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位心患者实施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麻醉一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贾梦醒 王子文 高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37-1137,共1页
患者,男,37岁,因“突发上腹痛、胸腰背部疼痛40h”入院。患者40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部、胸腰背部疼痛,为剧烈的撕裂样痛,放射至肩部。入院后主动脉CTA示:符合主动脉夹层表现(DeBakeyⅢ型);体部CTA:镜面右位心,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 镜面右位心 患者 DeBakeyⅢ型 腰背部疼痛 麻醉 CTA 入院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超速抑制心律降压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妙云 黄小梅 谢缤纷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0-22,共3页
对8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超速抑制降压进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手术成功率100%。提出超速抑制前熟练调节临时起搏器,超速抑制应用时快速、精确配合,术中监测心率、心律,维持血压、血氧饱和度稳定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 介入治疗 超速抑制 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0层容积CT对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边云 王莉 +5 位作者 陆建平 宋涛 康钦钦 潘春树 陈超 许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12-915,共4页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后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术后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外科治疗后的640层容积CT成像检査资料,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Vitrea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包...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后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术后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外科治疗后的640层容积CT成像检査资料,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Vitrea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VR)技术等多种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与分析支架的位置、支架有无内漏及假腔情况。结果 53例均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个数、对假腔的封闭情况。术后恢复良好45例,其中37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血栓形成,8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部分血栓形成。术后发生支架内漏8例,Ⅰ型内漏6例,Ⅲ型内漏2例。结论 640层CT血管造影是一种方便、快捷和无创的检查手段,综合原始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诊断并客观地评价主动脉夹层术后情况,是主动脉夹层术后诊断及随访的重要影像检査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后处理技 内隔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式入路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肖华 杨洁莲 +2 位作者 彭丹丹 李锐 向定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入路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影响,评估使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69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预置血管缝合器后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入路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影响,评估使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69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预置血管缝合器后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为治疗组;对照组为2007年6月-2010年4月收治的86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股动脉切开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组根据移植物外径,20~24 F预置2把ProGlide;对照组缝合动脉切口时取出鞘管并将线结下滑收紧。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局部血管并发症、术后至出院时间、术后3个月手术部位血管直径变化率。结果治疗组68处股动脉穿刺口均使用2套Perclose ProGlide^(TM)血管缝合器,技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86处股动脉,技术成功率为98.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术后至出院时间治疗组分别为(85.42±20.65)min和(5.21±1.98)d,对照组分别为(145.28±32.68)min和(8.47±2.19)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2例发生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治疗组下肢制动时间及3个月后血管直径变化率分别为(8.46±1.79)h和(0.98±0.24)mm,对照组为分别为(8.65±1.59)h和(0.95±0.32)m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安全高效,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是替代股动脉切开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内隔绝 动脉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贾崇富 王照谦 +5 位作者 杨志强 卞晓明 孙喜霞 王海燕 郑鹏 谢丽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EVE前、后行MSCT检查,对比观察EVE前、后MSCT图像,分析真、假腔、重要分支及内支架等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①真、假...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EVE前、后行MSCT检查,对比观察EVE前、后MSCT图像,分析真、假腔、重要分支及内支架等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①真、假腔内径在EVE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支架覆盖区假腔内完全血栓化,20例假腔内部分血栓化;②97支腹部分支及髂总动脉受累,EVE后4支修复,30支不同程度缓解,63支无变化。2支无名动脉受累,EVE后修复;③1例支架伸展不良合并Ⅰ型内漏;④8例支架内漏发生,占26.7%;其中Ⅰ型内漏5例(均位于支架近端),Ⅱ型内漏即肋间动脉漏2例,Ⅰ型与Ⅱ型内漏并发1例。结论:MSCT应作为主动脉夹层EVE后随访并优先选择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隔绝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何云 黄岚 +7 位作者 宋耀明 李爱民 耿召华 于世勇 崔斌 宋明宝 赵晓辉 晋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股动脉穿刺完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后应用Perclose ProGlide(Abbott,USA)血管缝合器止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2004-2012年我院收治的200例Stanford B型AD... 