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态频率分隔的大型空间结构主被动混合振动抑制
1
作者 刘闯 龙佳一 +1 位作者 吕佰梁 岳晓奎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8-846,共9页
针对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中,各组装模块在组装冲击力扰动下的振动抑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模态频率分隔的主被动混合协同振动控制策略。首先,建立大型空间结构多模块在轨组装动力学模型,进而分析了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的低阶模态... 针对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中,各组装模块在组装冲击力扰动下的振动抑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模态频率分隔的主被动混合协同振动控制策略。首先,建立大型空间结构多模块在轨组装动力学模型,进而分析了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的低阶模态频率与特性。基于一阶固有模态频率分隔方法获取最优执行器分配策略,进而设计了分布式主被动振动控制器,并代入闭环振动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振动控制策略,主被动混合协同振动控制策略能够使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中获得更优的振动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空间结构 模态频率分隔 被动混合控制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支电路的主动-被动混合式结构振动控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亚丽 张奇志 熊斌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共4页
研究了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问题。采用基于分支电路的主动-被动混合的控制方法对结构振动进行抑制,通过在控制器中设置主动电感使得分支电路的谐振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连续调节,以适应激励频率的变化。给出了系统的模型及控制算法,并... 研究了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问题。采用基于分支电路的主动-被动混合的控制方法对结构振动进行抑制,通过在控制器中设置主动电感使得分支电路的谐振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连续调节,以适应激励频率的变化。给出了系统的模型及控制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及实验研究。仿真及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抑制结构振动,并且其鲁棒性明显好于F ilter-x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压电智能结构 分支电路 主动-被动混合控制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柱振动的主被动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欣业 高赫远 +3 位作者 郭晓强 张文学 阳君奇 杨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10,共13页
在油气井钻进作业过程中,钻柱长期工作在充满钻井液的狭长井筒里,其受到井底压力、摩擦、岩石硬度变化的影响,受力情况非常复杂,会产生多种形式的振动,这些是影响钻具寿命和钻进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为系统分析工程界和学术界长期以来普... 在油气井钻进作业过程中,钻柱长期工作在充满钻井液的狭长井筒里,其受到井底压力、摩擦、岩石硬度变化的影响,受力情况非常复杂,会产生多种形式的振动,这些是影响钻具寿命和钻进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为系统分析工程界和学术界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钻柱系统振动的有效控制问题,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钻杆振动控制上使用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不足之处,并对钻柱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现有的钻柱振动主动控制主要集中于单一方向(扭转振动)和2个方向的耦联振动(纵扭耦联振动),且控制参数主要集中于钻压和扭矩,仅控制单方向的振动和单参数的调节,效果将很难保证;(2)被动控制是通过改变钻柱系统自身的结构或设计参数来抑制其振动,控制过程不受结构响应和外部干扰的影响,虽然效果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仍应在设计阶段给与足够的重视;(3)今后钻柱振动控制将朝着同时基于地面和井下测量数据,纵、横、扭3个方向联合控制的方向发展。结论认为,钻杆振动往往是几种基本振动形式的耦联,并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数据驱动的钻进系统动力学建模、考虑模型不确定性的现代鲁棒自适应控制技术以及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成为未来钻柱振动研究和发展的主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耦联振动 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 智能控制 数字驱动建模 随钻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正反馈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混合自适应控制 被引量:6
4
作者 高志远 朱晓锦 +1 位作者 张合生 李培江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78-984,共7页
