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救治冠脉搭桥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
1
作者 李晴 李媛媛 于环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总结1例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救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管活性药物、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全身皮肤及并发症的管理。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顺利康... 总结1例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救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管活性药物、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全身皮肤及并发症的管理。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搭桥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心脏疾病患者术后不同时机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朱亮亮 陈美慧 +1 位作者 崔彩冰 林惠娟 《内科》 2024年第5期491-494,共4页
目的比较重症心脏疾病术后患者在不同时机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重症心脏疾病术后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的应用时机将患者分为早期组(术后6 h内应用IABP,n=42)和晚期组(术后6 h及以上应... 目的比较重症心脏疾病术后患者在不同时机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重症心脏疾病术后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的应用时机将患者分为早期组(术后6 h内应用IABP,n=42)和晚期组(术后6 h及以上应用IABP,n=40)。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关临床指标、血清学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应用IABP 48 h后,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应用IABP前,且早期组均高于晚期组(均P<0.05)。早期组IABP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时间均短于晚期组(均P<0.05)。应用IABP 48 h后,早期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低于晚期组,血清乳酸清除率高于晚期组(均P<0.05)。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晚期组(P<0.05)。结论重症心脏疾病患者术后早期开展IABP可以促进血流动力学和血清学指标的改善,缩短临床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时机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水平的影响
3
作者 任彦锋 郭晶晶 +4 位作者 王增夏 冯蕊涵 王雪宁 杨树涵 邢永生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循环支持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8)接受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与对照组(n=52)单纯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两组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血氧、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治疗结局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以及肌钙蛋白I(cTnI)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动脉楔压(PCWP)和中心静脉压(CVP)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BP)和动脉收缩压(SBP)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aO2)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乳酸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新发脑血管意外事件和发心房颤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肺部感染、下肢缺血、急性肾损伤以及消化道出血发生比例低于观察组,但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30d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血流动力学、血氧的改善更显著,且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下肢缺血、急性肾损伤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较体外膜肺氧合重,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临床应用(附64例报告)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玲玲 陈绍良 +2 位作者 段宝祥 常芸 阚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64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IABP治疗。机器为Datascope system97E型反搏仪,均采用40ml型球囊导管,反搏持续时间为24~... 目的 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64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IABP治疗。机器为Datascope system97E型反搏仪,均采用40ml型球囊导管,反搏持续时间为24~144h,经在IABP支持下,64例中62例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2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 64例患者中死亡18例,病死率为29.7%。结论 IABP支架下,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方能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心源性休克 治疗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42
5
作者 周莲 江敏 +4 位作者 文玲 朱建芳 李丽华 易坪 彭艳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15期1376-1378,共3页
目的总结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例高龄AMI患者接受PCI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5例好转出院,1例院内死亡。结论采用IABP及PCI治疗... 目的总结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例高龄AMI患者接受PCI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5例好转出院,1例院内死亡。结论采用IABP及PCI治疗和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高龄AMI患者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高龄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必要性探讨 被引量:14
6
作者 凌云鹏 陈彧 +3 位作者 陈生龙 江龙 沈冬焱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血分数(LVEF≤40%)施行OPCAB,将64例分为2组:术前或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者列为IABP组,共19例;未应用IABP者列为对照组,共45例. 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衰血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方面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IABP组术后需要延长呼吸机带机时间(超过24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8例,对照组3例; χ2=9.429,P=0.002);IABP组术后监护时间延长(超过48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14例,对照组19例; χ2=4.110,P=0.043). 结论在无IABP辅助的情况下,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射血分数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重症心肌炎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何汉康 陈剑 +1 位作者 石磊 龙卫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81-82,共2页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将38例急性重症心肌炎伴心衰患者分为IABP组16例和非IABP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IABP组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行IABP治疗,监测两组血压、心率、尿量...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将38例急性重症心肌炎伴心衰患者分为IABP组16例和非IABP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IABP组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行IABP治疗,监测两组血压、心率、尿量、肾功及心功能。结果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平均动脉压升高、心率降低、24 h尿量增加、肾功能改善、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明显降低、心功能改善、病死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治疗中,应用IABP能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心力衰竭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时机选择 被引量:14
8
作者 苏丕雄 高杰 +2 位作者 刘岩 张希涛 王建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目的总结高危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经验,探讨预防性置入IABP和被动紧急置入IABP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为高危患者置入IABP的时机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2月1632例冠脉搭桥术或冠状动脉... 目的总结高危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经验,探讨预防性置入IABP和被动紧急置入IABP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为高危患者置入IABP的时机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2月1632例冠脉搭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同期其他心脏手术等高危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应用IABP资料,共128例,分预防性置入IABP组(A组)68例和被动紧急置入IABP组(B组)60例。A组为左主干病变(冠脉狭窄〉90%)且无右冠脉保护、心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35%)、顽固性心绞痛保守治疗无效、冠状动脉搭桥同期其他心脏手术;B组为术中循环不稳定、心功能低下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或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功能降低等。分析A、B两组术后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血管活性药物应用、IABP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结果A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为8.8%和4.4%,B组为50.0%和14.9%;术后平均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57.63±33.66)h比(94.63±62.72)h,P=0.027;平均IABP使用时间:(54.75±37.68)h比(93.12±52.21)h,P=0.015;机械通气时间:(31.83±14.71)h比(89.34±35.17)h,P=0.001;平均住ICU时间:(76.35±47.27)h比(102.41±44.12)h,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能减少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缩短IABP辅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术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江 刘文娴 +3 位作者 朱佳佳 宁尚秋 陈立颖 盛瑾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17-18,2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处理及预后。方法入选我院2005年8月~2011年1月128例接受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的血小板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 128例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处理及预后。方法入选我院2005年8月~2011年1月128例接受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的血小板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 128例患者应用IABP的时间为(86.4±7.1)h;应用IABP后有5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其中轻度减少者37例、重度减少者15例,无极重度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开始IABP治疗后12h;停用IABP后有97.4%的患者血小板恢复至正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IABP治疗时可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应该引起重视,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围术期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朝晖 孙久华 +5 位作者 王虹 王丽慧 王玉虹 刘彤 刘洁 李宁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4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围术期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4
