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
1
作者 徐晓艳 胡智飞 +2 位作者 刘峰 殷健瀚 郭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62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血淀粉酶检查结果分为淀粉酶升高组(>...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62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血淀粉酶检查结果分为淀粉酶升高组(>150 U/L)和非升高组(≤150 U/L)。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淀粉酶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中,血淀粉酶升高54例(33.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收缩压、白细胞、血小板、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后,术前尿素水平与术后血淀粉酶升高独立相关(OR=1.69,95%CI:1.085~2.650)。结论 术前尿素水平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淀粉酶增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淀粉酶增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22例围手术期处理回顾性总结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豪夫 王曰伟 +2 位作者 李君 赵宗刚 戚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58-861,共4页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临床经过,通过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CTA测量近远侧瘤颈长度、直径、角度和构型,瘤体与分支动脉的关系,最低肾动脉开口至...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临床经过,通过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CTA测量近远侧瘤颈长度、直径、角度和构型,瘤体与分支动脉的关系,最低肾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导入途径的直径、扭曲和钙化程度。根据CTA测量结果,选择覆膜支架和手术方式。术时采用局麻20例,中转全麻1例,1例通过髂总动脉重建导入途径采用硬膜外麻醉,1例合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时采用全麻。在支架释放前准确定位最低肾动脉位置,至少保留一侧通畅的髂内动脉,若双侧需要覆盖,分期覆盖或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植入后复查造影,有无内漏,正确判断内漏类型并进行相应处理。支架近端Ⅰ内漏2例,球囊扩张1例,植入Cuff1例;支架远端Ⅰ内漏1例,球囊扩张时,动脉破裂,行人工血管补片修补术;Ⅲ型内漏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1例。1例合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行EVAR。术后7~10d复查CTA,以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 EVAR手术全获成功。主要并发症为单侧髂肢扭结继发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并支架植入1例;腹壁切口裂开1例,清创缝合;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5年,患者均存活。结论 CTA图像质量高、测量准确,是EVAR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金标准。EVAR是高危、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CTA 围手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 被引量:14
3
作者 韩晓峰 郭曦 +2 位作者 刘光锐 李铁铮 黄连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 目的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性Ⅱ型内漏,均为男性,年龄(64.8±10.0)岁,行分支血管弹簧圈栓塞。结果 5例Ⅱ型内漏均为肠系膜下动脉逆灌注瘤腔,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3例,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2例。术前主动脉CTA和术中DSA造影均见迂曲血管及支架外瘤腔内对比剂着色。5例均经股动脉入路,避开重要分支血管行弹簧圈栓塞瘤腔供血分支动脉,均获技术成功。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Ⅱ型内漏供血分支动脉栓塞确切,瘤腔体积缩小率4.8%~25.5%,(12.7±8.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分支血管栓塞治疗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内漏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弹簧圈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血管入路并发症的处理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追 任为 +2 位作者 黄文 赵渝 成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407-1412,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血管入路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57例EVAR患者的血管入路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发症包括髂动脉破裂、股动脉内膜损...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血管入路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57例EVAR患者的血管入路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发症包括髂动脉破裂、股动脉内膜损伤、血管内支架闭塞、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等,对不同并发症采取覆膜支架置入、人工血管移植、股-股搭桥、Fogarty导管取栓等处理措施,并于术后30 d采用超声多普勒随访术后情况。结果 57例均完成EVAR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伴有髂动脉扭曲>90°7例,股动脉直径纤细(<7 mm)3例,一侧髂动脉闭塞4例,合并髂动脉瘤5例(双侧髂动脉瘤2例,单侧髂动脉瘤3例)。入路血管并发症7例(12.28%),其中髂动脉破裂1例,血管内支架闭塞2例,股动脉内膜损伤3例,股髂动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30 d随访,发生Ⅱ型内漏3例,1例人工血管移植后吻合口狭窄。结论重视术前入路血管的评估,同时掌握腔内及开放手术技巧,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及时处理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降低EVAR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血管入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一期治愈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腹主动脉瘤一例
5