对于存在结构正反馈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传统的基于有限冲击响应的自适应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难以同时保证控制系统稳定与良好的控制性能.本文在分析正反馈对前馈控制系统影响的基础上,基于无限冲击响应控制器设计模式,提出一种结合前馈... 对于存在结构正反馈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传统的基于有限冲击响应的自适应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难以同时保证控制系统稳定与良好的控制性能.本文在分析正反馈对前馈控制系统影响的基础上,基于无限冲击响应控制器设计模式,提出一种结合前馈自适应控制器和反馈自适应控制器的混合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其中前馈自适应控制器采用参考传感器采集到的扰动相关信号作为参考信号,反馈自适应控制器通过构建扰动的估计量作为参考信号,控制器参数更新采用Landau参数递推算法.以一典型的具有固有正反馈性质的机械振动系统为控制对象,给出了该混合自适应控制算法的详细推导过程以及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过程,得到了算法稳定与收敛的严格正实条件以及相应放松严格正实条件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实时振动主动控制实验平台,针对多种振动扰动开展对比实验分析.相关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混合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主动控制 自适应控制 混合控制 前馈控制 反馈控制 结构正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H_2/H_∞混合凸优化方案 被引量:2
5
作者 沙成满 王恩德 +1 位作者 杨冬梅 唐春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89-1192,共4页
在地震信号和建筑结构系统的范数分析基础上,使用了混合控制优化指标J作为优化目标,并给出其物理含义·针对H2控制方案和H∞控制方案的优缺点,通过LMI凸优化方法求解混合控制器,给出了在给定γ值的前提下极小化指标J的H2/H∞混合控... 在地震信号和建筑结构系统的范数分析基础上,使用了混合控制优化指标J作为优化目标,并给出其物理含义·针对H2控制方案和H∞控制方案的优缺点,通过LMI凸优化方法求解混合控制器,给出了在给定γ值的前提下极小化指标J的H2/H∞混合控制方案,并给出了仿真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凸优化 振动主动控制 H2/H∞混合控制 LMI 仿真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不确定柔性板系统μ综合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冬伟 白鸿柏 +1 位作者 陶帅 候军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9-35,共7页
以柔性板结构为被控对象,提出混合不确定模型μ综合控制器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识别出柔性板实验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以及对应的状态空间最小实现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对系统矩阵的特征值分解和线性分式变换设计了将模态参数... 以柔性板结构为被控对象,提出混合不确定模型μ综合控制器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识别出柔性板实验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以及对应的状态空间最小实现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对系统矩阵的特征值分解和线性分式变换设计了将模态参数摄动提取成正则不确定块对角阵的方法,同时将剩余模态表示成高通滤波器形式,再通过引入虚拟不确定块,构建了考虑系统外扰抑制性能和控制增益约束性能的μ综合控制器求解过程。柔性板附加质量时的振动控制实验结果显示,随机扰动时相对LQR控制降噪量提高了4dB,有效地解决了混合不确定柔性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结构 振动主动控制 混合不确定模型 鲁棒控制 μ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前馈补偿的混合磁悬浮CMG转子主动振动控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培玲 盖玉欢 李海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61-166,共6页
为实现混合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转子高速旋转时产生与转速同频振动的主动控制,分析被动磁轴承径向平动自由度耦合磁力随转子径向扭转角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复合前馈补偿的混合磁悬浮转子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在同频位移刚度力超前前馈补偿... 为实现混合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转子高速旋转时产生与转速同频振动的主动控制,分析被动磁轴承径向平动自由度耦合磁力随转子径向扭转角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复合前馈补偿的混合磁悬浮转子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在同频位移刚度力超前前馈补偿中考虑被动磁轴承径向耦合磁力影响,并在两径向通道之间补偿同频耦合电流刚度力。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同频轴承力减小至未补偿前的9.3%,从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磁悬浮转子 耦合磁力 主动振动控制 复合前馈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动控制优化被动黏滞阻尼器及混合隔震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冠平 刘彦辉 +1 位作者 谭平 金建敏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77,共8页
