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面理解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述评
1
作者 刘敬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183,共2页
关键词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书评 云南人民出版社 后现代主义 郭湛 个人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个性还是文化象征——身心体验的信仰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泓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2,共5页
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由神灵思想→社会、文化象征→内心、主观感验的探讨过程,即由神学本体论→社会、文化本体论→人性本体论的研究趋线和脉络。赋有主观能动的主体自我与间性之身心互动的体验方法,是内心信仰的人类学研究的适... 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由神灵思想→社会、文化象征→内心、主观感验的探讨过程,即由神学本体论→社会、文化本体论→人性本体论的研究趋线和脉络。赋有主观能动的主体自我与间性之身心互动的体验方法,是内心信仰的人类学研究的适合路径,阈限的反结构是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人类学 主观感验 主体意义 体验的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表演”行为意义阐释的现象学透视
3
作者 周晴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18期50-53,共4页
从现象学的视角探讨儿童“表演”行为,分析儿童“表演”行为背后的成长期待,即成人对儿童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儿童对自己的期待,从而影响儿童自身的行为表现。通过呈现典型案例,倾听儿童内心独白,关注儿童在“表演”行为中的自... 从现象学的视角探讨儿童“表演”行为,分析儿童“表演”行为背后的成长期待,即成人对儿童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儿童对自己的期待,从而影响儿童自身的行为表现。通过呈现典型案例,倾听儿童内心独白,关注儿童在“表演”行为中的自我寻求。再转向成人角度,反思发现成人易忽视儿童“表演”的行为意义,过度外在化评价标准以及偏向满足“推断的需要”,人为遮蔽了儿童“表演”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在此基础上,探析儿童作为“表演”行为之意义主体的教育学意蕴,以幸福目的论为起点,从关注儿童行为的因果关系转向意义关系,从过度外在化评价标准转向理解为主的标准,有利于成人真正深入儿童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表演”行为 自我追寻 意义主体 现象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称谓中的无知者与专业人——中国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特征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9
4
作者 秦奕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16,共5页
中国幼儿园教师的称谓主要经历了"乳媪或保姆""幼稚教师""教养员""幼儿园教师"的变化。幼儿园教师规定性称谓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着以"添加""删除"或"修改"方式... 中国幼儿园教师的称谓主要经历了"乳媪或保姆""幼稚教师""教养员""幼儿园教师"的变化。幼儿园教师规定性称谓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着以"添加""删除"或"修改"方式不断迂回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曲折历程,而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发展又反映着幼儿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不断碰撞,具有道德控制性、价值规范性、责任导向性和交往自主性的特征。展望未来,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主体意义将取代政治或技术工具属性,最终使得幼儿教师作为"整体人"的专业自主精神得以释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认同 幼儿园教师 主体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内卷现象的理性思考
5
作者 高瞻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33期48-53,共6页
教师内卷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职称评聘过度竞争,教师教学投入不断增加而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身心疲惫、内生动力不足,教师职业倦怠以及教育实践逐渐程序化。究其原因,与教师自身身份认同危机显现、科层制管理集权控制、教师文化... 教师内卷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职称评聘过度竞争,教师教学投入不断增加而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身心疲惫、内生动力不足,教师职业倦怠以及教育实践逐渐程序化。究其原因,与教师自身身份认同危机显现、科层制管理集权控制、教师文化隐形奴役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优化学校管理理念等应对建议,以期规避教师内卷现象,助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内卷现象 主体意义 自主意识 教师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