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杏树岗油田北部主力油层流动单元的划分 被引量:7
1
作者 张东 孙淑霞 +2 位作者 李音 薛家锋 林春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1,共4页
应用杏二区中块三采试验区丰富的静、动态地质资料 ,以密井网条件下的精细储层描述和构造描述为基础 ,对 16口取心井资料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建立了砂体厚度、沉积微相与岩性、物性参数之间的关联式 .利用关联式可求取生产井储层物性参... 应用杏二区中块三采试验区丰富的静、动态地质资料 ,以密井网条件下的精细储层描述和构造描述为基础 ,对 16口取心井资料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建立了砂体厚度、沉积微相与岩性、物性参数之间的关联式 .利用关联式可求取生产井储层物性参数 ,确定表征存储能力和渗流能力的存储因子和渗流因子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 ,定量划分该区块主力油层的流动单元 ,并采用储层模式预测描述法在平面上划分流动单元 ,实现了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进一步描述 .根据示踪剂检测和动态监测资料检验了划分流动单元的结果 ,表明示踪剂推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树岗油田 主力油层 油藏描述 流动单元 沉积微相 存储因子 渗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三区主力油层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探讨 被引量:21
2
作者 马利民 齐玉柱 高尔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6,共5页
通过对精细地质模型的3 个显著特征的剖析并结合萨北油田北三区西部东块主力油层的沉积特征, 论证了该区块主力油层各类河流相精细地质模型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剩余油分布的类型、分布方式和存在比例, 为主力油层的三次采... 通过对精细地质模型的3 个显著特征的剖析并结合萨北油田北三区西部东块主力油层的沉积特征, 论证了该区块主力油层各类河流相精细地质模型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剩余油分布的类型、分布方式和存在比例, 为主力油层的三次采油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沉积相 大庆油田 主力油层 精细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南西部萨、葡非主力油层剩余油的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雁 姜烨 张静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4,共3页
研究了萨南西部SⅠ ,SⅡ ,SⅢ ,PⅡ 4个非主力油层组 6 9个沉积单元微相及砂体的分布 ,优选一次加密井 ,分析了该区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状况 ,剩余油的成因及分布 ;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 ,表现在不同沉积... 研究了萨南西部SⅠ ,SⅡ ,SⅢ ,PⅡ 4个非主力油层组 6 9个沉积单元微相及砂体的分布 ,优选一次加密井 ,分析了该区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状况 ,剩余油的成因及分布 ;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 ,表现在不同沉积微相引起了油层非均质 ,造成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的分布差异 ;注采系统不完善是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原因 ,此成果为油层挖潜、井网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萨尔图油田 主力油层 剩余油 分布特征 砂体 注采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中油田非主力油层合理驱动压力梯度的确定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88,共4页
萨中开发区层间非均质性突出,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面临着非主力油层动用难度大等问题。为实现二类油层及三类油层的有效动用,改善其开发状况,必须认清非主力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应用... 萨中开发区层间非均质性突出,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面临着非主力油层动用难度大等问题。为实现二类油层及三类油层的有效动用,改善其开发状况,必须认清非主力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应用驱动压力梯度与注采压差的关系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推算出二类油层及三类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井距为200m时,二类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为0.0250~0.0258MPa/m,三类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为0.0269~0.0291MPa/m。考虑到所建模型为均质模型,所以实际二类油层和三类油层的驱动压力梯度略高于此值。该研究为油田后期精细开发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力油层 压力梯度 注水井井底压力 驱动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SZ油田非主力油层构型解剖及挖潜实践 被引量:4
5
作者 田博 刘宗宾 +2 位作者 刘超 贾晓飞 王颍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5,共7页
渤海SZ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在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论指导下,应用新钻井岩心、水淹等资料,对油田开展精细解剖,明确了构型要素的空间接触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构型表征的注采连通程度定量分类方法。结... 渤海SZ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在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论指导下,应用新钻井岩心、水淹等资料,对油田开展精细解剖,明确了构型要素的空间接触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构型表征的注采连通程度定量分类方法。结果表明,SZ油田非主力油层以三角洲前缘坝缘微相为主,平面构型单元注采接触关系及层间相带干扰是导致其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按照非主力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类型,采用"水平井开发动用、注采主流线小井距加密"等海上特色挖潜技术,可有效改善非主力油层的开发效果,为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主力油层 控制因素 挖潜实践 构型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情字井油田非主力油层挖潜试验
