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固定电极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廷筑 李羚 +5 位作者 毛华 文美 唐艳 熊宗华 鲁玉民 周文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744-3746,共3页
目的:总结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及右心耳植入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6例有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心室电极放置在右室间隔部,部分使用直指引钢丝完成;心房电极放置在右心耳。观察电极植入后不同时间的参数,及有关手术... 目的:总结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及右心耳植入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6例有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心室电极放置在右室间隔部,部分使用直指引钢丝完成;心房电极放置在右心耳。观察电极植入后不同时间的参数,及有关手术指标。结果:心室电极植入即刻和15 min后重复测定的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分别为(0.71±0.16)V、(0.59±0.13)V;(8.57±2.24)mV、(9.00±2.78)mV;(565.0±91.0)Ω、(577.1±113.6)Ω;而心房电极分别为(0.94±0.28)V、(0.80±0.20)V;(2.53±0.51)mV、(2.70±0.75)mV;(525.9±115.9)Ω、(529.6±131.2)Ω。重复测定均阈值降低、感知改善(P<0.05)。使用直指引钢丝完成右室间隔部植入25例,占心室电极总数的44.6%。随访中除1例出现植入侧锁骨下静脉血栓外,未发现电极脱位、穿孔及起搏不良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及右心耳起搏是有效的、安全的。部分病例使用直指引钢丝也可以完成右室间隔部的电极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直指引钢丝 右室间隔部 右心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患者二例的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海燕 曹爱芳 +1 位作者 王寿萍 李松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22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起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朱燕 周静 +2 位作者 周军 杨敏全 张小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118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0例,房室传导阻滞7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结果118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118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0例,房室传导阻滞7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结果1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3%,起搏参数达到起搏标准,其中出现术中电极穿孔1例,术后电极脱位2例,脱位率1.7%。结论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盛晓东 朱宗成 +3 位作者 陆敏 金骁琦 范韬 周建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1656-1658,166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方法。方法:选择3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标准的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按照植入时间分成A组(前10例)、B组(中10例)、C组(后10例)3组,比较其电极植入...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方法。方法:选择3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标准的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按照植入时间分成A组(前10例)、B组(中10例)、C组(后10例)3组,比较其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记录术中起搏参数(起搏阈值、P波振幅和电极阻抗),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测量起搏参数和X线胸片观察电极脱位情况。结果:A组心房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显著长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1、3个月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操作简单,电极固定可靠,起搏参数满意,手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低位房间隔 人工心脏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起搏电极塑型行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曾智桓 陈泗林 +5 位作者 赵艳群 周万兴 张卫 朱桂平 李博维 周玉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塑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136例需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且需要植入心室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电极塑型组(CRVOTP)将电极导线内芯钢丝塑型为双弯三... 目的探讨改良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塑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136例需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且需要植入心室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电极塑型组(CRVOTP)将电极导线内芯钢丝塑型为双弯三维形状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固定;改良电极塑型组(MRVOTP)将电极导线内芯钢丝塑型为J弯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固定。结果两组均100%成功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无严重并发症,术中电极固定次数、起搏阈值、阻抗、R波高度及QRS波宽度比较,两组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由于MRVOTP组塑型简单,容易通过三尖瓣环及直接到达右室流出道间隔部,X线曝光、植入时间较CRVOTP组明显缩短,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并较少损伤起搏电极导线。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脱位,复测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阻抗、R波高度及QRS波宽度,两组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塑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方法简单,安全可靠,较传统电极塑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显著减少X线曝光、植入时间,较少损伤起搏电极导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右室流出道起搏 主动固定电极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菁 卢文杰 +8 位作者 邱春光 胡大一 郭继鸿 李学斌 张萍 张菲斐 何飞 黄振文 刘瑞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9-392,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为心室起搏(VVI)心尖部起搏、现需更换起搏器的患者2例和心动过缓需安装起搏器的新患者33例,共35例。评估QRS波宽度、S-QRS间期,...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为心室起搏(VVI)心尖部起搏、现需更换起搏器的患者2例和心动过缓需安装起搏器的新患者33例,共35例。评估QRS波宽度、S-QRS间期,并行常规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测量左室12个节段的QRS波起始点至各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Q-Ts)和左室12个节段的Q-Ts最大差值(Max-ΔTs)。结果:RVOT起搏组的S-QRS间期较RVA起搏组缩短[(31.35±7.27)msvs(54.35±9.03)ms](P<0.05)。RVOT起搏组的QRS时限较RVA起搏组缩短[(72.44±10.36)msvs(91.47±10.56)ms](P<0.05)。与RVOT起搏相比,RVA起搏术后1d的LVEF、FS均降低(P<0.05)。RVA起搏组的左室各壁基底段和中间段Q-Ts与RVOT起搏组相比,均延长(P<0.01)。结论:RVOT起搏较RVA起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组织多普勒 间隔部起搏 非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