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权力支配:疾痛叙事中的自我技术与主体性建构
1
作者 谢春艳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9-744,共6页
疾痛叙事是将患者微观体验和医疗领域宏观权力结构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医学伦理学和叙事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在已有疾痛叙事含义的基础上,强调了关注广义疾痛叙事的重要意义。借用福柯权力理论,发现疾痛叙事除了反映疾病... 疾痛叙事是将患者微观体验和医疗领域宏观权力结构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医学伦理学和叙事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在已有疾痛叙事含义的基础上,强调了关注广义疾痛叙事的重要意义。借用福柯权力理论,发现疾痛叙事除了反映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还应关注现代医疗场域中权力结构对疾痛叙事的支配作用,并研究如何减少权力的支配。受福柯晚期思想中的伦理学和生存美学等概念启发,探讨了医疗场域中通过患者疾痛叙事等自我技术强化,进而超越权力支配、进行主体性重构的可能性。最后从医疗服务提供和患者需求两个角度,对疾痛叙事和叙事医学实践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希望叙事医学有助于医疗领域中具有广义伦理意义上的个体主体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痛叙事 权力支配 自我技术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审视:AI与哲学发展的共在视界 被引量:1
2
作者 丁耀鹏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主体性是人工智能(AI)和哲学发展都不能回避的重要命题。主体性追问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重要思想线索,同时是AI技术企图“复活”人类意识的关键要素,标明理想AI形态的标准。AI的蓬勃发展催生哲学由“无用之学”向完满之学转变的可能,但基... 主体性是人工智能(AI)和哲学发展都不能回避的重要命题。主体性追问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重要思想线索,同时是AI技术企图“复活”人类意识的关键要素,标明理想AI形态的标准。AI的蓬勃发展催生哲学由“无用之学”向完满之学转变的可能,但基于AI高度主体性预设的生成“完美哲学家”的两条路径,包含着无法解决的逻辑悖谬。一方面,哲学本性彰显着反完美化的基本倾向,进而导致“完美哲学”不可能;另一方面,AI内在的终极目的性又对其主体性进行着干预,遮蔽了其哲学思索的主动性维度。AI与哲学发展相结合必须基于主体性的共在视界,AI进行知识生成的可能性取决于其对哲学不完满化的理解程度,而因其主体性不足导致的伪知识生产并不能够冲击传统的知识观,因为从理念论和经验论的路径来看,AI始终欠缺着观念的环节。因此,AI与哲学发展结合的有效方式还有待探索,AI自我迭代的根本目标仍然是塑造完满的主体性。至少在这之前,人类在哲学思索上的主体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主体性 自我意识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视权力的解构与重构:邵艺辉电影中女性主体性生成机制研究
3
作者 韩玉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103,共5页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矩阵与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批判所形成的凝视理论范式,构成了当代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认识论坐标系。新生代导演邵艺辉以其先锋性的影像实践,通过多线叙事、动态镜头调度及空间政治学重构,对“男性...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矩阵与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批判所形成的凝视理论范式,构成了当代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认识论坐标系。新生代导演邵艺辉以其先锋性的影像实践,通过多线叙事、动态镜头调度及空间政治学重构,对“男性凝视”与“自我凝视”的意识形态编码展开系统性解构与重构,因此展现出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复杂性与主体性。尽管邵艺辉的创作在批判深度上存在量化修辞过剩、父权制溯源薄弱等局限,但其影像实验仍折射出转型期中国都市文化中性别政治的复杂张力,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电影研究提供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观照的动态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艺辉 女性主义电影 男性凝视 自我凝视 女性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教师吗?——基于主体性视角的讨论
4
作者 王兴宇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4,F0003,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引发教师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担忧。基于主体性视角的分析发现,认知逻辑的差异、情感判断的局限、意向行为的缺失以及社会属性的欠缺决定了生成式人工智...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引发教师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担忧。基于主体性视角的分析发现,认知逻辑的差异、情感判断的局限、意向行为的缺失以及社会属性的欠缺决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无法像教师一样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所以,并不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风险。但是,无法摆脱的依赖让教师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界限日益模糊。教师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自我意识被销蚀与自由意志被弱化的主体性分散的威胁。要摆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需要回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关系中,重新思考数字时代教师的存在意义,以协同共生激发教师的教育创造力,以强化专业性守卫教师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师 主体性 自我意识 自由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教育: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东桂 潘柳燕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61,共3页
