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
1
作者 徐晓艳 胡智飞 +2 位作者 刘峰 殷健瀚 郭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62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血淀粉酶检查结果分为淀粉酶升高组(>...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62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血淀粉酶检查结果分为淀粉酶升高组(>150 U/L)和非升高组(≤150 U/L)。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淀粉酶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中,血淀粉酶升高54例(33.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收缩压、白细胞、血小板、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后,术前尿素水平与术后血淀粉酶升高独立相关(OR=1.69,95%CI:1.085~2.650)。结论 术前尿素水平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内修复 淀粉酶增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动脉瘤腔血栓机化术治疗巨大破裂腹主动脉瘤1例
2
作者 李卫校 张恒 +7 位作者 徐如涛 崔明哲 张克伟 王恒 田琨 史云霞 翟水亭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突发下腹部疼痛12 h”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增强CT示,腹主动脉瘤13.37 cm×11.58 cm,瘤体周边可见大面积血肿(图1①);腹主动脉瘤颈直径1.96 cm,瘤颈长度2.2 cm,诊...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突发下腹部疼痛12 h”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增强CT示,腹主动脉瘤13.37 cm×11.58 cm,瘤体周边可见大面积血肿(图1①);腹主动脉瘤颈直径1.96 cm,瘤颈长度2.2 cm,诊断为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内修复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凝血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内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血管入路并发症的处理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追 任为 +2 位作者 黄文 赵渝 成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407-1412,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血管入路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57例EVAR患者的血管入路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发症包括髂动脉破裂、股动脉内膜损...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血管入路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57例EVAR患者的血管入路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发症包括髂动脉破裂、股动脉内膜损伤、血管内支架闭塞、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等,对不同并发症采取覆膜支架置入、人工血管移植、股-股搭桥、Fogarty导管取栓等处理措施,并于术后30 d采用超声多普勒随访术后情况。结果 57例均完成EVAR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伴有髂动脉扭曲>90°7例,股动脉直径纤细(<7 mm)3例,一侧髂动脉闭塞4例,合并髂动脉瘤5例(双侧髂动脉瘤2例,单侧髂动脉瘤3例)。入路血管并发症7例(12.28%),其中髂动脉破裂1例,血管内支架闭塞2例,股动脉内膜损伤3例,股髂动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30 d随访,发生Ⅱ型内漏3例,1例人工血管移植后吻合口狭窄。结论重视术前入路血管的评估,同时掌握腔内及开放手术技巧,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及时处理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降低EVAR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内修复 血管入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 被引量:16
4
作者 包俊敏 景在平 +5 位作者 赵志青 冯翔 赵珺 陆清声 冯睿 黄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 (AAA)腔内隔绝术 (EVE)中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的的处理方法。方法 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0月共对 136例AAA实施了EVE ,导入动脉主要相关并发症有导入动脉不良 (包括动脉冗长扭曲、直径过细、局部狭窄或闭塞 ...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 (AAA)腔内隔绝术 (EVE)中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的的处理方法。方法 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0月共对 136例AAA实施了EVE ,导入动脉主要相关并发症有导入动脉不良 (包括动脉冗长扭曲、直径过细、局部狭窄或闭塞 )、导入动脉阻控过久、导入动脉毁损或破裂等。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了经髂动脉导入、导丝牵引技术、球囊扩张、主 单髂型移植物、不完全导入动脉阻断法、导入动脉修复重建等多种技术和处理方法。结果  4 1例导入动脉不良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12 3例采用导入动脉不完全阻断法 ,未发生下肢缺血并发症 ;全组因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死亡 2例。结论 重视术前对导入动脉的评估 ,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腔内隔绝 导入动脉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截瘫2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艾鹏 潘浩 +4 位作者 陈魁 郑继行 邓超频 陈聪 符伟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88-690,共3页
临床资料病例1男,82岁。因“右侧腹部胀痛2周”入院。CTA发现右侧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右侧髂总动脉起始部瘤样扩张,直径2cm,腔内见双腔征。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直径二倍于正常值,存在瘤体破裂风险,转入血管外科。既往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资料病例1男,82岁。因“右侧腹部胀痛2周”入院。CTA发现右侧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右侧髂总动脉起始部瘤样扩张,直径2cm,腔内见双腔征。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直径二倍于正常值,存在瘤体破裂风险,转入血管外科。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2年(1年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住院治疗1、肺结核病史50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内修复 截瘫 脊髓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脊髓缺血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亮 金杰 +3 位作者 职康康 贺元 廖明芳 曲乐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探讨国内肾下型腹主动脉瘤(IAAA)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脊髓缺血(SCI)并发症的发病率及其可能的病因机制。