6
作者 白向武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0,共3页
相对主力油层而言,非主力层因其含油面积小、厚度薄、产能低,在油田开发初期未被列为重点开发对象.但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非主力油层逐渐转变为稳产的接替油层.以大情字井油田A区南部非主力层为研究对象,... 相对主力油层而言,非主力层因其含油面积小、厚度薄、产能低,在油田开发初期未被列为重点开发对象.但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非主力油层逐渐转变为稳产的接替油层.以大情字井油田A区南部非主力层为研究对象,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开展非主力层单独动用试验,落实非主力层产能及单独开发的可行性,通过充分挖掘非主力层的储量资源,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情字井油田 开发评价 挖潜 主力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非主力油层挖潜实践与认识
7
作者 刘红欣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3年第z1期24-26,共3页
针对双河油田非主力层的成因及地质特点,剖析了制约其动用的两大主要因素即层间干扰大和井网控制程度差,提出了适应后期开发的有针对性的挖潜对策,通过实施完善注采井网、细分注采、酸压改造等改善油层渗流条件措施,实现了非主力油层产... 针对双河油田非主力层的成因及地质特点,剖析了制约其动用的两大主要因素即层间干扰大和井网控制程度差,提出了适应后期开发的有针对性的挖潜对策,通过实施完善注采井网、细分注采、酸压改造等改善油层渗流条件措施,实现了非主力油层产量接替,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主力油层 细分挖潜 层间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屯油田北部提高非主力油层注水量效果明显
8
作者 边志家 黄曙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油层注水 主力油层 注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延长组深水砂体沉积特征及油层分布 被引量:7
9
作者 陈五泉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9年第4期16-19,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地区延长组沉积时为湖盆中心,长9~长4+5主要为半深—深湖环境,发育有深水砂体,其中东北缓坡带具有三角洲前缘远源河口砂坝、远砂坝沉积。西南陡坡带受扇三角洲影响,其前端发育浊积岩。两大类砂体为主要含油储集层...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地区延长组沉积时为湖盆中心,长9~长4+5主要为半深—深湖环境,发育有深水砂体,其中东北缓坡带具有三角洲前缘远源河口砂坝、远砂坝沉积。西南陡坡带受扇三角洲影响,其前端发育浊积岩。两大类砂体为主要含油储集层,岩性以极细粒-细粒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泥-灰质及灰-泥质孔隙式胶结,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粒间溶孔,裂缝及纹层缝。总体储集条件较差,多为Ⅲ类储层。含油层为近油源,较远距离(重点东部)搬运沉积,岩性细、层数多、含泥质夹层,厚度不均,物性差中有好。具有2~3大套生储盖组合。东部黄陵—宜君远源河口砂坝、远砂坝及西部正宁—彬县浊积岩叠合发育区为油气聚集和勘探的有利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渭北地区 延长组 深水三角洲 浊积岩 储集层 主力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油层堵水调剖综合挖潜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凡瑞 刘亚三 王修利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挖潜技术 油层 堵水调剖 主力油层 加密调整井 水淹层 资料统计 水洗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双管采油井主力层含水率的一种方法
11
作者 周继德 倪行宇 +1 位作者 胡爱君 周波 《油气井测试》 1998年第3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含水率 采油井 双管采油 高含水期 油田采油 工程技术 操作方法 流体 关井时间 主力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夕宾 钟建华 +1 位作者 薛照杰 贾萍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20,26,共6页
在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河流砂体形态、河流曲度等特征,对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馆(1+2)砂层组属河流相沉积,对比Miall的16种河流分类方案,其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馆... 在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河流砂体形态、河流曲度等特征,对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馆(1+2)砂层组属河流相沉积,对比Miall的16种河流分类方案,其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馆(1+2)油藏主力油层仍是剩余油分布富集区,非主力油层则是剩余油分布高饱和度区;受注水波及程度和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储层内部垂向上形成中上部剩余油富集,而平面上低渗结构单元和注采不完善地区剩余油富集。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曲流河相沉积模式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内部结构和宏观非均质性以及注入水的空间运动规律,从而控制了剩余油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孤岛油田 沉积模式 曲流河 主力油层 注采 砂体 砂层 储层 河流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油田的精细管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欢 李云飞 +4 位作者 王树军 张长明 张春蕾 杨明 李刚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油田采油 精细管理 超高分子聚合物 聚合物溶液 污水稀释 主力油层 注采井距 日产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中华 刘海玲 +1 位作者 翟恰 任文清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5年第2期56-58,共3页