文章通过介绍学界部分学者对德育范畴自我教育的界定,强调了德育领域中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和智育范畴自我教育的区别出发,提出了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的自我取向、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教育方法的自我践... 文章通过介绍学界部分学者对德育范畴自我教育的界定,强调了德育领域中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和智育范畴自我教育的区别出发,提出了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的自我取向、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教育方法的自我践履、教育过程的自我调控、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价等五个具体特征;从道德的本质、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等角度论证自我教育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最后提出了如何在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中让大学生走向自我教育的几点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主体性道德教育 自我教育 归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融合智能的自我意识与交互主体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宋春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0,共6页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由于使用者对智能机器人主体地位的功能赋予,产生了人机交互主体性。如果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自我的原初存在,人机融合中使用者就在自身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使得智能机器人获得主体地位而无须具有自我意识,同时认为机器人的伦理意义不必依赖其意识和思维的存在,而是依据其在人机互动中的外在表现。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道德后果,如意识经验结构的改变与自我的损耗、机器依赖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立、隐私安全与远程受控的风险加剧、人格同一性变化及责任归属困难等,需要人类社会进行前瞻性考量和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融合智能 自我意识 交互主体性 人工共情 人机互动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统整: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10
7
作者 梁燕玲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6-69,共4页
教师的主体性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因。教师发展中面临着自我迷失的现实困境,它体现为教师的信仰迷失、角色迷失和发展迷失。以人学理论为依据、建立在埃里克森人格心理学基础上的自我统整理论是教师主体性发展的精神关注和最佳路... 教师的主体性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因。教师发展中面临着自我迷失的现实困境,它体现为教师的信仰迷失、角色迷失和发展迷失。以人学理论为依据、建立在埃里克森人格心理学基础上的自我统整理论是教师主体性发展的精神关注和最佳路径。通过自我统整合自我教育,可以构建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育教师教育智慧,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实现生命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主体性 自我统整 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切入点 被引量:7
8
作者 曹明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0-152,共3页
高校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方面存在目的缺乏明确性、内容缺乏全面性、过程缺乏持久性等主体性缺失问题。通过"慎独"精神教育,有益于学生党员树立道德人格、健全道德规范、提高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加强学生... 高校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方面存在目的缺乏明确性、内容缺乏全面性、过程缺乏持久性等主体性缺失问题。通过"慎独"精神教育,有益于学生党员树立道德人格、健全道德规范、提高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加强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在"慎诚"、"慎隐"、"慎微"、"慎恒"四个方面努力践行"慎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党员 自我教育 主体性 慎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自我评价的主体性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9
9
作者 谷峥霖 马季 秦善鹏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6,共10页
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在外源性社会本位、知识本位观念的实效性因素影响下,评价本质偏倚控制及管理学校、多样化评价形式等物性功利。以人本位的内源性教师主体呈现“唯上性”状态,其中“主体性”是当前教师高素质专业发展的内质追求,是... 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在外源性社会本位、知识本位观念的实效性因素影响下,评价本质偏倚控制及管理学校、多样化评价形式等物性功利。以人本位的内源性教师主体呈现“唯上性”状态,其中“主体性”是当前教师高素质专业发展的内质追求,是学校教师自我评价有效实行的判别核心,受能动主体与关联客体双重影响。以教师自我评价主体性的意涵为逻辑起点,厘定“共同心理建构“”公-私”及“主-客”三维象限中教师自我评价主体性的特有属性、对立形象及二维向度,通过事实论证阐述对教师自我评价主体观念与行动的现实审理,理性追问自我评价中观念意识、知识技能、体系制定等主体性困境,提出围绕“主-客”体形成内、外源性的优化路径,外部保障向度以“学校”为中心,重构“有效的机制”与共享“共识性体系”;内部提升向度以“教师”为内核,重新审视教师评价观与创新理性评价法,从而促动教师自我评价主体性的回归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自我评价 主体性 高素质专业发展 困境与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与坚守——彼得·汉德克的新主体性小说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卫东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共8页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六八运动”的衰落,德语文学中激进的反叛和政治批判倾向逐渐缓和,文学重新回归表达内心和真实的功能。在这一“新主体性”文学的大背景下,汉德克的创作也发生了转变。《无欲的悲歌》和《左撇子女人》作为这一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六八运动”的衰落,德语文学中激进的反叛和政治批判倾向逐渐缓和,文学重新回归表达内心和真实的功能。在这一“新主体性”文学的大背景下,汉德克的创作也发生了转变。《无欲的悲歌》和《左撇子女人》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个体努力摆脱日常生活无形的暴力,尝试给出自我认知、坚守主体意识的可能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主体性 自我 汉德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被引量:6
11