目的:评价经皮股动脉穿刺完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后应用Perclose ProGlide(Abbott,USA)血管缝合器止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2004-2012年我院收治的200例Stanford B型AD患者,根据在局麻或者全麻下完成主动脉EVGE随机分组。100例为对照组,经外科纵行切开腹股沟区皮肤4.0~6.0 cm,暴露股动脉2.0~3.0 cm后穿刺建立股动脉建立入路完成手术。100例为观察组,经皮股动脉穿刺建立股动脉入路完成手术,术后常规使用2套装置缝合血管。结果:观察组使用两套缝合装置成功率95.0%(95/100)。对照组和观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3.0±16.0)min和(90.0±12.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建立股动脉入路的时间分别为(14.0±1.3)min和(4.3±0.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鞘后股动脉处理时间分别为(8.9±1.3)min和(3.0±0.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制动时间分别为(18.5±1.9)h和(7.7±2.3)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2±1.0)d和(3.3±0.8)d,差异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和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不适感分别为36例(36.0%)和17例(1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 EVGE后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止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止血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建立股动脉入路的时间、术毕股动脉处理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内隔绝 PERCLOSE ProGl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利丽 赵珺 +2 位作者 蔡莉莉 毛华娟 景在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年第3期61-62,共2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主要威胁是突发性破裂或夹层累积重要分支血管而造成供血脏器缺血.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为开胸行人工血管重建术,其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而老年患者多有严重并存病,常不易耐...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主要威胁是突发性破裂或夹层累积重要分支血管而造成供血脏器缺血.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为开胸行人工血管重建术,其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而老年患者多有严重并存病,常不易耐受.1994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Dakc[1]利用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exclusion,EVE)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获得成功,我院自1998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该手术[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内隔绝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的应用及辐射剂量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利伟 顾建平 +2 位作者 姜亮 殷信道 许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在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随访中的价值,并比较双能量与单能量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方法:共40名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行双源CT扫描。双能量组20例,采用100 kV和140 kV,螺距1.0;单能量组20例,采用120 kV,螺距2.0。两... 目的:探讨双源CT在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随访中的价值,并比较双能量与单能量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方法:共40名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行双源CT扫描。双能量组20例,采用100 kV和140 kV,螺距1.0;单能量组20例,采用120 kV,螺距2.0。两组均采用CareDose4D自动追踪电流法。观察与分析支架状况、有无内漏、血栓吸收程度等情况。记录双能量组及单能量组的辐射剂量、采集时间、扫描长度,观察两种扫描模式的差异。结果:双能量组和单能量组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组采集时间明显长于单能量组(P<0.05);单能量组受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双能量组(P<0.05)。结论:双源CT可以客观地评价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情况,全面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单能量中等螺距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低于双能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造影 内隔绝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导管校准法和标记导管校准法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祥海 周林 +2 位作者 闫红野 王晓峰 陈金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20-723,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校准和标记导管校法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测量主动脉直径的差异。方法收集30例接受经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别以2种校准法测量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直径,并将测量值与CTA测... 目的探讨导管校准和标记导管校法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测量主动脉直径的差异。方法收集30例接受经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别以2种校准法测量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直径,并将测量值与CTA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导管校准、标记导管校准、CTA测量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5,P<0.05)。两两比较显示,导管校准法与CTA、标记导管校准法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标记导管校准法与CTA间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TA测量值为金标准,Bland-Altman分析显示标记导管校准法与CTA测量法一致性较导管校准法更好。结论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标记导管校准法的测量值接近CTA的测量值,优于导管校准法,可为支架的选择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夹层 内隔绝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瘘形成的形态特点与原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燕海 张红丹 +3 位作者 黄美萍 刘辉 李景雷 梁长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瘘形成的特点与原因。