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膜肺氧合与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辅助救治心血管外科术后心原性休克:阜外医院单中心十一年经验总结 被引量:31
1
作者 侯剑峰 陈凯 +6 位作者 唐汉韡 黑飞龙 吉冰洋 宋云虎 孙寒松 郑哲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与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辅助在心血管外科术后心原性休克(PCS)患者中的救治经验,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17年3月阜外医院60例因PCS而接受ECMO与IABP联合辅助循环的患者临床资...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与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辅助在心血管外科术后心原性休克(PCS)患者中的救治经验,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17年3月阜外医院60例因PCS而接受ECMO与IABP联合辅助循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生存出院(成功脱机并存活出院)患者与非生存出院(撤机后院内死亡或未成功脱机)患者的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出院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38例(63.3%)患者于术中安装ECMO,22例(36.7%)患者于术后安装ECMO。38例(63.3%)患者ECMO与IABP同时安装。接受联合辅助患者的主要手术类型为心脏移植术23例(38.3%)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43.3%)。ECMO成功脱机29例(48.3%),生存出院26例(43.3%)。生存出院患者的床边安装ECMO比例较非生存出院患者低(11.5%vs 41.2%, P=0.012),同期安装ECMO比例较非生存出院患者高(80.8%vs 50.0%, 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BP同期安装ECMO是生存出院的独立预测因子(OR=0.177, 95%CI:0.044~0.718, P=0.015)。生存出院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发症比例(15.4%vs 58.8%, P=0.001)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比例(0%vs 29.4%, P=0.003)均较非生存出院患者低。生存出院患者远期随访发现,心脏移植术患者比其他手术患者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率(P=0.0358)。结论:对于PCS患者,ECMO与IABP联合辅助是一种有效的短期生命支持治疗方法。同时安装IABP与ECMO进行循环辅助可能获得更好的短期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术后心原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球囊反搏 联合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PCI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迪 薛军 +1 位作者 范煜东 屈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026-2027,共2页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效果。方法对11例重症AMI并发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应用IABP治疗,与同期15例重症AMI并发...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效果。方法对11例重症AMI并发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应用IABP治疗,与同期15例重症AMI并发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但采取单纯药物保守和择期PCI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比治疗后1年时的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脱机,1周内抢救成功率为11/11;治疗1年后随访,再梗死率为1/11,存活率达到了10/11。两组患者的1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而两组患者的1周内再梗死率、1周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2和1.000)。结论 IABP是抢救重症AMI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同时应该尽早使用,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对肾功能以及血小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主动脉球囊反搏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丛春 刘朝中 +1 位作者 罗惠兰 谈维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4期382-383,共2页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46例AMI和/或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进行常规冠脉造影的同时紧急植入IABP装置,...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46例AMI和/或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进行常规冠脉造影的同时紧急植入IABP装置,观察介入治疗过程中IABP装置植入前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即刻死亡率等指标变化。结果45例患者植入IABP成功,1例失败;40例患者(86.96%)能够耐受急诊PCI治疗全过程,总死亡率10.87%;具有明显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66.67%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33.33%;未出现明显的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94.12%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2.94%;35例顺利完成PCI治疗,成功率85.36%。结论急诊PCI治疗中IABP的快速植入可预防大面积心梗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对已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减轻症状,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术后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监护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海燕 邱文娟 +2 位作者 毛红娟 王筱慧 张伟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3期45-46,共2页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专科大量临床介入治疗的开展,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作为机械性循环辅助方法之一在我国逐步应用于临床.这一技术是将一气囊导管置入降主动脉上段,在体外触发信号与驱动装置控制下,心脏...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专科大量临床介入治疗的开展,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作为机械性循环辅助方法之一在我国逐步应用于临床.这一技术是将一气囊导管置入降主动脉上段,在体外触发信号与驱动装置控制下,心脏舒张前一瞬间球囊充气,收缩前一瞬间球囊放气,以增加心肌供血,降低心脏后负荷,提高心排量[1,2 ].作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IA即治疗的监护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护方法 主动脉球囊反搏 心脏术后 IABP 患者 并发症 临床 专科 中国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前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杨传瑞 张勇 +4 位作者 冯文会 李大连 程智广 郭建中 陈绪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5-247,共3页