针对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控制算法优化被动黏滞阻尼器的策略。并将被动黏滞阻尼器安装于基础隔震结构形成被动混合控制结构,采用此被动混合控制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混合控制的控制效果,实现以更加... 针对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控制算法优化被动黏滞阻尼器的策略。并将被动黏滞阻尼器安装于基础隔震结构形成被动混合控制结构,采用此被动混合控制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混合控制的控制效果,实现以更加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首先,将主动控制装置设置于隔震层形成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采用主动控制算法获取隔震层主动控制力与速度特性;其次,利用主动控制力与速度关系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被动黏滞阻尼器的最优阻尼系数与速度指数,最后将设计出的被动黏滞阻尼器安装于隔震层,形成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以1栋7层基础隔震结构为受控模型,通过对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与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的仿真分析可知:主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9.41%、45.04%及55.54%;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6.40%、44.30%及52.51%。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效果的90%以上,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加速度响应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的60%以上,被动混合控制也同样实现了减小隔震层地震响应的同时不增加上部结构的响应。依据主动控制算法设计的被动黏滞阻尼器形成的被动混合控制结构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控制的效果,说明依据主动控制设计被动黏滞阻尼器实现主动控制效果的思想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结构 主动控制算法 被动黏滞阻尼器 混合控制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坝升船机一承船厢耦合振动被动与半主动控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志机 阙广 涂建维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5年第6期82-86,共5页
大坝升船机是利用机械装置升降船舶使之快速过坝的重要通航建筑物。承船厢是引导船舶过坝的载体,是大坝升船机的核心设备。由于承船厢的体形与质量巨大,在地震作用下将与升船机塔柱之间发生复杂的耦合振动。以三峡大坝升船机为工程背景... 大坝升船机是利用机械装置升降船舶使之快速过坝的重要通航建筑物。承船厢是引导船舶过坝的载体,是大坝升船机的核心设备。由于承船厢的体形与质量巨大,在地震作用下将与升船机塔柱之间发生复杂的耦合振动。以三峡大坝升船机为工程背景,利用动力等效原理,将传统的升船机三维板壳有限元模型简化为三维杆系有限元模型;通过静力缩聚建立适用于升船机结构耦合振动分析的数值模型,验证对升船机塔柱和承船厢耦合振动进行控制的必要性;讨论弹簧、黏滞液体阻尼器和磁流变液阻尼器三种连接装置对地震作用下结构耦合振动的控制效果。计算结果显示,与被动控制装置相比,采用合适半主动控制策略的磁流变液阻尼器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在实际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大坝升船机 承船厢 耦合振动 被动控制 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堤管道主被动混合振动控制与分析
10
作者 张建伟 张凯 +2 位作者 刘喜珠 江琦 侯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47-55,共9页
针对泵站机组运行引起的供排水穿堤管道振动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磁流变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MRD)-谐调质量阻尼器(tune mass damper,TMD)有机融合(magnetorheological-tune mass damper,MRTMD)的主被动混合控制体系。利用... 针对泵站机组运行引起的供排水穿堤管道振动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磁流变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MRD)-谐调质量阻尼器(tune mass damper,TMD)有机融合(magnetorheological-tune mass damper,MRTMD)的主被动混合控制体系。利用基于线性二次型(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最优控制算法,以结构响应加速度取最小为目标函数,优化得到主被动混合振动控制体系相关参数,以提高减振效率和稳定性。通过模拟泵站运行荷载与冲击荷载激励下的结构动力响应控制效果分析,探讨混合控制装置输出阻尼力的鲁棒性和减振效果。将MRTMD应用于穿堤管道工程,从时频域角度分析了所提出的主被动混合控制体系减振效率与有效减振频带范围,结果表明:MRTMD对结构振动耗能能力强,减振频带范围广,效果优于单一的TMD和MRD控制;针对穿堤管道结构振动响应的控制效果良好,加速度响应减振效率达到37.56%~38.07%,位移响应减振效率达到40.23%~41.38%;对机组主轴转动引起的转频、倍频等机械振动均可有效减弱,特别是对水流冲击、叶轮内形成的轴向漩涡造成的中低振动频率减振效果显著。该方法可为穿堤管道结构减振控制提供参考,保障穿堤管道结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加速度 管道 被动混合控制 磁流变阻尼器 调谐质量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的主、被动振动控制及相互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吕刚 张景绘 陆锋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1期79-84,共6页
同时采用被动和主动控制方法来抑制结构的振动,可以利用两者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以粘弹性阻尼器和压电晶体作动器为被动和主动控制元件,建立了主结构与控制元件一体化的复合结构运动控制方程,以平面桁架结构为例进行了数值... 同时采用被动和主动控制方法来抑制结构的振动,可以利用两者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以粘弹性阻尼器和压电晶体作动器为被动和主动控制元件,建立了主结构与控制元件一体化的复合结构运动控制方程,以平面桁架结构为例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了控制器设计和系统参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 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 粘弹性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约束层阻尼振动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杜海平 石银明 +1 位作者 张亮 史习智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7-554,共8页
