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术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圣博 冯玲 +3 位作者 陈贝贝 姚芳 邢永生 刘艳宾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9-703,共5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行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6例,分为两组。...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行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2)进行PCI术+rhBNP,研究组(n=34)PCI术+rhBN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检测对比两组血压、乳酸水平及机械并发症、心室重构、炎性因子、心肌酶学、ox-LDL水平。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乳酸、舒张压、收缩压、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肌钙蛋白T(cTn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乳酸、LVESD、LVEDD、LVPWT、LVRI、Hcy、IL-6、c TnT、LDH、CK-MB、ox-LDL水平降低,且研究组较低,舒张压、收缩压、LVEF水平上升,且研究组较高(P<0.05)。治疗前后两组机械并发症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后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rhBNP治疗,可缓解患者心室重构、心肌损伤,减轻炎性损伤,改善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组织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患者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期间术肢管理专家共识
2
作者 湖北省护理学会心血管护理专业委员会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7 位作者 刘华芬 喻惠丹 朱丽 周佳莉 张辰 梁景煜 孙国珍 熊维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7-573,共7页
为规范成年患者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治疗期间术肢管理,减少术肢相关并发症发生,湖北省护理学会心血管护理专业委员会、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采用循证方法,对该领域证据进行检索、评价和... 为规范成年患者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治疗期间术肢管理,减少术肢相关并发症发生,湖北省护理学会心血管护理专业委员会、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采用循证方法,对该领域证据进行检索、评价和汇总,提取推荐意见和研究结论,并按证据等级划分确定证据推荐级别,形成《成年患者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期间术肢管理专家共识》初稿。2024年10月至11月,经2轮专家函询和1次专家论证会,对初稿进行修订并形成终稿。24名专家参加函询,2轮专家积极程度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4、0.871,专家函询变异系数分别为0.183、0.109,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53(P<0.01)、0.382(P<0.01)。该专家共识涉及IABP治疗期间管路管理、体位与活动、抗凝管理、消毒与换药、压力性损伤预防、压迫止血、转运和交接等7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有助于规范成年患者IABP治疗期间术肢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患者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术肢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发生缺血性肠病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浩 吴明祥 +1 位作者 钟志林 蒋小燕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5,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7岁,因“胸闷7 d,再发加重10 h”于2023年2月9日入院。患者于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不适,主要位于胸骨左缘,持续约10 min,伴气短,休息后症状稍缓解,期间发作数次。于10 h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持续无缓解,遂来院就...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7岁,因“胸闷7 d,再发加重10 h”于2023年2月9日入院。患者于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不适,主要位于胸骨左缘,持续约10 min,伴气短,休息后症状稍缓解,期间发作数次。于10 h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持续无缓解,遂来院就诊。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170/90 mmHg,口服培哚普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缺血性肠病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存率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汪浩 贾绍斌 +2 位作者 张政军 丛广志 沙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550,共6页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d和远期生存率,并确定30 d和远期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57例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风险...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d和远期生存率,并确定30 d和远期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57例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确定30 d和远期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结果 57例患者中,男性占67.2%,平均年龄(62.75±11.96)岁,心源性休克占34.5%,既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占64.9%,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占28.1%。IABP平均持续时间为(3.5±1.9)d。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范围1个月到2.5年)。患者中1 d,7 d,30 d后和180 d后的生存率分别为93%、82.5%、70.2%和63.2%。远期高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为机械通气,远期低死亡率的独立因子为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 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30 d死亡率仍然很高,但远期生存率却可以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预测因子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谢琼 郭莹 +2 位作者 潘宏伟 周鸣 张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0-404,共5页
目的:评价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湖南省人民医院68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行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入组患者分别于床旁或导管室行IAB... 目的:评价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湖南省人民医院68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行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入组患者分别于床旁或导管室行IABP辅助治疗,比较使用IABP前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以及肾功能。同时观察患者院内心血管事件及转归。结果:68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有51例病情好转。37例患者在IABP置入后顺利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IABP置入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值下降。仅5例患者发生IABP相关并发症,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IABP是抢救危重心血管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措施,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情况分析 被引量:39
6