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及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00例行EVAR的IAAA病例,分析EVAR术中... 目的探讨国内肾下型腹主动脉瘤(IAAA)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脊髓缺血(SCI)并发症的发病率及其可能的病因机制。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及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00例行EVAR的IAAA病例,分析EVAR术中髂内动脉封堵及术后SCI发生情况。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回顾分析EVAR术后SCI的发病率及可能的病因机制。结果术中同期封堵双侧髂内动脉60例(8例同期弹簧圈栓塞单侧髂内动脉瘤),封堵单侧髂内动脉70例(10例同期弹簧圈不完全栓塞髂内动脉瘤)。术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2例,急性SCI 1例,慢性下肢间跛1例(〉3个月),SCI发病率为0.25%(1/400)。总结现有文献,EVAR术后SCI发病率为0.21%-0.38%,14例SCI病例中仅1例明确可能与术中髂内动脉栓塞有关。结论 SCI是IAAA EVAR术后极为罕见的并发症,目前机制尚未明确。术中同期封堵髂内动脉在其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资料及文献可能更倾向于非核心作用的观点。除脊髓血供血管封堵、栓塞造成的缺血原因外,围手术期患者一般情况也需考虑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 动脉瘤内修复 脊髓缺血 脑脊液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arex腔内减容装置成功处理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支架慢性长段闭塞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光照 纪东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2-513,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6个月前因腹主动脉瘤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2周出现左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 m),因经济原因未诊治;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夜间静息痛后就诊。查体左下肢皮... 1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6个月前因腹主动脉瘤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2周出现左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 m),因经济原因未诊治;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夜间静息痛后就诊。查体左下肢皮色苍白,皮肤温凉,左侧股腘动脉、足背动脉未触及搏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 髂支闭塞 机械血栓清除 Rotarex腔内减容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22例围手术期处理回顾性总结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豪夫 王曰伟 +2 位作者 李君 赵宗刚 戚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58-861,共4页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临床经过,通过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CTA测量近远侧瘤颈长度、直径、角度和构型,瘤体与分支动脉的关系,最低肾动脉开口至...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临床经过,通过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CTA测量近远侧瘤颈长度、直径、角度和构型,瘤体与分支动脉的关系,最低肾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导入途径的直径、扭曲和钙化程度。根据CTA测量结果,选择覆膜支架和手术方式。术时采用局麻20例,中转全麻1例,1例通过髂总动脉重建导入途径采用硬膜外麻醉,1例合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时采用全麻。在支架释放前准确定位最低肾动脉位置,至少保留一侧通畅的髂内动脉,若双侧需要覆盖,分期覆盖或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植入后复查造影,有无内漏,正确判断内漏类型并进行相应处理。支架近端Ⅰ内漏2例,球囊扩张1例,植入Cuff1例;支架远端Ⅰ内漏1例,球囊扩张时,动脉破裂,行人工血管补片修补术;Ⅲ型内漏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1例。1例合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行EVAR。术后7~10d复查CTA,以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 EVAR手术全获成功。主要并发症为单侧髂肢扭结继发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并支架植入1例;腹壁切口裂开1例,清创缝合;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5年,患者均存活。结论 CTA图像质量高、测量准确,是EVAR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金标准。EVAR是高危、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内修复 CTA 围手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9
作者 曾庆龙 杨根欢 +2 位作者 刘昌伟 倪冷 来志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比较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放手术(OS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2月至2013年2月急诊收治的破裂腹主动脉瘤28例,13例行EVAR,15例行OSR。结果 EVAR组与OSR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术前血流动... 目的比较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放手术(OS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2月至2013年2月急诊收治的破裂腹主动脉瘤28例,13例行EVAR,15例行OSR。结果 EVAR组与OSR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术前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AR组平均年龄高于OSR组(P=0.041)。与OSR组比较,EVAR组30 d死亡率明显降低(P=0.044),平均出血量(P=0.005)、输血量(P=0.003)和输液量(P=0.000)明显减少,平均手术时间(P=0.001)和住院时间(P=0.020)明显减少。EVAR组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EVAR组生存率高于OSR组(P<0.05)。结论 EVAR能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是救治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可作为首选,尤其适合高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腹主动脉瘤 内修复 开放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围术期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京岚 陈忠 +4 位作者 陈尧 李强 李同勋 叶清 卢家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768-2770,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特征和预后,总结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4例经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将同期进行的腹主动脉瘤切开人工血管植入术(传统手术... 