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郭迎春 张雪亚 李晓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3-707,共5页
目的:构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2347例,按3∶1随机分为训练集(1760例)和验证集(587例)。基于训练集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Sta... 目的:构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2347例,按3∶1随机分为训练集(1760例)和验证集(587例)。基于训练集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和临床价值。结果:训练集发生低氧血症914例,验证集305例。预测模型最终纳入吸烟史、心包积液、使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年龄≥50岁、BMI≥25 kg/m^(2)、体外循环时间≥195 min共6个因素,OR(95%CI)分别为5.421(3.445~8.531)、1.973(1.598~2.435)、4.174(2.900~6.007)、2.730(2.082~3.581)、5.063(3.118~8.221)和7.298(4.244~12.550)。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该模型预测的AUC(95%CI)分别为0.737(0.715~0.759)和0.716(0.676~0.756);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均有较高的一致性,DCA提示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构建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血症 主动脉夹层术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2
作者 郭万鹏 张倩 栗林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8-22,共5页
目的了解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心外科、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科收治的主动脉夹层行手术治疗后痊愈准备出院的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了解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心外科、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科收治的主动脉夹层行手术治疗后痊愈准备出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出院准备度各条目均分为(7.36±0.58)分,各维度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身状况、出院后应对能力、疾病知识、可获得的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得出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总分呈正相关(r=0.673,P<0.001),与指导质量各维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住院天数是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出院指导质量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结论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注重患者的出院健康宣教,进行针对性的实施出院计划服务,提高患者的出院准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术 出院准备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学习曲线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江云 陈勇 +3 位作者 李彦豪 何晓峰 曾庆乐 赵剑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医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由同一组介入医师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 目的探讨介入医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由同一组介入医师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不同阶段手术效果。结果 5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型、伴高血压、伴糖尿病、吸烟史、假腔最大直径、假腔灌注的内脏动脉及其它疾病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A、B组分别为(3.29±0.61)h、(2.87±0.37)h(P<0.05),在C、D、E组分别为(1.80±0.62)h、(1.74±0.34)h、(1.52±0.39)h(P>0.05),A、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D、E组(P<0.001)。5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逐渐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8例手术分别在6.2年、2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3.3例、7例;B、C、D组42例手术分别在2.2年、1.2年、0.8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6.4例、11.7例、17.5例。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学习曲线约为28例,介入医师在每年平均4.6例手术频度下完成28例手术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介入医师团队手术技术明显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降主动脉 夹层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 介入放射学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位心患者实施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麻醉一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贾梦醒 王子文 高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37-1137,共1页
患者,男,37岁,因“突发上腹痛、胸腰背部疼痛40h”入院。患者40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部、胸腰背部疼痛,为剧烈的撕裂样痛,放射至肩部。入院后主动脉CTA示:符合主动脉夹层表现(DeBakeyⅢ型);体部CTA:镜面右位心,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 镜面右位心 患者 DeBakeyⅢ型 腰背部疼痛 麻醉 CTA 入院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超速抑制心律降压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妙云 黄小梅 谢缤纷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0-22,共3页
对8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超速抑制降压进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手术成功率100%。提出超速抑制前熟练调节临时起搏器,超速抑制应用时快速、精确配合,术中监测心率、心律,维持血压、血氧饱和度稳定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 介入治疗 超速抑制 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内漏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万珊杉 吴敏 +5 位作者 王家平 杨帆 孙寰 陆发承 刘召 邢艺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8-911,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发生内漏原因及分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4年5月确诊为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并完成TEVAR术治疗的189例患者,观察术中及术后内漏分型及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发生内漏原因及分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4年5月确诊为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并完成TEVAR术治疗的189例患者,观察术中及术后内漏分型及影像学表现,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结果 TEVAR术中和术后共25例患者发生内漏,发生率为13.2%(25/189)。其中急性内漏22例,包括Ⅰ型14例(7.4%),Ⅱ型8例(4.2%);迟发性内漏3例,包括Ⅱ型2例(1.1%),Ⅲ型1例(0.5%)。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未下降,未出现截瘫、肾动脉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TEVAR术内漏分型、影响因素不同,内漏发生概率各异,急性和迟发性内漏中Ⅰ型和Ⅱ型内漏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 内漏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 被引量:25
