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20
1
作者 叶大勇 张希彬 李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11-815,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观察组加用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 目的:探讨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观察组加用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于每天训练结束后累计穿戴4~8 h,每次30~60 min,休息15 min。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及治疗12周对两组患者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评定(FMA)进行评定,采用量角器测量患侧腕关节主动掌屈、背伸、桡偏、尺偏关节活动度(AROM)。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均未见明显改善,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治疗8周时,两组MAS和FMA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改善(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腕关节各方向AROM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其中背伸AROM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12周时,观察组MAS和FMA评分较治疗8周时进一步明显改善(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背伸、掌曲、桡偏AROM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促进腕手关节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屈肌 痉挛 腕手关节矫形器 主动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肌骨超声评价电针对手部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效果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国兴 丘开亿 +3 位作者 黄友 童钟 赵陈宁 陈翠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利用肌骨超声评估及总主动关节活动度(TAM)、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观察电针的应用对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需接受康复宣... 目的:利用肌骨超声评估及总主动关节活动度(TAM)、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观察电针的应用对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需接受康复宣教、物理因子治疗、支具配戴等综合治疗,而电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电针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8周分别使用肌骨超声评估肌腱粘连程度,并评估患者TAM和FIM。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重度粘连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TAM、FIM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重度粘连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TAM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FIM评分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电针组患者重度粘连所占比例,TAM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后4周及对照组治疗后8周(P<0.05),但电针组FIM评分较组内治疗后4周及对照组治疗后8周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对手部肌腱修复术后的粘连是积极有效的,治疗后患者受损手部的运动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手部肌腱损伤 肌骨超声 功能独立性评定 主动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