目的:探讨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特征和预后,总结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4例经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将同期进行的腹主动脉瘤切开人工血管植入术(传统手术)46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术中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为(105.5±37.9,24.8±6.4)mL明显少于对照组(715.2±58.6,279.8±44.9)mL,P<0.001;手术时间(107.7±46.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292.2±47.8)min,P<0.001;术后进食时间(21.2±9.2)h明显早于对照组(140.4±45.0)h,P<0.001;留住ICU观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31.4±2.7)h,(15.6±4.6)d明显短于对照组(55.3±10.6)h,(21.6±7.3)d,P<0.001,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1.4%)低于对照组(3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病死率(0%)低于对照组(2.2%),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应用腔内修复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失血少、临床恢复快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应用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内修复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 被引量:14
11
作者 韩晓峰 郭曦 +2 位作者 刘光锐 李铁铮 黄连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 目的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性Ⅱ型内漏,均为男性,年龄(64.8±10.0)岁,行分支血管弹簧圈栓塞。结果 5例Ⅱ型内漏均为肠系膜下动脉逆灌注瘤腔,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3例,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2例。术前主动脉CTA和术中DSA造影均见迂曲血管及支架外瘤腔内对比剂着色。5例均经股动脉入路,避开重要分支血管行弹簧圈栓塞瘤腔供血分支动脉,均获技术成功。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Ⅱ型内漏供血分支动脉栓塞确切,瘤腔体积缩小率4.8%~25.5%,(12.7±8.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分支血管栓塞治疗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内漏 主动脉瘤内修复 弹簧圈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3 位作者 李天晓 史帅涛 张克伟 李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32个月(3~63个月),随访率71.43%(135/189),失访率28.57%(54/189)。术后中、远期随访,19例(19/135,14.07%)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8例(8/135,5.93%),截瘫2例(2/135,1.48%),Stanford B型夹层转为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2例(2/135,1.48%),严重内瘘7例(7/135,5.19%)。结论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与外科手术相比较有重要意义,但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夹层 血管内修复 并发症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中远期疗效观察与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克 钟红珊 +4 位作者 吴瑕 陈冉 肖亮 张曦彤 辛士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5-587,共3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4年11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34-81岁,平均(66.2±7.3)岁。随访36-92个月,平均(56.0±10.2)个月,每个病例均填写标准化CRF表格...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4年11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34-81岁,平均(66.2±7.3)岁。随访36-92个月,平均(56.0±10.2)个月,每个病例均填写标准化CRF表格,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内漏3例,右肾动脉栓塞1例,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2例,急性左心衰1例,脑出血1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随访期间内漏2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和膀胱癌肝转移。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严重并发症少,对于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腔内修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内修复 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10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昱 苏兰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2-383,共2页
我科自 1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1月为 10例主动脉瘤病人施行腔内修复术 ,其中腹主动脉瘤 5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5例 ,9例成功 ,1例死亡。本文报告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关键词 内修复 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砡 朱波 +1 位作者 谭刚 叶铁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6期517-519,531,共4页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切除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月,70例ASAⅡ~Ⅳ级,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52例(腔内修复组),开腹切除术18例(开腹切除组)。开腹切除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腔内修复组...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切除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月,70例ASAⅡ~Ⅳ级,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52例(腔内修复组),开腹切除术18例(开腹切除组)。