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机融合智能的自我意识与交互主体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宋春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0,共6页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由于使用者对智能机器人主体地位的功能赋予,产生了人机交互主体性。如果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自我的原初存在,人机融合中使用者就在自身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使得智能机器人获得主体地位而无须具有自我意识,同时认为机器人的伦理意义不必依赖其意识和思维的存在,而是依据其在人机互动中的外在表现。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道德后果,如意识经验结构的改变与自我的损耗、机器依赖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立、隐私安全与远程受控的风险加剧、人格同一性变化及责任归属困难等,需要人类社会进行前瞻性考量和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融合智能 自我意识 交互主体性 人工共情 人机互动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被引量:6
2
作者 程广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4,共7页
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思想成长历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本,它是马克思后来取得一系列思想成果的前提。怀着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关怀,青年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性研究,强调了伊壁鸠鲁自... 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思想成长历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本,它是马克思后来取得一系列思想成果的前提。怀着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关怀,青年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性研究,强调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凸显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自由建构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以此来进一步凸显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之于当时德国哲学的重要性。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由于局限于"实证科学"(经验知识)而致使"自我意识"的丢失与"自由"的逃离,因而难以达到真正的完善;伊壁鸠鲁却跳出了实证科学的藩篱而进入到"自我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上,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伊壁鸠鲁的自由观不同,马克思强调的是有外在约束与制约作用的"定在中的自由"。博士论文是青年马克思希望通过对自我的主体意识的强调来实现对当时的不自由的专制制度进行变革的愿望。这一文本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阶段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青年马克思主观唯心主义立场的真实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主体性 主观唯心主义 青年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我意识与人的主体性
3
作者 朱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1-5,共5页
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的“热点”。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人们必须首先思考和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在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迴避一个十分重要的... 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的“热点”。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人们必须首先思考和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在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迴避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 自我意识 社会人 人类社会 社会关系 性问题 社会存在 自由意识 社会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审视:AI与哲学发展的共在视界
4
作者 丁耀鹏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主体性是人工智能(AI)和哲学发展都不能回避的重要命题。主体性追问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重要思想线索,同时是AI技术企图“复活”人类意识的关键要素,标明理想AI形态的标准。AI的蓬勃发展催生哲学由“无用之学”向完满之学转变的可能,但基... 主体性是人工智能(AI)和哲学发展都不能回避的重要命题。主体性追问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重要思想线索,同时是AI技术企图“复活”人类意识的关键要素,标明理想AI形态的标准。AI的蓬勃发展催生哲学由“无用之学”向完满之学转变的可能,但基于AI高度主体性预设的生成“完美哲学家”的两条路径,包含着无法解决的逻辑悖谬。一方面,哲学本性彰显着反完美化的基本倾向,进而导致“完美哲学”不可能;另一方面,AI内在的终极目的性又对其主体性进行着干预,遮蔽了其哲学思索的主动性维度。AI与哲学发展相结合必须基于主体性的共在视界,AI进行知识生成的可能性取决于其对哲学不完满化的理解程度,而因其主体性不足导致的伪知识生产并不能够冲击传统的知识观,因为从理念论和经验论的路径来看,AI始终欠缺着观念的环节。因此,AI与哲学发展结合的有效方式还有待探索,AI自我迭代的根本目标仍然是塑造完满的主体性。至少在这之前,人类在哲学思索上的主体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主体性 自我意识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教师吗?——基于主体性视角的讨论
5
作者 王兴宇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4,F0003,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引发教师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担忧。基于主体性视角的分析发现,认知逻辑的差异、情感判断的局限、意向行为的缺失以及社会属性的欠缺决定了生成式人工智...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引发教师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担忧。基于主体性视角的分析发现,认知逻辑的差异、情感判断的局限、意向行为的缺失以及社会属性的欠缺决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无法像教师一样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所以,并不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风险。但是,无法摆脱的依赖让教师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界限日益模糊。教师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自我意识被销蚀与自由意志被弱化的主体性分散的威胁。要摆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需要回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关系中,重新思考数字时代教师的存在意义,以协同共生激发教师的教育创造力,以强化专业性守卫教师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师 主体性 自我意识 自由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若干问题——与“谈谈关于正确理解青年的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商榷有关问题