11
作者 周莲 江敏 +4 位作者 文玲 朱建芳 黄雪娇 陈尹 杨晓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46-147,共2页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ed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临床上的高危人群,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通常在90%以上。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老年人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慧萍 徐敏 +2 位作者 万峰 张喆 冯海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8-871,875,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主动置入和术中/术后被动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高危 CA... 目的:探讨术前主动置入和术中/术后被动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高危 CABG 患者围手术期使用 IABP 90例资料,根据 IABP 置入的时机将患者分为 A、B 两组。A 组31例,术前预防性使用IABP;B 组59例,术中或术后应用 IABP。比较2组围手术期表现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差异。结果与 B 组相比,A 组 ICU 停留时间短[(70.2±50.5)h vs.(123.2±95.8) h,t =-3.436,P =0.010];术后 IABP 支持时间(入 ICU 到 IABP 撤离)短[(21.8±13.9)h vs.(65.6±25.3)h,t =-10.576,P =0.000];术后房颤少[0%(0/31)vs.23.7%(14/59),P =0.002];术后急性肾损伤少[19.4%(6/31)vs.50.8%(30/59),χ2=8.398,P =0.004]。随访(30.0±12.3)月,MACCE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合理使用IABP,使 CABG 高危风险患者有良好的近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危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老年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昱 魏春燕 +4 位作者 葛郁芝 盛国太 余茂生 吴志勇 张繁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2-432,共1页
心源性休克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衰竭,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可增加冠状动脉灌注、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心源性休克 疗效分析 主动脉反搏术 心脏泵功能衰竭 老年 治疗 床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内皮新生因子及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铿 何松坚 +2 位作者 叶少强 李腾 莫海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9期696-702,共7页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猪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揭示其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时效关系及机制。方法建造AMI模型猪,共23头,随机分为IABP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组12头,对照组11头,体重25.5...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猪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揭示其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时效关系及机制。方法建造AMI模型猪,共23头,随机分为IABP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组12头,对照组11头,体重25.5~33.5kg,雌雄不限,两组之间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成功制作小型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后,第0、1、7、14天免疫荧光法(West-blot)、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BNP、cTnI、CK-MB、VEGF因子;第0、7、14天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第14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阕子(VEGF)含量;病理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技术评估血管新生。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泵功能及反映泵功能的血清学指标(BN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②两组心肌梗死模型不同时段VEG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的血清VEGF表达从术后第1天起至第7天持续快速上升,至第7天到达峰值,第14天的VEGF表达仍高于第1天。治疗组各时间点的血清VEGF表达趋势与对照组一致,且第7天和第14天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V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明显多于对照组(P〈O.05)。结论IABP能够促进血管新生,改善侧支循环形成及心功能。其作用可能与通过升高VEGF达到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萍 林娟 +2 位作者 陈如娣 顾静萍 宋建祥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775-1776,共2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期间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24例行IABP患者,采用ARROW AUTO/PLUS型反搏仪进行辅助循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18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自动...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期间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24例行IABP患者,采用ARROW AUTO/PLUS型反搏仪进行辅助循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18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结论应用IABP期间,严密监测各项监护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尽早干预,是病人成功救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中HEART监护法在心脏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伟英 顾晓玲 樊美珍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53-754,共2页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博 治疗 HEART监护法 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会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云 杨绍军 +2 位作者 杨达宽 凌锋 赵之婧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9期684-685,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应用IABP,监测使用IABP前和使用后2h、撤机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应用IABP,监测使用IABP前和使用后2h、撤机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指数(CI)和每小时尿量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时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够帮助高危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脏泵衰竭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7
18
作者 韩志伟 王亮 +1 位作者 王晓明 邹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1期857-858,共2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泵衰竭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并发症预防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佩丽 黄水英 李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7期118-11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对20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好球囊护理,加强循环系统监测,预防并发症。结果:该组患者手术成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得到较满意的护理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对20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好球囊护理,加强循环系统监测,预防并发症。结果:该组患者手术成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得到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为心脏辅助循环装置,护士在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可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IABP治疗成功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并发症 预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鹏飞 钟志雄 李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9期57-59,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8月68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的ACS患者应用IABP临床资料,根据IABP置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预防性置入组和被动紧...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8月68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的ACS患者应用IABP临床资料,根据IABP置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预防性置入组和被动紧急置入组,每组各34例。分析两组术后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血管活性药物应用、IABP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结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辅以IABP,没有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两组患者中30 d内死亡19例,其中预防性置入组3例(8.82%),被动紧急置入组16例(4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置入组明显出血2.94%(1/34)、血肿2.94%(1/34);被动组明显出血8.82%(3/34)、肢体血运障碍5.88%(2/34)、相关发热2.94%(1/34),预防性置入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P〈0.05);预防性置入组术后平均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IABP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分别为(57.63±13.66)、(54.75±17.68)、(31.83±14.71)、(76.35±27.27)h;被动组分别为(94.63±22.72)、(93.12±32.21)、(89.34±35.17)、(102.41±34.12)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高危AC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的LABP可以完全地作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对经最大耐受量内科药物治疗后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辅以IABP预防性治疗,有一定的缓解及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血流动力学 血运重建治疗 心源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