方法收集98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患者,其中22例术后CT随访发现内瘘形成;在其余76例中随机抽取22例无内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对所有病例均采用多...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瘘形成的特点与原因。方法收集98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患者,其中22例术后CT随访发现内瘘形成;在其余76例中随机抽取22例无内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对所有病例均采用多种三维图像后处理方法,立体显示内瘘情况,观察内瘘位置、支架形态、随访中的变化等,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结果 22例患者共形成23个内瘘,其中Ⅰ型内瘘14例(Ⅰa、Ⅰb型各7例),Ⅱ型2例,Ⅲ型6例(Ⅲa型1例、Ⅲb型5例)。内瘘处于1环之内者占54.54%(12/22),2环之内者占27.27%(6/22),近心端10例,占45.45%(10/22)。所有患者的支架直径均与主动脉适合;内瘘处支架局部成角2例、支架断裂1例、支架整体扩张成形不良9例。较小的内瘘可自然愈合或随访过程中无变化(5/7,71.43%),1例假腔破裂形成假性动脉瘤。无内瘘患者支架整体扩张成形不良发生率(2/22,9.09%)低于内瘘患者(9/22,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9,P=0.015)。结论 CT能清晰显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瘘的形态特点,有利于改进技术,降低内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隔绝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Stand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初步应用体会
11
作者 熊文峰 赵宝珍 +1 位作者 蒋国良 冯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6期977-978,共2页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 主动脉夹层 内隔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DSA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文诺 王立富 +6 位作者 王书祥 孙陵 吕朋华 王福安 蔡明玉 耿素萍 葛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7-489,共3页
目的探讨旋转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 DSA)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25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其中5例患者CTA以及常规DSA均不能显示破口位置,我们对其采用了3D DSA检查。... 目的探讨旋转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 DSA)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25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其中5例患者CTA以及常规DSA均不能显示破口位置,我们对其采用了3D DSA检查。结果通过3D DSA清楚显示破口,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结论 3D DSA能多方位观察破口与周围血管关系,提供准确显示病变的参考角度,是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常规手段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DSA 三维重建 内隔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f支架在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中的应用
13
作者 张雄 何昊 +2 位作者 黎明 李全明 舒畅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Cuff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使用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 目的:探讨使用Cuff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使用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0.3±7.1)岁。分析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4例患者中常规近端Cuff支架置入22例,2例行Cuff支架开窗来保留单侧肾动脉血流。急诊EVAR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23例患者即时Ⅰa型内漏消失,1例有少量Ⅰa型内漏,选择保守治疗观察。24例患者均成功随访,平均随访(39.0±15.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死亡,2例患者出现主动脉再次干预,其中1例患者因胸主动脉溃疡接受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因Ⅱ型内漏及髂动脉瘤破裂分别接受腹主动脉瘤切除术及髂动脉支架置入术,未发生其他主动脉相关并发症及再次干预。结论:近端加用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隔绝 Ⅰa型内漏 Cuff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近端破口腔内隔绝术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伴心包积液近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胜康 尹晓清 +3 位作者 徐朝军 王兆礼 杨进 程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9-843,共5页
目的观察腔内隔绝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AIH)伴心包积液的近期效果,探讨A型AIH伴心包积液腔内隔绝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2例A型AIH伴心包积液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升主动脉内膜均完... 目的观察腔内隔绝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AIH)伴心包积液的近期效果,探讨A型AIH伴心包积液腔内隔绝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2例A型AIH伴心包积液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升主动脉内膜均完整,主动脉弓部或胸降主动脉近端内膜有破口,均接受腔内隔绝术封闭治疗。4例发病1周内手术,8例保守治疗1周后择期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发病1周内手术患者术后1例恢复顺利,2例术后3个月内出现A型夹层,1例早期死亡;保守治疗1周后手术8例患者均恢复顺利。结论A型AIH伴少至中量心包积液患者经保守治疗减轻升主动脉血肿后,择期行腔内隔绝治疗的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内隔绝 保守治疗 心包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腔内隔绝治疗前主动脉3D打印模型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燕纯 董柱 +1 位作者 林金利 王晓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1658,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模拟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腔内隔绝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采取腔内隔绝手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6例进行分析,其中40例患者术前采用3D打...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模拟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腔内隔绝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采取腔内隔绝手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6例进行分析,其中40例患者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模拟手术指导(模拟组),另外36例患者采取常规的腔内隔绝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术中术后指标、术前术后心脏超声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主动脉近端破口平面、支架末端平面、腹腔干动脉平面的真、假腔内径及并发症率。