开腹切除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腔内修复组采用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酔、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和监护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采用快速顺序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控制呼吸,静吸复合方式维持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采用丙泊酚靶控静脉输注,经喉罩行机械通气控制呼吸;监护麻醉保留自主呼吸,适当镇静镇痛。结果开腹切除组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均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腔内修复组有57.7%(30/52)的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4.6%(18/52)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和7.7%(4/52)的患者在监护麻醉下完成手术。与开腹切除组相比,腔内治疗组术中血压较平稳,麻醉时间[(90±27)min vs.(210±44)min,t=13.668,P=0.000]、手术时间[(45±22)min vs.(187±36)min,t=-19.811,P=0.000]、术中输注晶体液[(750±178)ml vs.(1896±367)ml,t=17.486,P=0.000]、胶体液[(349±147)ml vs.(1257±266)ml,t=18.034,P=0.000]、异体血[(50±34)ml vs.(898±154)ml,t=-37.615,P=0.000]、术后返ICU患者比例(15.4%vs.66.7%,χ2=17.231,P=0.000)及术后住院时间[(8.5±2.1)d vs.(15.2±4.3)d,t=8.700,P=0.000]均明显降低。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麻醉手术时间、液体出入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水平远低于腹主动脉瘤开腹切除术,且监护麻醉、全凭静脉麻醉适用于该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内修复 开腹切除 麻醉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斌 符伟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12-13,15,共3页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内修复 内漏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和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明 杨晗 覃晓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5期110-114,共5页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以指导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6例AA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腔...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以指导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6例AA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腔内治疗组(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99例)和开放组(开放手术治疗,57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比较手术相关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开放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明显多于腔内治疗组(P均< 0.05),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腔内治疗组(P < 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死亡率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 0.05)。腔内治疗组患者术后WHOQOL-BREF生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均< 0.05),其中,腔内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朋友支持评分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均< 0.05)。结论 AAA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后,其在生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的生存质量均优于腔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生存质量 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江 来志超 +5 位作者 宋小军 刘志丽 曾嵘 陈跃鑫 郑月宏 刘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经治的EVAR术后髂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2.7%)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6例应用外科旁路手术,9例应用腔内或杂交治疗,1例...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经治的EVAR术后髂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2.7%)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6例应用外科旁路手术,9例应用腔内或杂交治疗,1例保守治疗。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随访10.6个月(6~28个月),2例杂交治疗患者因髂支再次闭塞行股股旁路手术。结论髂支闭塞多出现在EVAR术后急性期,腔内或杂交治疗重建髂支血流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髂支闭塞的首选措施,重视成因以预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内修复 髂支闭塞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一期治愈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腹主动脉瘤一例
19
作者 王豪夫 王曰伟 +2 位作者 李君 赵宗刚 戚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6,共3页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灾难性疾病,病死率极高[1]。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即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置换术,但手术创伤大,手术病死率达14%~21.6%[2]。
关键词 主动脉瘤内修复 主动脉内修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破裂行腔内修复术1例
20
作者 田锦林 王伟 +3 位作者 李云松 郭跃辉 陈硕飞 王海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7期447-447,共1页
患者女,80岁,因急性脑梗死伴腹痛9h入院。查体:下腹部左侧触及6~7cm搏动性包块,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上肢肌力0级,疼痛刺激无反应,右下肢外旋,可屈曲,无自主运动;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Babinski征阳性,右侧病理征未引出。既往有糖尿病、... 患者女,80岁,因急性脑梗死伴腹痛9h入院。查体:下腹部左侧触及6~7cm搏动性包块,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上肢肌力0级,疼痛刺激无反应,右下肢外旋,可屈曲,无自主运动;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Babinski征阳性,右侧病理征未引出。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及腹主动脉瘤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内修复 主动脉瘤 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