作者 程广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4,共7页
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思想成长历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本,它是马克思后来取得一系列思想成果的前提。怀着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关怀,青年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性研究,强调了伊壁鸠鲁自... 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思想成长历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本,它是马克思后来取得一系列思想成果的前提。怀着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关怀,青年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性研究,强调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凸显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自由建构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以此来进一步凸显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之于当时德国哲学的重要性。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由于局限于"实证科学"(经验知识)而致使"自我意识"的丢失与"自由"的逃离,因而难以达到真正的完善;伊壁鸠鲁却跳出了实证科学的藩篱而进入到"自我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上,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伊壁鸠鲁的自由观不同,马克思强调的是有外在约束与制约作用的"定在中的自由"。博士论文是青年马克思希望通过对自我的主体意识的强调来实现对当时的不自由的专制制度进行变革的愿望。这一文本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阶段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青年马克思主观唯心主义立场的真实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主体性 主观唯心主义 青年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与自我教育法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秉福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8-21,共4页
为适应道德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 ,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道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的主要途径是实行自我教育法。为此 ,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大胆适当地加以引导 ... 为适应道德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 ,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道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的主要途径是实行自我教育法。为此 ,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大胆适当地加以引导 ,调动受教育者的道德上进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主体性原则 自我教育法 道德规范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主体性启蒙与女性的自我追求——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侧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乔以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共7页
在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语境中,女性文学创作始终不渝遵循的人道启蒙以及重建个人自主性的努力,与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新启蒙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知识表达与建立女性主体的目标并非天然契合。新时期文学对女性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语境中,女性文学创作始终不渝遵循的人道启蒙以及重建个人自主性的努力,与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新启蒙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知识表达与建立女性主体的目标并非天然契合。新时期文学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既体现了启蒙思想模式的渗透,同时也昭示出在启蒙主义“人”的视野中确立女性自我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主义 主体性 女性文学 自我表现 社会主义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试析《都柏林人》儿童篇中的个体主体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巧慧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58,共4页
在《都柏林》儿童篇中,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的共存和张力揭示了个体主体的内在分裂结构。这种叙述式"分裂的自我"不仅栖居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而且展示了童年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明和黑暗、阳光和阴影的碰撞虽然导致了现代个体... 在《都柏林》儿童篇中,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的共存和张力揭示了个体主体的内在分裂结构。这种叙述式"分裂的自我"不仅栖居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而且展示了童年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明和黑暗、阳光和阴影的碰撞虽然导致了现代个体的内在分裂状态,却也造就了其流动、开放和丰满的主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 边缘性 理想性 个体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迈向整合自我与他者的社会交互理论——读《自我和他者:对主体性、同感和羞耻的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静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4期190-196,共7页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具身认知哲学思潮主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相应地,随着认知科学与哲学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认知研究范式中也出现了一条新的进路。这一新的研究进路将社会认知...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具身认知哲学思潮主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相应地,随着认知科学与哲学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认知研究范式中也出现了一条新的进路。这一新的研究进路将社会认知过程视为一种基于具体情境的交互活动,主张通过基于行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研究 交互活动 自我与他者 主体性 20世纪80年代 整合 羞耻 同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seity的限度:评利科对主体性的非自我论辩护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50,共5页