结果模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的主动脉近端破口平面、支架末端平面、腹腔干动脉平面的真腔内径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大(P<0.05),主动脉近端破口平面、支架末端平面、腹腔干动脉平面的假腔内径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减小(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LVEF、FS显著增大(P<0.05)。结论术前3D打印模拟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腔内隔绝治疗中应用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有利于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但在手术效果上与传统手术相比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 Stanford B型 主动脉夹层 介入治疗 内隔绝 心脏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天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48,共6页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目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要治疗方法,当下治疗原则以封堵近端破口为主,而旷置远端破口导致假腔血栓化受阻;主动脉形态及支架...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目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要治疗方法,当下治疗原则以封堵近端破口为主,而旷置远端破口导致假腔血栓化受阻;主动脉形态及支架远端弹性应力变化,导致管腔局部点压力扩大,形成新发破口或再发夹层导致假腔瘤样扩张,甚至急性破裂致死。术后应通过定期CTA随访,严密监测支架远端管径变化、残留破口直径及假腔血栓化程度。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对TEVAR后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发病原因、机制及处理方法等进行归纳并作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腔内修复 主动脉夹层 支架移植物远端新发破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80
17
作者 景在平 包俊敏 +3 位作者 周颖奇 赵志青 徐斌 冯翔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28-830,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1998 年9 月至1999 年5 月对10 例慢性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施行了腔内隔绝...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1998 年9 月至1999 年5 月对10 例慢性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施行了腔内隔绝术,移植物为Z型记忆合金支架与涤纶人工血管复合体,移植物口径根据螺旋CT动脉造影测量决定,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1 例,死于内漏所致的动脉瘤破裂。其余9 例手术操作成功,无传统术式常见的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肾衰、截瘫等并发症,6例夹层假腔内即时形成血栓,3 例假腔内晚期形成血栓,手术后平均随访6 个月,瘤腔均明显缩小。结论:短期随访结果表明,腔内隔绝术用于治疗内膜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cm 以上的慢性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安全微创、疗效可靠的优点。内漏可导致动脉瘤继续扩张、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主动脉夹层 内隔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裂口的评估 被引量:21
18
作者 赵珺 景在平 +4 位作者 赵志青 包俊敏 王振堂 叶华 杨继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34-637,共4页
为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前裂口评估的意义及方法 ,作者分析了 32例以螺旋CT为主要术前检查评估方式、少数采用MRA检查的病例 ,并与术中DSA对比。结果表明 ,第一裂口发现率CT检查为 90 32 % ,MRA为 6 6 7% ,DSA为 10 0 ... 为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前裂口评估的意义及方法 ,作者分析了 32例以螺旋CT为主要术前检查评估方式、少数采用MRA检查的病例 ,并与术中DSA对比。结果表明 ,第一裂口发现率CT检查为 90 32 % ,MRA为 6 6 7% ,DSA为 10 0 % ;大部分裂口位于断面片时钟位的 3~ 7点 ;多裂口情况下CT与DSA检查结果有一定差异。提示术前准确评估裂口将有利于手术方案、移植物的选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 内隔绝 裂口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评估 被引量:17
19
作者 赵珺 景在平 +3 位作者 赵志青 包俊敏 冯翔 冯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41-643,共3页
32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腔内隔绝术 ,术中发现内漏 4例 ,即时腔内方式治愈 3例 ,自愈 1例 ;术后迟发型内漏 1例。内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术中DSA及术后螺旋CT是发现内漏的有效方法 ;发生内漏后主张尽快以腔内... 32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腔内隔绝术 ,术中发现内漏 4例 ,即时腔内方式治愈 3例 ,自愈 1例 ;术后迟发型内漏 1例。内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术中DSA及术后螺旋CT是发现内漏的有效方法 ;发生内漏后主张尽快以腔内方式治疗 ;小量内漏可自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隔绝 内漏 主动脉夹层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假腔的判别 被引量:12
20
作者 冯翔 景在平 +4 位作者 包俊敏 赵志青 赵珺 陆清声 叶必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39-842,共4页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 方法 :对 116例 Stanford B型 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CTA或 MRA检查 ,重建方法包括 :表面遮蔽重建、最大密度投照...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 方法 :对 116例 Stanford B型 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CTA或 MRA检查 ,重建方法包括 :表面遮蔽重建、最大密度投照、多平面重建。术中判断真假腔方法有 :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 ,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 ,导管沿途冒烟法 ,导丝从近端漂下法等。 结果 :左前斜 4 5°造影时 ,81例夹层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外侧 ,35例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真假腔重叠 ,而在腹主动脉段 ,夹层真假腔的位置关系变化繁多。在端侧孔导管途中冒烟时发现 2例导管从远端假腔经过夹层裂口进入夹层真腔。2例采用肱股导丝技术。全组 116例除 1例因移植物释放困难放弃手术外 ,其余均顺利恢复夹层远端真腔血流。结论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 ,认真做好术前、术中的每一步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 内隔绝 真假 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