主动约束层阻尼(Active Constrained Layer Damping, ACLD)是以可控的压电材料代替被动约束层中不可控的约束层,通过可控的约束层主动地控制黏弹性材料的剪切变形以进一步增大其对振动能量耗... 主动约束层阻尼(Active Constrained Layer Damping, ACLD)是以可控的压电材料代替被动约束层中不可控的约束层,通过可控的约束层主动地控制黏弹性材料的剪切变形以进一步增大其对振动能量耗散的主动阻尼形式,它充分结合了主动控制与被动阻尼作用各自的优势,使得其在结构振动控制方面显示出极好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解释了ACLD的基本结构和阻尼机理,然后综述了最近几年有关ACLD在结构建模,控制方案及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应用前景并总结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约束层阻尼 振动控制 可控压电材料 黏弹性材料 剪切变形 被动阻尼作用 结构建模 结构优化 结构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悬浮-气囊主被动混合隔振器力学特性及主动隔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建国 帅长庚 李彦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98-204,共7页
低频线谱的有源控制是减振降噪中的重要技术,在对磁悬浮-气囊混合隔振器理论研究与有限元仿真的基础上,设计了专门针对混合隔振器的测力工装夹具,进一步对混合隔振器进行了主动控制力实验研究,得出混合隔振器输出力特性。在实验的基础... 低频线谱的有源控制是减振降噪中的重要技术,在对磁悬浮-气囊混合隔振器理论研究与有限元仿真的基础上,设计了专门针对混合隔振器的测力工装夹具,进一步对混合隔振器进行了主动控制力实验研究,得出混合隔振器输出力特性。在实验的基础上针对机械线谱振动,提出一种基于力为误差信号的主动控制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力为误差信号下,对主被动混合隔振平台传递力的低频线谱控制效果好,并可显著降低主动控制实验平台的低频线谱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混合隔振器 力误差信号 主动控制 Fx-Newton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器垂直尾翼H_∞鲁棒振动主动控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段丽玮 汤忠梁 吴志华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3,133,共5页
以飞行器垂直尾翼模型为研究对象,将H∞鲁棒控制理论的混和灵敏度方法用于解决尾翼模型的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问题。通过对垂尾振动控制系统不确定性分析,选择了权函数,设计了H∞控制器并对控制器进行了适当的降阶处理,并对垂尾模型的多... 以飞行器垂直尾翼模型为研究对象,将H∞鲁棒控制理论的混和灵敏度方法用于解决尾翼模型的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问题。通过对垂尾振动控制系统不确定性分析,选择了权函数,设计了H∞控制器并对控制器进行了适当的降阶处理,并对垂尾模型的多模态振动控制进行了主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结构前三阶模态振动(模态频率分别为3 Hz,5.7 Hz和27 Hz)的振幅分别降低了11dB,11dB和2dB,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验证了H∞控制理论应用于垂尾结构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主动控制 H∞鲁棒控制 垂直尾翼 混合灵敏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动力挖掘机轴系扭振的主动控制仿真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贝贝 刘少军 胡琼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6年第4期97-102,共6页
为研究混合动力挖掘机轴系扭振并尽可能消除其影响,分析动力轴系扭振的原因,提出对轴系主动控制的方法。在三自由度系统Lagrange函数和耗散函数中引入电动机的气隙磁场能,得到动力轴系和异步电机的机电耦合数学模型,建立基于AME Sim-Sim... 为研究混合动力挖掘机轴系扭振并尽可能消除其影响,分析动力轴系扭振的原因,提出对轴系主动控制的方法。在三自由度系统Lagrange函数和耗散函数中引入电动机的气隙磁场能,得到动力轴系和异步电机的机电耦合数学模型,建立基于AME Sim-Simulink的多动力源复杂轴系扭振仿真模型;以电机转矩为控制变量,以液压泵负载为干扰量,以扭振最小为控制目标,应用2阶模糊PID控制分别对阶跃负载和6 t混合动力挖掘机实际工况负载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分别对比控制前后轴系转动速度、扭振情况以及扭转角大小,可以看到采用主动控制方式可以使轴系转动速度密切跟踪给定转速曲线,同时显著减小轴系扭转振动,降低扭转角的波动,快速达到稳定状态,结果表明通过模糊PID进行主动控制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合动力系统轴系扭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混合动力挖掘机 动力轴系 扭转振动 主动控制 模糊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激励下基于LMI的转子系统振动主动控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拥军 祝长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6-660,共5页