目的回顾我院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eCABG)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31例冠心病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eCABG,... 目的回顾我院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eCABG)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31例冠心病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eCABG,术前放置Swan-Ganz导管,监测患者的连续心输出量(CCO)、心脏指数(CI)、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的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拔出IABP,使用IABP时间20~109(32.8±16.9)h,29例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eCABG风险较大,在术前应用IABP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确保乳内动脉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搭桥术 乳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患者的早期心脏康复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克梅 万苗苗 +4 位作者 周小敏 李翠 李娥 李颖 邱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5-7,1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方案在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方案在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呼吸锻炼、肺部体疗、主动和被动肌力训练,营养支持及心理干预等。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以及疼痛、焦虑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心脏康复方案的实施,可促进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球囊反搏 康复训练 心脏康复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杨俊杰 刘宏斌 +1 位作者 丁胜华 李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情况,研究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方法对88例行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总生存率为54.5%,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下的生存率为59.9%;伴心源... 目的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情况,研究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方法对88例行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总生存率为54.5%,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下的生存率为59.9%;伴心源性休克或其他高危因素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31.6%和72.5%。IABP在保守治疗中的使用时间较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室壁运动异常在各自亚组中的危险相关性(OR值)均较高(P<0.05)。冠脉病变类型、肾功能、心功能、上机前平均动脉压可以影响IABP脱机时间。结论IABP可以安全地在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患者中使用,但死亡率仍然较高,且使用时间受冠脉病变类型、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心肌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护理 被引量:28
8
作者 林琼瑜 杨满青 +1 位作者 谢建华 姚秀丽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2期23-24,共2页
对150例心脏疾病患者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一次反搏成功127例(84.7%),发生并发症67例(44.7%),其中下肢缺血10例,出血9例,气囊破裂2例,血小板减少45例,感染1例。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根据患者身高选择合适的导管,适当抗凝,... 对150例心脏疾病患者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一次反搏成功127例(84.7%),发生并发症67例(44.7%),其中下肢缺血10例,出血9例,气囊破裂2例,血小板减少45例,感染1例。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根据患者身高选择合适的导管,适当抗凝,加强对术肢和生命体征观察,积极预防感染,是防治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手术后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倩 游桂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496,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循证小组,提出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最佳证据运用于循证护理实践。结果:82例患者中有效者73例,死...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循证小组,提出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最佳证据运用于循证护理实践。结果:82例患者中有效者73例,死亡9例。结论: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的工作方法,我们对患者的护理更细致、规范,同时对培养护士循证医学的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实施循证护理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主动脉球囊反搏 心源性休克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心源性休克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宏伟 朱平 +1 位作者 鲁晓春 涂国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12-812,共1页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极高,我们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机械通气(MV)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球囊反搏 机械通气治疗 心源性休克 治疗效果 单纯药物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主动脉球囊反搏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韩忠 李跃华 张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457-3459,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指征和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43例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IABP的资料。结果:本组治愈27例,死亡16例,治愈率62.79%,病死率37.21%;其中单纯CABG的...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指征和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43例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IABP的资料。结果:本组治愈27例,死亡16例,治愈率62.79%,病死率37.21%;其中单纯CABG的治愈率67.65%(23/34),病死率32.35%(11/34);CABG并瓣膜置换的治愈率40%(2/5),病死率60%(3/5);CABG并室壁瘤的治愈率50%(2/4),病死率50%(2/4);术前应用IABP的治愈率77.78%(14/18),病死率22.22%(4/18);术中应用IABP的治愈率56.25%(9/16),病死率43.75%(7/16);术后应用IABP的治愈率44.44%(4/9),病死率55.56%(5/9);左室射血分数(EF)0.50以上的病死率20%(2/10),EF0.30~0.50的病死率31.58%(6/19),EF0.20~0.30的病死率57.14%(8/14)。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式,尤其对于高危CABG患者,围手术期积极应用,可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主动脉球囊反搏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庞洁 付燕 张月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7期43-44,共2页
主动脉球囊反搏 (intra aorticballooncounterpulsation ,IABP)是机械辅助循环方法之一 ,许多学者认为要提高IABP救治成功率 ,必须在患者心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损害之前进行IABP ,文献报道其救治成功率可达 60 %~ 70 %。作者以DAT... 主动脉球囊反搏 (intra aorticballooncounterpulsation ,IABP)是机械辅助循环方法之一 ,许多学者认为要提高IABP救治成功率 ,必须在患者心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损害之前进行IABP ,文献报道其救治成功率可达 60 %~ 70 %。作者以DATAS COPE98球囊反搏机为例介绍了应用IABP的参数选择、监测和护理 ,包括心电波监测、压力监测、抗凝、防感染、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纠正负氮平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临床应用 护理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非体外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建宏 姜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32-633,共2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主动脉球囊反搏 冠脉搭桥 体外辅助循环装置 冠心病患者 术中 循环支持 围手术期 脱机困难 IA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搭桥术后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11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萍 刘淑俊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4-195,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主动脉球囊反搏 术后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非心脏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5