在对安棚油田深层系13种岩石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扇三角洲沉积体的形态、模式和沉积剖面结构及沉积岩中具有成因意义的各种岩性岩相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棚油田深层系存在近岸水道微相、远岸水道微相、河口坝微相、席... 在对安棚油田深层系13种岩石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扇三角洲沉积体的形态、模式和沉积剖面结构及沉积岩中具有成因意义的各种岩性岩相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棚油田深层系存在近岸水道微相、远岸水道微相、河口坝微相、席状砂微相、河道间微相、前扇三角洲共6种沉积微相,其中远岸水道微相、河口坝微相是深层系主力油层所在的相带,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相带;近岸水道微相、前缘席状砂微相是需经深度油层改造才能经济开发的相带;河道间微相不具备找油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安棚油田 岩石相 沉积剖面 沉积微相 主力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南油田黑油砂 被引量:1
15
作者 洪宇 尚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6-107,共2页
东濮凹陷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存在黑色含油砂岩,所含黑色物质主要是重油和胶质、沥青等,成为阻碍主力油层内部流体流动的隔层,影响开发效果,造成优质储量损失。分析黑油砂分布规律及其岩性、物性、电性和有机质的组分等,认为其形成主要... 东濮凹陷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存在黑色含油砂岩,所含黑色物质主要是重油和胶质、沥青等,成为阻碍主力油层内部流体流动的隔层,影响开发效果,造成优质储量损失。分析黑油砂分布规律及其岩性、物性、电性和有机质的组分等,认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内部条件的变化,造成原油中的轻烃散失,重质组分沉淀、聚集。黑油砂具有远景开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南油田 沙二下亚段 主力油层 黑油砂 分布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155区块水淹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1-314,共4页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主力油层水淹的状况日益严重,开展水淹层解释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已成为油田调整挖潜的重要技术。自1987年以来,升平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主力油层在层间、层内、平面上矛盾较大,水淹状况呈现复杂性。...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主力油层水淹的状况日益严重,开展水淹层解释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已成为油田调整挖潜的重要技术。自1987年以来,升平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主力油层在层间、层内、平面上矛盾较大,水淹状况呈现复杂性。因此,在利用测井响应特征对升155区块进行定性解释的基础上,选用敏感参数实现了定量解释,对该区块加密调整井的水淹情况有了一定认识。与此同时,结合环空测试和取心对比结果对主力油层水淹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指明了剩余油的富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层 测井响应 主力油层 水淹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新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闫树军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机制 注采系统调整 油田采油 加密调整 层系调整 主力油层 聚合物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斜坡东部低渗透储集层的连片分析及其应用
18
作者 宋子齐 康立明 +4 位作者 李亚玲 杨金林 潘玲黎 王静 路向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28-30,共3页
根据240口勘探开发井的统计结果对AS油田杏河、侯市、王窑三井区长6特低渗透非均匀沉积砂体规模连片关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长61121、长61122、长61123、长612、长622和长63六个小层的砂层、渗砂层、油层(含水油层)和纯油层的井数、厚度... 根据240口勘探开发井的统计结果对AS油田杏河、侯市、王窑三井区长6特低渗透非均匀沉积砂体规模连片关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长61121、长61122、长61123、长612、长622和长63六个小层的砂层、渗砂层、油层(含水油层)和纯油层的井数、厚度、平均厚度和视连片率的统计结果.指出主力油层长61122具有很好的连片性,其砂层和油层的视连片率分别达到88.3%和63.3%.还给出了6个小层的油水层和油层的钻遇率.其中长61122小层的油层井数、油层层数和油层厚度的钻遇率都达到60%~70%.本文的结果可以为该区的开发决策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集层 主力油层 特低渗透 油田 油水层 含水 沉积砂体 砂层 斜坡 油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综合评价与剩余油分布
19
作者 宋子齐 庞振宇 +2 位作者 唐长久 李文芳 李伟峰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471,共7页
针对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通过分析反映该区不同类型油藏特征的多种参数及评价指标,利用储层流动层带指标、储能参数、单渗砂层厚度、油层有效厚度、砂地比、孔隙度、泥质含量、渗透率及其他非均质性定量评... 针对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通过分析反映该区不同类型油藏特征的多种参数及评价指标,利用储层流动层带指标、储能参数、单渗砂层厚度、油层有效厚度、砂地比、孔隙度、泥质含量、渗透率及其他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指标,在该区沙三上油藏建立起综合评价参数、标准和权系数。利用灰色理论综合上述储层渗流、储集特点及含油气与非均质的多种信息,对该区目的层段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描述。从不同角度分析并阐明了该区不同类型储层的静态质量,有效地控制和划分油藏开发的主力层位以及类型、质量好的优质储层规模及范围。通过沙三上22层段储层综合评价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对比分析,阐明了剩余油集中富集在优质储层分布范围的主要断裂边缘附近、断裂遮挡注采不完善地区或断鼻上倾方向。这些主力油层中静态质量好的Ⅰ、Ⅱ类储层在特高含水期油水动态变化受断层封闭遮挡及油层起伏油水分异控制,油层动用差以致不动用,造成剩余油呈较大规模集中分布富集,形成了该区油田持续开发和进一步挖潜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评价 特高含水油藏 指标体系 主力油层 静态质量 动态变化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南区B19断块注水工艺及测调方法
20
作者 曲凡军 胡国林 +2 位作者 李艳云 侯洪涛 支军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孤岛油田 断块 注水工艺 含油面积 主力油层 沥青质 油藏 岩性 断层 地质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