为了抑制随机激励作用下转子系统的瞬态振动并使转子系统具有鲁棒性,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为地震激励作用下转子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设计了H2、H∞和H2/H∞混合状态反馈控制律.通过Matlab的LMI工具箱对地震激励作用下转子系统的振动... 为了抑制随机激励作用下转子系统的瞬态振动并使转子系统具有鲁棒性,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为地震激励作用下转子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设计了H2、H∞和H2/H∞混合状态反馈控制律.通过Matlab的LMI工具箱对地震激励作用下转子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平稳El Centro地震激励作用下转子系统在H2/H∞混合控制作用下的频域和时域特性,验证了H2/H∞混合控制在转子系统振动控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H2/H∞混合控制策略能有效抑制地震激励作用下转子系统的瞬态振动并使转子系统保持较强的鲁棒性能,转子系统的频域和时域特性得到了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系统 主动振动控制 线性矩阵不等式 H2/H∞混合控制 地震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除溢出不稳定的鲁棒振动主动控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赖胜 孙德敏 王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4-220,共7页
将H∞控制理论应用于柔性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提出一种能够消除溢出不稳定的基于混合灵敏度方法的鲁棒控制策略.首先通过频域辨识得到柔性结构的降阶模型,而剩余高阶模态构成的非结构不确定性,通过对权函数的选择在设计阶段就加以考虑,... 将H∞控制理论应用于柔性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提出一种能够消除溢出不稳定的基于混合灵敏度方法的鲁棒控制策略.首先通过频域辨识得到柔性结构的降阶模型,而剩余高阶模态构成的非结构不确定性,通过对权函数的选择在设计阶段就加以考虑,然后基于降阶模型和未建模不确定的近似特性设计了鲁棒反馈控制器.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与通常采用的LQR控制方法相比,此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抑制柔性结构的振动,而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棒H∞控制 振动主动控制 溢出不稳定 混合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转子系统振动主动控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拥军 祝长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7-290,310,共5页
建立了转子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在不平衡等外界干扰的作用下,为了抑制转子系统的瞬态振动和使转子系统具有鲁棒性,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设计了H2、H∞和H2/H∞混合状态反馈控制律.以一个简单的悬臂转子系统为例,验证了H2/H∞混合控制在转... 建立了转子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在不平衡等外界干扰的作用下,为了抑制转子系统的瞬态振动和使转子系统具有鲁棒性,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设计了H2、H∞和H2/H∞混合状态反馈控制律.以一个简单的悬臂转子系统为例,验证了H2/H∞混合控制在转子系统振动控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了转子系统在H2/H∞混合控制作用下的频域和时域特性.结果表明,H2/H∞混合控制策略有效地抑制了转子系统的瞬态振动,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改善了转子系统的频域和时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系统 主动振动控制 线性矩阵不等式 H2控制 H∞控制 H2/H∞混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双柔性梁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邱志成 陈思文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7,194,共7页
以弹簧连接移动双柔性梁系统为实验对象,研究多柔体系统的振动特性和振动主动控制问题。针对移动双柔性梁系统存在建模的复杂性和耦合非线性等问题,基于系统的动态线性化数据模型,研究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在多柔体振动主动控制领域的... 以弹簧连接移动双柔性梁系统为实验对象,研究多柔体系统的振动特性和振动主动控制问题。针对移动双柔性梁系统存在建模的复杂性和耦合非线性等问题,基于系统的动态线性化数据模型,研究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在多柔体振动主动控制领域的应用。设计并搭建移动双柔性梁实验平台,进行基于压电驱动器和伺服电机混合控制的双柔性梁振动抑制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可实现对振动的快速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柔性梁系统 振动主动控制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混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极点配置的混合轴承-转子系统振动控制
20
作者 刘学忠 路长厚 潘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3-145,158,共4页
针对电液伺服控制的主动混合滑动轴承,研究了基于最优极点配置的转子振动控制方法和策略。根据扰动压力法求解非线性Reynolds方程及流量平衡方程得到轴承和伺服控制系统线性化的动态特性系数,用以建立系统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给出了极点... 针对电液伺服控制的主动混合滑动轴承,研究了基于最优极点配置的转子振动控制方法和策略。根据扰动压力法求解非线性Reynolds方程及流量平衡方程得到轴承和伺服控制系统线性化的动态特性系数,用以建立系统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给出了极点配置和最优控制相结合的状态空间反馈控制策略,以克服多输入系统常规极点配置方法状态反馈不唯一的缺陷。计算结果表明,由于转子不平衡或同步激励引起的转子振动得到了有效抑制,在外部突发激励作用下,转子也具有优越的动态响应特性,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混合滑动轴承 振动控制 最优极点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