作者 崔锦钢 吴元 +6 位作者 赵冬云 张艳娟 杨艳敏 袁建松 李佳 乔树宾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情况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为IABP的临床应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2011-01至2012-12在我院急诊及冠心病监护病房置入IABP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目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情况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为IABP的临床应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2011-01至2012-12在我院急诊及冠心病监护病房置入IABP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共238例,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9例,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并对IABP治疗后血小板减少、出血、发热及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使用IABP的2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仅23例(9.7%)未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18例(49.6%)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介入治疗。死亡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21例(8.8%)、血小板减少55例(23.1%)、出血49例(20.5%)、下肢缺血4例(1.7%)。有18例患者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50×109/L),其中11例拔除IABP后血小板逐渐恢复,5例给予补充了血小板治疗。有12例患者发热,均发生于长时间使用IABP治疗患者,平均置入时间(10.3±7.8)天,有4例患者血培养阳性。结论:IAB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患者的重要过渡辅助装置。血小板减少和出血是最常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34
7
作者 万峰 陈彧 +2 位作者 王京生 王新生 陈生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2-374,共3页
目的 :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12例OPCAB使用IABP辅助 ,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 2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 2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 5例 ,... 目的 :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12例OPCAB使用IABP辅助 ,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 2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 2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 5例 ,心梗恢复期心功能Ⅳ级 2例 ,心脏明显扩大 1例 ,所有患者术中不易搬动心脏。  结果 :12例OPCAB全部成功 ,远端吻合口数 3 7± 0 6个。术后IABP辅助时间平均 2 2 3± 9 5小时。 1例术后8天死于高钾心跳骤停。有 1例拔除IABP管后出现局部血肿。其他患者顺利恢复。  结论 :IABP辅助下进行OPCAB是可行而安全的。对于低LVEF、急性心梗和心脏明显扩大等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的情况 ,IABP有助于扩大OPCAB的适应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预防心源性休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8
8
作者 宋明才 雷汉东 +3 位作者 张稳柱 李健豪 梁嘉永 陈国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886-3888,共3页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冠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的患者对预防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MI并泵衰竭患者,入院后6h内无CS发生者共计54例,其中IABP组27例,在直接PCI、积极药物治疗基础...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冠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的患者对预防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MI并泵衰竭患者,入院后6h内无CS发生者共计54例,其中IABP组27例,在直接PCI、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IABP辅助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直接PCI及积极药物治疗,若病情进展至CS,则给予IAB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CS的发生率及CS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IABP组5例发CS,对照组12例发生CS(18.5%vs44.4%,P=0.04),17例CS患者中7例死亡,37例非CS患者中5例死亡(41.2%vs13.5%,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显著增加AMI并泵衰竭患者病死率,早期应用IABP可明显降低AMI并泵衰竭患者CS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改善AMI并泵衰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泵衰竭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源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的临床效果——Meta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蒙延海 常谦 +3 位作者 王水云 李守军 张海涛 张燕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高危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泵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里比较高危病人CABG术前预防性应用和未...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高危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泵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里比较高危病人CABG术前预防性应用和未应用IABP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3-07。根据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 5.2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检出相关文献512篇,根据纳入标准最终入选9篇文献;共入选病例1 386例。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的为试验组共560例,术前未预防性应用IABP的为对照组共826例。结果 :试验组较对照组病人在术后住院死亡率(RR:0.37;95%CI:0.22~0.63)、术后低心排(RR:0.40;95%CI:0.19~0.87)及术后肾功能不全(RR:0.59;95%CI:0.39~0.90)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1、0.02、0.01);试验组较对照组病人重症监护室(ICU)时间[标准均数差(SMD)-0.72;95%CI:-1.13^-0.31;P<0.01]和住院时间(SMD:-0.34;95%CI:-0.68^-0.01;P=0.04)明显缩短;试验组较对照组病人在术后新发心肌梗死(RR:0.88;95%CI:0.66~1.18;P=0.40)和术后卒中(RR:1.05;95%CI:0.59~1.86;P=0.86)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危病人CABG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心功能,减少术后低心排、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围术期死亡率,提高高危病人CABG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80岁和年龄<80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沛 戴军 +12 位作者 张朝阳 吴元 徐波 尤士杰 吴永健 刘海波 秦学文 颜红兵 姚民 乔树宾 杨跃进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对比评价年龄≥80岁(老老年)和<80岁(中老年)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PCI)并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5-12因STMEI而行PPCI,并需IAB... 目的:对比评价年龄≥80岁(老老年)和<80岁(中老年)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PCI)并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5-12因STMEI而行PPCI,并需IABP支持患者的临床、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为术前合并心原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老老年组(≥80岁,n=51)和中老年组(<80岁,n=237)。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老老年组比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增加(41.2%vs 24.5%,P=0.029),其中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9.8%vs 0.8%,P<0.001)。老老年组与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17.6%vs 15.2%)和1年死亡率(25.5%vs 1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术后2年时死亡率显著增高(35.3%vs 20.7%,Log-rank P=0.03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是MACCE的强独立预测因子(HR=3.41,95%CI:2.09~5.56,P<0.001),均是各时间点死亡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1个月:HR=9.51,95%CI:5.23~17.29;1年:HR=7.24,95%CI:4.13~12.69;2年:HR=5.85,95%CI:3.45~9.94;P均<0.001)。