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阐释:产业语境下电影艺术中表现与再现
1
作者 丁亚平 王妍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共6页
近年的中国电影,呈现出更加快速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影响广泛。进入2020年,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不仅对电影市场带来重大改变,而且对主流电影新发展形成转折性的影响,疫情过后失衡的中国电影产业与创作生产的探索,怎样形成大的调整和突破,... 近年的中国电影,呈现出更加快速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影响广泛。进入2020年,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不仅对电影市场带来重大改变,而且对主流电影新发展形成转折性的影响,疫情过后失衡的中国电影产业与创作生产的探索,怎样形成大的调整和突破,如何通过电影艺术的主体表现与美学再现得到更大范围的新传播新发展,令人瞩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 转折性 发展态势 表现与再现 多元化 主体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所言真实和所评真实——以“说真的”和“真的”的差别为例
2
作者 陈颖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具有“叙实性”的语言成分作为一种预设触发语,其本质是说话人对话语真实性的主观鉴定:既可以通过某种行为进行鉴定,也可以通过言说或评判进行鉴定。“说真的”和“真的”虽然都是具有叙实性的话语标记,都具有主观性,但由于一方面二者... 具有“叙实性”的语言成分作为一种预设触发语,其本质是说话人对话语真实性的主观鉴定:既可以通过某种行为进行鉴定,也可以通过言说或评判进行鉴定。“说真的”和“真的”虽然都是具有叙实性的话语标记,都具有主观性,但由于一方面二者分别表现“主体的客观性”和“主体的主观性”,另一方面“说真的”具有内部和外部双重视角,“真的”只具有外部视角,这就使得它们对真实性的鉴定方式并不相同:“说真的”是“所言真实”,“真的”是“所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实性 主体表现 视角 所言真实 所评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从属者到主体——浅论材料在建筑创作中地位的变化
3
作者 张抗军 黎志涛 《南方建筑》 2006年第5期17-20,共4页
随着建筑创作中建筑本体的回归,现代材料工艺技术的发展,材料在建筑创作中地位发生了变化,由服务于风格形式,在建筑创作中居从属地位,发展到成为建筑创作着力表现的对象,在某些建筑中材料成为表现的主体。本文简述这一变化过程,浅析了... 随着建筑创作中建筑本体的回归,现代材料工艺技术的发展,材料在建筑创作中地位发生了变化,由服务于风格形式,在建筑创作中居从属地位,发展到成为建筑创作着力表现的对象,在某些建筑中材料成为表现的主体。本文简述这一变化过程,浅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试归纳其材料“设计”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从属 表现主体 材料“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根本分歧——评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正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历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它的主体性理论同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在不同的范围和层面上阐述了文学主体性的内涵,提出和解决了创作主体和表现主体、服务主体三者统一的一系列课题,... 马克思主义历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它的主体性理论同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在不同的范围和层面上阐述了文学主体性的内涵,提出和解决了创作主体和表现主体、服务主体三者统一的一系列课题,保证了人民大众在文学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根本漠视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鼓吹文学上的唯心论和唯我主义、非理性主义,反对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企图根本改变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文艺观念,诱导社会主义文艺向个人主义、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蜕化和堕落,从而改变其性质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体性理论 文学主体 创作的主体 表现主体 服务的主体 主体客体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琵琶记》看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1
5
作者 党月异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9-31,共3页
《琵琶记》的创作目的不在于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于侧重表现主体的情 感色彩和审美理想,这种主体表现反映了在元代特定背景下一般文人的复杂文化心态。他 们在个人与社会,正统与反叛,伦理与自我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
关键词 《琵琶记》 主体表现 文化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几个概念
6
作者 朱敏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年第1期58-59,共2页
“内化”即个体把外在于己的社会标准、规范等转化为内心的认知并通过主体表现出行为。在此层面上,道德内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的道德要求通过认知与情感的结合而变成内部的需要的过程。在研究道德内化的过程中,理性、情感、良心等概念是... “内化”即个体把外在于己的社会标准、规范等转化为内心的认知并通过主体表现出行为。在此层面上,道德内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的道德要求通过认知与情感的结合而变成内部的需要的过程。在研究道德内化的过程中,理性、情感、良心等概念是自古以来各学者提出的关于道德内化的不同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化过程 道德要求 概念 道德内化 社会标准 主体表现 个体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工学院艺术学院孙红丽作品选
7
作者 孙红丽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I0002-I0002,共1页
该作品以群体性人物为表现主体,是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和自我认知的观照。人物画不仅可以状貌写神,将人物的韶华收纳在绢素之间,而且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示其思想动态,窥见其时代气息,以画家真诚的生命体验竭力去表达生命的源力。
关键词 思想动态 人物画 写神 自我认知 时代气息 表达生命 表现主体 群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