作者 王豪夫 王曰伟 +2 位作者 李君 赵宗刚 戚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6,共3页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灾难性疾病,病死率极高[1]。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即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置换术,但手术创伤大,手术病死率达14%~21.6%[2]。
关键词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内修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瘤囊增大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根欢 刘暴 +2 位作者 曾嵘 倪冷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6-559,共4页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开展越来越广泛。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其术后无明显内漏的瘤囊增大越来越多。术后及时发现瘤囊增大并将其与内漏相鉴别对于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瘤囊增大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开展越来越广泛。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其术后无明显内漏的瘤囊增大越来越多。术后及时发现瘤囊增大并将其与内漏相鉴别对于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瘤囊增大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瘤囊增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颈角度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位移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赵一鸣 曹皓瑶 +4 位作者 岳键金 王家嵘 袁丁 魏泳涛 郑庭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2-478,共7页
目的研究瘤颈角度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位移的影响。方法选用28名患者CT影像分别建立术前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模型、术后两次随访(postoperative follow-up)AAA模型和覆膜支架模型,并根据术前瘤颈角度将... 目的研究瘤颈角度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位移的影响。方法选用28名患者CT影像分别建立术前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模型、术后两次随访(postoperative follow-up)AAA模型和覆膜支架模型,并根据术前瘤颈角度将模型分为非严重成角组(n=14)和严重成角组(n=14)。测量每个模型的几何形态,分析手术前后AAA几何参数、术后支架位移变化。通过血流动力学模拟计算术后第1次随访模型的位移力。结果两组患者在瘤长度、最大直径、位移力、瘤颈长度变化和瘤体积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支架重心位移和近端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在内漏发生情况上,未严重成角组中有2例,严重成角组中有4例(P>0.05)。结论严重的瘤颈成角可导致支架位移力显著增加以及近端锚固区减小,进而增加支架位移发生的可能性。建议在临床方面医生应加强对严重瘤颈成角患者的术后随访,警惕远期内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瘤颈角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arex腔内减容装置成功处理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支架慢性长段闭塞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光照 纪东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2-513,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6个月前因腹主动脉瘤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2周出现左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 m),因经济原因未诊治;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夜间静息痛后就诊。查体左下肢皮... 1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6个月前因腹主动脉瘤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2周出现左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 m),因经济原因未诊治;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夜间静息痛后就诊。查体左下肢皮色苍白,皮肤温凉,左侧股腘动脉、足背动脉未触及搏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 髂支闭塞 机械血栓清除 Rotarex腔内减容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练诗林 吴梦涛 +2 位作者 胡文平 宋超 陆清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375-2379,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后早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1997-2014年于我院就诊的2193例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现EVAR术后早期不良事件(early...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后早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1997-2014年于我院就诊的2193例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现EVAR术后早期不良事件(early postoperative adverse events,EPAE)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学指标。结果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白细胞计数(OR=1.24,95%CI:1.06-1.16,P=0.008)、血红蛋白水平(OR=0.87,95%CI:0.83-0.92,P<0.001)和血小板水平(OR=0.99,95%CI:0.98-1.00,P=0.029)的优势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和血小板下降是与EPAE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早期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支型覆膜支架修复腹主、双髂动脉瘤1例报告 被引量:5
10
作者 谷涌泉 郭连瑞 +7 位作者 李学锋 佟铸 武欣 崔世军 吴英锋 郭建明 张建 汪忠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6期554-556,共3页
本文报道2012年2月使用分支型覆膜支架成功治疗1例腹主动脉瘤同时伴有双侧髂动脉瘤病例。术后1个月复查,动脉瘤隔绝良好,腹主动脉和双髂动脉瘤腔内均形成血栓,无内漏发生,支架形态位置良好,左侧髂内动脉血流通畅。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主髂动脉瘤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分支型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