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识的主体性结构——认知图式及其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 被引量:8
1
作者 齐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2-47,共6页
为了弄清认知图式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必须首先了解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一、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反映.认知活动的起点是反映。所谓反映,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信息造成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主体利用其... 为了弄清认知图式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必须首先了解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一、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反映.认知活动的起点是反映。所谓反映,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信息造成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主体利用其大脑皮层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功能和反射整合机制将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对信息客体具有相关性或对应性的形象和概念,并进行记忆和储存的活动。反映既是主体接受信息客体的渠道,也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主动与客体发生信息联系的过程。主体内部的一切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须通过反映而获得。反映既是认识的本质,也是认识活动后继环节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图式 认知过程 认知结构 信息客体 认知活动 思维方式 制约性 思维方法 主体性结构 主体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互主体性:从关系本体论到关系认识论——《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解读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一兵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48,共8页
广松涉在《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中认为,社会存在的真实基础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它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前提。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正是人与人共同建构起来的关系性“共在”,如果这是一种新的交互性客观存在... 广松涉在《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中认为,社会存在的真实基础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它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前提。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正是人与人共同建构起来的关系性“共在”,如果这是一种新的交互性客观存在,那么,意识活动的本质则会是我与他人意识共同建构起来的交互性主体活动。由此,传统主—客二元认知结构被彻底超越。这也是广松涉四肢哲学构架的思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松涉 《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 哲学认识论 主体-客体二元认知图式 四肢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认识结构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吕世荣 《江汉论坛》 1984年第9期36-39,共4页
一主体在获得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有无一个认识结构?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十六、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经验论,他们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块“白板”,对外物映现而显影,把大脑比作“琴弦”... 一主体在获得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有无一个认识结构?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十六、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经验论,他们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块“白板”,对外物映现而显影,把大脑比作“琴弦”受外物拨动而发声。这里并没看到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这种观点,虽然是唯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亚杰 客体 知识水平 认知图式 主体认识结构 儿童智力发展 正常儿童 思维形式 康德 思维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认识的四元图式
4
作者 王铁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1-25,共5页
人类对自身认识活动的反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各种认识论学说。今天,当我们再来反观认识论史时,油然发现传统认识论大都把认识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故称之为认识的二元图式说),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把认识... 人类对自身认识活动的反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各种认识论学说。今天,当我们再来反观认识论史时,油然发现传统认识论大都把认识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故称之为认识的二元图式说),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把认识看作是主体通过实践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三项式结构(故称之为认识的三元图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活动 文化环境 主体 客体关系 图式 认识过程 自然环境 实践活动 客体相互作用 认知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在认识中的作用新论
5
作者 胡洪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9-62,共4页
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关系。认识主体认识或反映客体,从实质上说,是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客体的观念的映象,以便使客体成为主体观念中的内容。在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即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语言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自然语言 认识主体 语言类型 人工语言 思维方式 认识客体 自然客体 认知图式 认识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真理域
6
作者 杨元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S2期21-26,共6页
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主客体的统一,其统一的程度和范围与主体认知图式相关联,这就必然涉及真理域。探讨真理域,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准确发观、掌握和运用真理,意义重大。真理域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主客体相互作用... 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主客体的统一,其统一的程度和范围与主体认知图式相关联,这就必然涉及真理域。探讨真理域,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准确发观、掌握和运用真理,意义重大。真理域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主客体相互作用时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程度与客体在其运动过程中所显露的范围的统一。真理域和真理的界限是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命题。真理的界限是指真理产生后与谬误相对立的真理的划界范围,是真理质的规定性,“它的质就是它的界限。”它着眼于结果,是从静态方面来考察的;而真理域除了包括真理质的规定性外,还包括主体建构、同化对象的域,认识的客体显现的域和联系主客体中介的实践域。由于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客观事物的发展,真理域是变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性认识 认知图式 规定性 客体相互作用 主体认知 黑格尔 客体 实践 客观事物 背景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