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结论:老老年患者术后2年死亡率显著增高;术后1个月MACCE显著增高,主要为卒中事件显著增加。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必要性探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凌云鹏 陈彧 +3 位作者 陈生龙 江龙 沈冬焱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血分数(LVEF≤40%)施行OPCAB,将64例分为2组:术前或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者列为IABP组,共19例;未应用IABP者列为对照组,共45例. 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衰血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方面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IABP组术后需要延长呼吸机带机时间(超过24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8例,对照组3例; χ2=9.429,P=0.002);IABP组术后监护时间延长(超过48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14例,对照组19例; χ2=4.110,P=0.043). 结论在无IABP辅助的情况下,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射血分数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缺血性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方颖 韦华 +2 位作者 吴震 宋伟 顾承雄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3-936,共4页
目的评价术中辅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中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完成的72例... 目的评价术中辅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中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完成的72例的辅助应用IABP的OPCAB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72例患者均在IABP辅助下成功完成OPCAB,无一例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平均每例搭桥(3. 8±1. 2)根,其中40例(55. 5%)患者术中出现心律失常,经调整固定器位置并喷洒硝酸甘油及利多卡因混合液后,其中36例心律失常好转。72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IABP辅助时间为(29. 4±18. 3) h,所有病例均未报道严重合并症。63例患者术后半年至1年复查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0. 45±0. 08 vs 0. 33±0. 05,P <0. 0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52. 3±7. 9) mm vs (63. 5±8. 7) mm,P <0. 05]。结论术中辅助应用IABP行OPCAB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可行且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缺血性心肌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围术期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陈朝晖 孙久华 +5 位作者 王虹 王丽慧 王玉虹 刘彤 刘洁 李宁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4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围术期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马贵洲 徐荣和 +7 位作者 周琳洁 蔡志雄 郑海生 郭海森 许志浩 陈钢彬 倪楚民 王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720-2726,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PCI)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与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汕头市中心医院CCU并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应用I...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PCI)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与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汕头市中心医院CCU并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应用IABP、rhBNP情况分为三组:A组采用IABP联合rhBNP,B组仅采用IABP,C组仅采用rhBNP。分析三组之间的心功能、心肌酶指标、平均住院日、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结果(1)三组患者血cTNI峰值、血CKMB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NT⁃proBNP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血NT⁃proBNP峰值低于B组与C组(P<0.05);(2)三组患者入院24 h内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出院后6个月,A组的LVDD较B组、C组均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A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的LVDD较基线水平缩小且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及C组出院后6个月的LVDD及LVEF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期间发生需住院的心衰:A组为1例(2.17%)、B组为5例(17.86%)、C组为1(5.88%),三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再次血运重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联合应用IABP与rhBNP可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并降低出院后发生需住院心衰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重组人脑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休克Ⅱ风险评分对国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30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罗晓亮 赵彤 +7 位作者 李佳 赵雪燕 赵冬云 袁建松 张峻 吴元 乔树宾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休克(IABP-SHOCK)Ⅱ风险评分对国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30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06至2017-07在我院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且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休克(IABP-SHOCK)Ⅱ风险评分对国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30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06至2017-07在我院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且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12例,根据IABP-SHOCKⅡ风险评分分为0~2分组(n=106)、3~4分组(n=56)及5~9分组(n=50)。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住院期间及诊断后30天内死亡率。结果:与0~2分组比,3~4分组和5~9分组的年龄大,合并脑卒中患者比例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恢复3级患者比例低,乳酸、就诊血糖及血肌酐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0~2分组比,5~9分组的男性患者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4分组比,5~9分组合并脑卒中患者比例高,TIMI血流恢复3级患者比例低,乳酸及血肌酐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者30天内共累计死亡68例,其中0~2分组7例(6.6%),3~4分组21例(37.5%),5~9分组40例(80.0%),三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SHOCKⅡ风险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0.853,95%CI:0.796~0.911。结论:IABP-SHOCKⅡ风险评分简单易操作,可适用于中国人群,有助于实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IABP置入术后的分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围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房勤 张玉海 +3 位作者 谷天祥 王春 卢春茂 师恩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危重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6-01至2009-12对83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IABP,其中术前诊断单纯冠心病62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6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2例,瓣膜病8例,法乐四联症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危重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6-01至2009-12对83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IABP,其中术前诊断单纯冠心病62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6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2例,瓣膜病8例,法乐四联症2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1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2例。