粉酶升高独立相关(OR=1.69,95%CI:1.085~2.650)。结论 术前尿素水平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修复 淀粉酶增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天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48,共6页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目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要治疗方法,当下治疗原则以封堵近端破口为主,而旷置远端破口导致假腔血栓化受阻;主动脉形态及支架...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目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要治疗方法,当下治疗原则以封堵近端破口为主,而旷置远端破口导致假腔血栓化受阻;主动脉形态及支架远端弹性应力变化,导致管腔局部点压力扩大,形成新发破口或再发夹层导致假腔瘤样扩张,甚至急性破裂致死。术后应通过定期CTA随访,严密监测支架远端管径变化、残留破口直径及假腔血栓化程度。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对TEVAR后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发病原因、机制及处理方法等进行归纳并作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支架移植物远端新发破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血管重塑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陶然 梁惠民 +5 位作者 冯敢生 袁锋 夏向文 潘峰 刘德翰 叶天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段真假腔内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 TEVAR术后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管径真腔和假腔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部重要分支动脉血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效果确切,但仍需要远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治疗非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及随访结果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建成 朱灏 +3 位作者 金国珍 吕存余 徐辉 陈绍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2-365,共4页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非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近中期效果,并与复杂性ATBAD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2例A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非复杂性ATBAD...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非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近中期效果,并与复杂性ATBAD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2例A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非复杂性ATBAD组(A组,n=73)和复杂性ATBAD组(B组,n=49)。TEVAR术后随访5年,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30 d死亡率、5年主动脉相关事件、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和中期生存率。结果 A组与B组相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8.2%对42.9%,P<0.01)、30 d死亡率(0%对12.2%,P=0.008)均显著降低;5年中期随访显示,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5.5%对7.0%,P=1.000)、中期死亡率(2.7%对7.0%,P=0.352)均相似,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P=0.661)、中期生存率(P=0.2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AVR治疗非复杂ATBAD可行、有效。与复杂ATBAD相比,非复杂ATBAD经TEVAR治疗获得了更好的近期效果,中期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非复杂性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11 位作者 李天晓 逯党辉 王博 张东宾 史帅涛 张志东 梁凯 符晓阳 张克伟 李坤 李卫校 陈瑞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50-953,共4页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患者死亡及其原因。方法 2004年2月至2014年12月,462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TEVAR术治疗,其中男387例,女75例,平均(53.3±13....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患者死亡及其原因。方法 2004年2月至2014年12月,462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TEVAR术治疗,其中男387例,女75例,平均(53.3±13.5)岁(18-89岁)。统计TEVAR术后患者死亡情况,并分析可能的致死原因。结果 TEVAR术后患者死亡7例(7/462,1.52%),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可能的致死原因:夹层破裂3例(3/462,0.65%),肠道缺血2例(2/462,0.43%),呼吸功能衰竭1例(1/462,0.22%),心源性猝死1例(1/462,0.22%)。结论 TEVAR术治疗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术后住院病死率较低。夹层破裂和肠道缺血为主要致死原因,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围手 死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