7
作者 章思梦 陆清声 景在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2-307,共6页
目的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结果。方法检索已发表的评估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文献,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仅3篇文献采用三维重建软... 目的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结果。方法检索已发表的评估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文献,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仅3篇文献采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测量。各文献测量变量多为夹层真腔、假腔直径或面积,仅有少数文献计算了真假腔体积。结果各文献测量的主动脉平面、术后随访时间及测量方法不同,无法进行数据整合。但总体趋势为急性B型夹层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比率为80%~90%)优于慢性患者(38%~91.3%),且更具有一致性;降主动脉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降主动脉近端的主动脉重塑效果良好,膈肌角平面以下重塑效果较差。结论尽管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描述方式各异,但多数文献显示夹层累及主动脉范围广者术后重塑效果差,与夹层远端裂口旷置有关。覆膜支架长度、治疗时间等因素对术后重塑均有影响。统一的评估标准有利于评估主动脉重塑效果,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FORD B型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 主动脉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合并碘对比剂过敏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内漏行复合手术的围术期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6
8
作者 植艳茹 李海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27-929,共3页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假腔未被完全隔绝,仍有血流灌注所致,发生率4%~12%[1],持续存在可导致封闭假腔再次瘤样扩张、夹层破裂[2],是术后引起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2018年9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了1例合并碘对比...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假腔未被完全隔绝,仍有血流灌注所致,发生率4%~12%[1],持续存在可导致封闭假腔再次瘤样扩张、夹层破裂[2],是术后引起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2018年9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了1例合并碘对比剂过敏的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患者,成功在全麻下行左侧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主动脉夹层体外开窗隔绝+经假腔锁骨下动脉及内漏残腔栓塞术,经过26 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该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内漏 复合手 碘对比剂过敏 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体会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喜明 张艳霞 +4 位作者 余海彬 李明 王宏山 赵根尚 法宪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TEVAR治疗的8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85例患者均常规行左肱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直切口,升主动脉DSA造...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TEVAR治疗的8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85例患者均常规行左肱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直切口,升主动脉DSA造影明确AD破口位置、真假腔及与重要器官血管开口位置关系;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升主动脉造影复查观察近端破口封闭情况及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真假腔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84例患者TEVAR手术成功,成功率100%;1例术前麻醉过程中突发AD破裂死亡。9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完全封闭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2例行无名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Ⅰ型内漏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患者均存活,远端再发新破口2例。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AD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细操作及加强术后院外管理是手术成功、提高远期生存率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洁 陈安萍 王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2期54-55,共2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 issecting aneurysm,ADA)腔内隔绝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3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ADA患者进行术前、后护理。结果23例患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ADA腔内隔绝术患者,术前加强...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 issecting aneurysm,ADA)腔内隔绝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3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ADA患者进行术前、后护理。结果23例患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ADA腔内隔绝术患者,术前加强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及预防夹层撕裂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呼吸道和切口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套囊内压监测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毛秋瑾 梁钰 刘成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05-1507,1536,共4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持续性套囊内压监测器的效果。方法:选择主动脉夹层术后建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并入住ICU的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套囊内压监测器监测囊内压,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持续性套囊内压监测器的效果。方法:选择主动脉夹层术后建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并入住ICU的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套囊内压监测器监测囊内压,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气囊压力监测方法,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呛咳及误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套囊内压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1周内VAP、呛咳、误吸的发生率及隐血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每天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ICU人工气道患者应用持续套囊内压监测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因管路漏气、患者体位变化造成的套囊内压不可预知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可减少套囊内压骤升/骤降带来的恶性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气道 主动脉夹层术 机械通气 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