术前置入球囊6例,术中共置入球囊67例,术后在监护室置入10例。结果:83例置入IABP患者术后30天内总死亡率30.12%(25/83),其中冠心病死亡率27.14%(19/70),非冠心病死亡率46.15%(6/13),非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冠心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术前置入IABP死亡1例,术中置入IABP死亡13例,术后置入IABP死亡5例。结论:IABP能明显改善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排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选择合适的时机应用IABP,能够提高IABP的疗效,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脏外科手术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重症瓣膜病术后低心排量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建 郝嘉 +1 位作者 陈林 肖颖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421-1423,共3页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出现低心排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时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所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7 000余例中接受心脏瓣膜...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出现低心排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时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所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7 000余例中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后出现LCOS并应用IABP进行抢救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均提示联合瓣膜病变,至少1个瓣膜为重度,均在常规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行瓣膜手术。结果 19例患者IABP治疗时间9~126 h,死亡3例(15.8%),其中2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死于严重肺部感染;无1例出现与IABP相关严重并发症。患者IABP置入3 h后平均动脉压(MAB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P〈0.05);尿量逐渐增加,动脉血乳酸值达到高峰后(一般为3~6 h)逐渐下降。结论 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脏外科围术期辅助循环支持手段。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出现低心排量综合征的患者及时、正确地应用IABP,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低心排量综合征 重症心脏瓣膜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慧萍 徐敏 +2 位作者 万峰 张喆 冯海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8-871,875,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主动置入和术中/术后被动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高危 CA... 目的:探讨术前主动置入和术中/术后被动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高危 CABG 患者围手术期使用 IABP 90例资料,根据 IABP 置入的时机将患者分为 A、B 两组。A 组31例,术前预防性使用IABP;B 组59例,术中或术后应用 IABP。比较2组围手术期表现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差异。结果与 B 组相比,A 组 ICU 停留时间短[(70.2±50.5)h vs.(123.2±95.8) h,t =-3.436,P =0.010];术后 IABP 支持时间(入 ICU 到 IABP 撤离)短[(21.8±13.9)h vs.(65.6±25.3)h,t =-10.576,P =0.000];术后房颤少[0%(0/31)vs.23.7%(14/59),P =0.002];术后急性肾损伤少[19.4%(6/31)vs.50.8%(30/59),χ2=8.398,P =0.004]。随访(30.0±12.3)月,MACCE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合理使用IABP,使 CABG 高危风险患者有良好的近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危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围术期38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的适应证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元 周新民 +5 位作者 唐浩 胡建国 刘立明 李建明 宋逢林 戴爱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使用的适应证选择与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对38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其中冠心病28例,瓣膜病10例;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5例,因为无法停机植... 目的:回顾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使用的适应证选择与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对38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其中冠心病28例,瓣膜病10例;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5例,因为无法停机植入球囊22例,其余均为术后在监护室紧急植入。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控制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150~170s。结果:38例患者中死亡13例,总成功率66%,冠心病成功率82%,瓣膜病为20%。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患者均顺利恢复,无1例死亡;术中因为无法停机植入的患者中16例顺利停机,6例血压无法维持而死亡;术后ll例中,6例抢救成功,5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无法纠正而死亡。无1例出现与球囊反搏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于冠心病患者效果明显优于瓣膜病。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法停机时紧急植入以及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可以替代常规肝素抗凝,ACT控制在较低的150~170s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低心排综合征 心内直视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roSCORE高危患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林 高长青 +3 位作者 李伯君 姜胜利 肖苍松 任崇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0-733,共4页
目的分析我院行心脏手术的EuroSCORE高危患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评价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回顾我科2000年3月~2009年3月共58名EuroSCORE评分大于6分在围术期行IABP支持的患者既往资料。有29例患者于... 目的分析我院行心脏手术的EuroSCORE高危患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评价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回顾我科2000年3月~2009年3月共58名EuroSCORE评分大于6分在围术期行IABP支持的患者既往资料。有29例患者于术前应用IABP支持,21例患者术中应用IABP支持,8例患者术后应用IABP支持。对于术后生存的患者进行常规随访。结果 IABP并发症发生2例(3.45%);院内死亡患者4例(6.89%),54例患者完成了1年随访,并且记录到4例患者死亡,1年生存率为86.21%。术前应用组患者有更多的急诊、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近期心梗;术中应用的患者更多表现为心功能NYHA3-4级及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中及术后应用组在重症监护室(ICU)时间明显长于术前应用组;1年生存率在术中及术后应用组明显低于术前应用组。结论高危心脏病患者围术期接受IABP支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应用IABP不会额外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及其中期风险,术中计划预防性应用IABP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早期在EuroSCORE的指导下预防性应用IABP支持作为外科治疗的一部分可以提高治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EUROSCO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