在休谟和康德之后,主体性在理论哲学上得到辩护的前景变得黯淡起来。在这种背景中,利科对于主体性的辩护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它在从笛卡尔、康德直到胡塞尔的对主体性的不同的阐发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之后,对主体性的可辩护性开辟了新的空... 在休谟和康德之后,主体性在理论哲学上得到辩护的前景变得黯淡起来。在这种背景中,利科对于主体性的辩护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它在从笛卡尔、康德直到胡塞尔的对主体性的不同的阐发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之后,对主体性的可辩护性开辟了新的空间。尽管如此,利科诉诸ipseity的对于主体性的辩护采取的是一种非自我论的形式,这种辩护实际上表现出了对于自我的概念在历史上所受到的批评的过度的敏感,并因此而未能充分拓展他所诉诸的解释学策略所蕴含的解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ipseity 主体性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学生主体性的一条有效途径——初中生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明成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32-33,共2页
对学习过程施以自我监控是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功能性的体现,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充分体现,从根本上保证着学习的成功。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训练,将会有效的改善当前大多数学生仍存在的被动性和依赖性的状态,强化和发展他... 对学习过程施以自我监控是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功能性的体现,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充分体现,从根本上保证着学习的成功。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训练,将会有效的改善当前大多数学生仍存在的被动性和依赖性的状态,强化和发展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训练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监控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的消失到回归: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季若冰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4-58,共5页
从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主体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出发,探究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主体性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着重探讨社会文化关于认知、自我与人格的普遍理解,并总结出三个研究发展阶段:自我丧失与人格削弱、“以人为中心”的照护以及不断生成... 从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主体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出发,探究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主体性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着重探讨社会文化关于认知、自我与人格的普遍理解,并总结出三个研究发展阶段:自我丧失与人格削弱、“以人为中心”的照护以及不断生成的具身性与体间性自我。研究表明,尽管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但是他们仍能在与他人的具身间互动中诠释自我与交流意义。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主体性研究本质上回应了人之所以为人、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有益于改善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照护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认知障碍患者 自我 主体性 以人为中心 具身性 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我”到“人民”——论李修文的创作主体性兼及“70后”作家的集体转型
19
作者 刘天琪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4-88,共5页
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纷纷告别“青春写作”,走上集体转型之路。在“70后”作家中,李修文具有更为显在的主体性创作特征。从高扬主体意识的“我”之价值实现起步,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召唤、叩询与反思,李修文最终打破自我,并将其植根于... 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纷纷告别“青春写作”,走上集体转型之路。在“70后”作家中,李修文具有更为显在的主体性创作特征。从高扬主体意识的“我”之价值实现起步,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召唤、叩询与反思,李修文最终打破自我,并将其植根于“人民”之中。在其两部散文集中,李修文试图从相遇视角出发,转变“人民”与“我”的主体关系,于世俗生活的言说中实现二者的融合,从而建构新的“人民”书写。而李修文从“青春写作”到“人民”书写的转型,不仅带有他个人对待自我实现以及处世观念的真切思索,更打上了“70后”作家群体面对历史转型期现实问题的琢磨与考量的思想印记,亦不失为中国文学在新世纪的深层次探索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自我 无我 人民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与自我教育法
20
作者 张膑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年第2期39-40,共2页
一、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客观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 一、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客观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主体性原则 自我教育法 创新 教育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