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主体双重建构探析
- 1
-
-
作者
崔永和
-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
-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22-24,27,共4页
-
文摘
本文立足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人的自身能力、素质发展的内在建构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存在的外在建构及其相互关系;强调智力建构在人的内在建构中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出实际上割裂人的双重建构、用外在建构压抑内在建构的危害性。
-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本质力量
主体内在建构
主体外在建构
-
分类号
B0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试论价值的二级本质
- 2
-
-
作者
鲁延红
杜伟杰
-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0-14,共5页
-
-
关键词
主体性效应
价值系统
价值主体
价值客体
主体本质力量
价值生成
价值的本质
二级本质
系统质
功能性反应
-
分类号
B0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诗经》中的行旅活动与山水审美
- 3
-
-
作者
李蹊
-
机构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2-136,共5页
-
文摘
人类在前审美期(审美准备期)不同阶段的种种活动,都根植于农牧耕猎生产,体现着人类征服和利用大自然,向真善美迈进的不同深度,也体现着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确认的不同方式或手段。其中“行旅”作为单个主体本质力量确认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在山水自然物人化——心灵化的全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上非常频繁的各种行旅活动,民族的山水审美意识不会健全地发展起来。本文拟就《诗经》中有关行旅对山水自然物的心灵化这一文化现象,做一探讨,以见行旅在山水审美意识的成熟及其文学表现形式(山水诗文)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诗经》
山水自然物
山水审美
心灵化
主体本质力量
存在形式
思想情感
山水文学
感性显现
审美领域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全国第三届价值理论讨论会取得重要进展
- 4
-
-
作者
王玉樑
-
机构
<人文杂志>编辑部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4-38,共5页
-
文摘
全国第三届价值理论讨论会,于1991年9月24日至28日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人文杂志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师大哲学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武汉大学哲学系、山西师大政教系、陕西省哲学学会、西安交大社科系、西安冶院社科系、陕西师大政教系、西北政法学院科研处、马列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十二个单位共同发起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研究哲学价值理论的专家、学者40多人,提交论文共20多篇,专著和译著7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秀潭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
关键词
价值理论
主体需要
讨论会
重要进展
价值的本质
主体本质力量
客体属性
西方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价值观
和平演变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从生产力的根本涵义看生产力标准
- 5
-
-
作者
刘锦棠
-
机构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
出处
《经济科学》
1988年第5期1-6,共6页
-
文摘
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学者从生产力主体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生产力运动规律,给我们展开了一个新思路。这无疑有助于探讨生产力的涵义、标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特征等问题。本文对此也谈点浅见,以期引起重视。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并非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亦即人的意志力和创造性活动的实现。
-
关键词
生产力主体
对象化
主体本质力量
马克思
涵义
大发展
自然力
创造性活动
功能
发展生产力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论实践在主客体相互转化中的推动作用
被引量:3
- 6
-
-
作者
时海燕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5-57,共3页
-
文摘
本文从实践的特性及认识结构两极的辩证关系中论述了主体客体化是一种有目的的双向运动即自动控制过程,是通过预期目的的实现而达到其目标的过程;揭示了客体主体化的三重转化以及通过实践的创造性活动把观念的目标转化为现实的物质手段、物质对象等,从而达到实现主体的最高需要。
-
关键词
主体客体化
相互转化
社会实践活动
客体主体化
主体和客体
主客体
创造力
主体本质力量
创造性活动
转化为
-
分类号
B02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实践活动是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双重过程
被引量:3
- 7
-
-
作者
张建华
胡鸣铎
-
出处
《河北学刊》
1988年第1期97-100,共4页
-
文摘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基石。但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实践范畴却一直被定义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即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其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始终未能为人们所肯定和重视。这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一个缺陷。我们认为,实践活动应该被规定为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双重过程。 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表示实践活动内容和过程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所谓对象化,就是主观的客观化、现实化。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主体的本质力量(能动性)和主观目的(目的性)客观化,使之以对象的和客观的形式表现于现实中的过程。所谓非对象化,就是客观的主观化、主体化。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客体中的客观物质和客观逻辑主观化、主体化,改造和形成主体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活动能力,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
-
关键词
非对象化
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践范畴
主观化
主体本质力量
客观化
客观逻辑
认识论范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价值生成和价值实现的同一性
- 8
-
-
作者
祝大征
袁祖社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8-21,共4页
-
文摘
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是价值哲学中饶有兴味的问题,也是歧义纷呈,难以定于一尊的课题。在众多议论中,有倾向明显的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实质在客体。物对人的价值在于物的属性和功能;人对人的价值在于客体的人的素质;精神客体的价值在于它本身的质量和特性。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指客体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持这种观点的论者承认价值是主客体的统一,认为统一的基础在客体,主体统一于客体。
-
关键词
客体属性
价值生成
主体价值
精神客体
价值实现
非对象化
同一性
主体本质力量
社会客体
书体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