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文化自觉: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希鹏 丁三青 陈斌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0,共6页
主体文化自觉是确证主体性的表现和过程,它包括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群体主体文化自觉和类主体文化自觉三个基本维度。文化生成于主体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向性为理由的实践过程,主体主观世界是外在文化世界的"观念化"和"... 主体文化自觉是确证主体性的表现和过程,它包括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群体主体文化自觉和类主体文化自觉三个基本维度。文化生成于主体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向性为理由的实践过程,主体主观世界是外在文化世界的"观念化"和"意识化"。主体文化自觉是人在追问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询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以正视和提升人的自我的精神存在和主体价值选择、实现人积极而自由的生存状态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文化自觉 逻辑内涵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现实关怀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希鹏 丁三青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0,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一种出场方式。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文化概念,其根本目标指向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推动主体文化自觉。从广义上讲,主体文化自觉是文化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指向,文...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一种出场方式。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文化概念,其根本目标指向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推动主体文化自觉。从广义上讲,主体文化自觉是文化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指向,文化哲学真正的研究主题就是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实现主体的文化自觉。从狭义上讲,主体文化自觉是指每个主体的一种主动、自觉的文化生存状态。具体而言,主体文化自觉是指主体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自觉认识到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觉形成和持有一种文化准则和文化价值追求,自觉反思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觉实现文化的内化,并通过主体意识的强化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觉实现新文化生成,最终实现人的生存方式转变的动态过程。广义的主体文化自觉是总体的目标指向,狭义的主体文化自觉是动态的生成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现实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主体文化自觉
3
作者 代立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27,共4页
文化自觉的根基在于人的主体性。对传统哲学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视域中主体文化自觉的出场前提。在新唯物主义看来,主体文化自觉,需要把人从宗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需要把人从政治... 文化自觉的根基在于人的主体性。对传统哲学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视域中主体文化自觉的出场前提。在新唯物主义看来,主体文化自觉,需要把人从宗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需要把人从政治国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示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和作为私人的对立;需要把人从旧哲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需要把人从异化劳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唯物主义 主体 主体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全球文化融合看中华文化的主体自觉 被引量:9
4
作者 蔡利民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8,共6页
全球文化融合的时代语境使文化的主体自觉问题日益凸显。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可偏离人类文化普遍价值提倡中国文化的特色、风格与气派。中华文化应基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在清醒的文化反思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进行... 全球文化融合的时代语境使文化的主体自觉问题日益凸显。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可偏离人类文化普遍价值提倡中国文化的特色、风格与气派。中华文化应基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在清醒的文化反思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进行对话交流的方式为人类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资源,使自身成为人类普遍文化价值中的重要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融合 中华文化主体自觉 普遍文化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代朝会制度与夷夏融合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葛志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3,共4页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理念至少自尧舜以来已启其端绪,相应夷夏问题亦随之而起。周代虽有严夷夏之防的观念,但在政治上却借朝聘盟会制度比较成功地理顺夷夏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原文化对四夷的主导地位,从而以"用夏变夷"...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理念至少自尧舜以来已启其端绪,相应夷夏问题亦随之而起。周代虽有严夷夏之防的观念,但在政治上却借朝聘盟会制度比较成功地理顺夷夏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原文化对四夷的主导地位,从而以"用夏变夷"的方法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和一统局面的开启与巩固。周代的夷夏政策在较多方面对秦汉以下历代王朝有借鉴意义,同时也为周秦以下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启迪。在夷夏观念中表现出的强烈中华文化主体自觉意识,在今日中国应对世界文化新格局下的挑战时,仍不乏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朝会制度 夷夏关系 文化主体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