作者 周耕 王亚年 蒲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9-263,共5页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作为改善左心室功能的重要辅助方式,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心脏辅助装置之一。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非心脏性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作为改善左心室功能的重要辅助方式,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心脏辅助装置之一。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非心脏性疾病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对IABP在非心脏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及其技术要点、有效性、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非心脏性 并发症 有效性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成功抢救高龄老人急性心肌缺血并心源性休克一例
16
作者 张璐 刘宏伟 朱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1-351,共1页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缺血 心源性休克 高龄老人 硝酸甘油片 抢救 急诊入院 心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科主动脉球囊反搏相关血小板减少的药学监护
17
作者 齐菲 张士红 刘汉英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173-173,共1页
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pump,IABP)是-种抢救心源性休克的常用机械循环辅助设施.感染、出血、血小板减少、肢体缺血栓塞等是IABP常见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在20-30%[1].其中血小板减少与球囊工作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临床... 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pump,IABP)是-种抢救心源性休克的常用机械循环辅助设施.感染、出血、血小板减少、肢体缺血栓塞等是IABP常见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在20-30%[1].其中血小板减少与球囊工作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临床药师在患者应用IABP期间,从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药物的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等角度,与医生、护士合作协调、达成共识,为患者疾病转归、治疗用药寻求合理解决办法,实施相应药学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凝血酶抑制剂 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减少症 药学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应用效果及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铭 梁春 +4 位作者 任雨笙 潘晓明 樊民 杨靖 吴宗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34-1237,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植入IABP患者76例,分为女性组(24例)和男性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临床情况,分析其在...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植入IABP患者76例,分为女性组(24例)和男性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临床情况,分析其在院期间及随访1年的预后。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年龄明显增大,糖尿病发生率明显增多,吸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应用IABP患者中,在院死亡率28.9%(22/76),随访1年死亡率38.2%(29/76)。女性组与男性组在院死亡率(41.7%和23.1%)和随访1年死亡率(45.8%和34.6%)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女性组院内及随访1年生存率与男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P=0.192)。院内死亡和存活患者的年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流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死亡和存活患者以上指标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VEF、PCI后的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院内和随访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联合IABP治疗的ACS患者院内及随访1年的预后良好。应用IABP的女性ACS患者年龄大,伴发疾病多,但院内、1年死亡率间无明显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性别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边植入和导管室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春光 杨向军 +3 位作者 付强 王彦炯 曹秋玫 阮红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14-1116,共3页
目的:对床边植入和导管室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床边植入IAB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需要植入IABP的重症冠心病患者50例,在最优药物治疗基础上分成床边IABP植入组(A组,25例)、导管室I... 目的:对床边植入和导管室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床边植入IAB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需要植入IABP的重症冠心病患者50例,在最优药物治疗基础上分成床边IABP植入组(A组,25例)、导管室IABP植入组(B组,25例)。比较两组操作时程和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多巴胺的用量、血浆脑钠素(BNP)值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床边植入组中有2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送入腹主动脉改为入导管室植入,其中1例和导管室植入组1例仍因腹主动脉扭曲、钙化而植入失败。导管室植入组操作时程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多巴胺的用量、BNP值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床边IABP植入方法简便、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可以作为IABP植入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主动脉 血浆脑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致血小板减少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淑花 徐可 +8 位作者 徐蕾 李济民 朱辉 陈俊 贾恩志 贾庆哲 张定国 杨志健 李春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77-1680,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例,并在同期接受急诊PCI、但未植入IABP的402例AM...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例,并在同期接受急诊PCI、但未植入IABP的402例AMI患者中随机入选25例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IABP组患者平均球囊反搏时间(118.7±75.2)h,所有患者在植入IABP后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值在第4天降至最低,拔除IABP后3 d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对照组住院期间血小板计数均值无显著变化。IABP组有13例血小板计数减少至<100×109/L,对照组有2例血小板减少至<100×109/L,组间差异显著(52.0%vs.8.0%,P=0.001)。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2%vs 24%,P=0.754)。IABP组血小板显著减少者死亡率显著高于血小板未减少者(46.2%vs.8.3%,P=0.046);IABP组死亡患者血小板下降至<100×109/L者比例显著高于存活者(85.7%vs 38.9%,P=0.000)。结论 :IABP治疗可导致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约50.0%患者血小板计数可降至小于100×109/L;重度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出血直接相关;血小板减少患者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急性心肌梗死 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