6
作者 王仁欣 《心理学探新》 1986年第4期27-34,共8页
正如“谈谈关于正确理解青年的自我意识及其发展”(以下简称“论文”)一文所指出的那样,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关于自我意识问题的看法,还存在着分歧。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人确实存在着自我意识,并调节着人的思想行为。分歧的产生。
关键词 自我意识 信息系统 客体意识 正确理解 思想行为 意识发生 思维过程 客观意识 大脑皮层 发展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自然界自我意识的人本生态观及其美学 被引量:3
7
作者 曾永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9,共6页
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就是这种意识的哲学展开。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人本生态观从自然—人系统视域的生态整体性出发,特别重视生态本体的对象性、生态主体的全面性和生态运行... 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就是这种意识的哲学展开。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人本生态观从自然—人系统视域的生态整体性出发,特别重视生态本体的对象性、生态主体的全面性和生态运行的生成性。这些特质在人本生态美学中反映出来,对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可以作出独特的阐释和回答,以生态性为内涵的自然性则成为最高的审美原则,并以此与中国传统美学相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界的自我意识 对象性 全面主体性 生成性 自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自我意识的双向探寻——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一瞥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继会 《中州学刊》 1988年第5期63-65,共3页
激发一个民族生命创造力的最根本的力量在于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因为,只有保证了个体主体性的确立,生命创造力的发展,才在最根本上保证了民族群体生命创造力的焕发。然而,这一最基本的认识却长期为我国的思想理论界所不容。数千年的封建... 激发一个民族生命创造力的最根本的力量在于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因为,只有保证了个体主体性的确立,生命创造力的发展,才在最根本上保证了民族群体生命创造力的焕发。然而,这一最基本的认识却长期为我国的思想理论界所不容。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人只能作为“暴君的臣民”而苟活。后来,封建专制的崩溃,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本来完全可以为民族个性精神的张扬提供最好的条件,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力 女性自我意识 个体主体性 民族个性 农村题材小说 理论界 人民共和国 民族生命 封建专制 封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知其在知到知其所知——论意识之自我意识的认识机理
9
作者 胡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35,111,共6页
关键词 自知 黑格尔 思想发展 能知 自身 知道 人类 自我意识 理念 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自我意识”与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的建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云飞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11期44-53,共10页
"对象性活动理论"一直作为理解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理论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就马克思关于"对象性活动理论"的建构依据而言,"如何把握马克思关于‘对象性活动’本身的理解"问题尚处在晦暗不明中。... "对象性活动理论"一直作为理解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理论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就马克思关于"对象性活动理论"的建构依据而言,"如何把握马克思关于‘对象性活动’本身的理解"问题尚处在晦暗不明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不妨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入手,揭示作为展现人的生命本质的对象性活动,然后以此为基础理解个体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和人类整体的社会历史活动,最终借助对象性活动的理论内涵阐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理解"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的建构"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人=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自我意识 对象性活动 实践活动 社会历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仁爱”原则的主体性意识初探
11
作者 廖振跃 《理论与改革》 1987年第6期65-66,共2页
孔子的'仁爱'思想从外在看给人以模糊性,但深入其内,我认为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即表达了主动性、自我意识、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性在个体人格中的体现。因为它强调通过道德主体的个体人格去实现群众利益和行为。
关键词 主体性意识 个体人格 道德主体 群体利益 自我意识 心理原则 子贡 个体自觉 劳而不怨 己欲立而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黑格尔到布伦塔诺:一种为自我意识奠基的自我感觉理论的建构
12
作者 倪逸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6,共9页
自我意识的结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黑格尔在1830年版《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先验哲学传统的非对象性自我意识模型,即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感觉。非对象性的自我意识究竟何以可能?黑格尔指出,一种非对... 自我意识的结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黑格尔在1830年版《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先验哲学传统的非对象性自我意识模型,即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感觉。非对象性的自我意识究竟何以可能?黑格尔指出,一种非对象性自我意识必然要成为一种作为自我感觉的意向相关性意识,即一种能够刻画原初经验的自主结构。但是黑格尔的自我感觉理论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困难,这一困难必须要通过引入布伦塔诺后期的内知觉理论的相关资源才能得到修正。这种修正后的自我感觉理论将成为一种基础性的被动发生模式,并有可能展现一种全新的基础性自我意识理论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主体性 自我感觉 内知觉 黑格尔 布伦塔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 被引量:27
13
作者 铁省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3-76,共4页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哲学明确确立了主体性的概念 ,首先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但把主体性限定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 ,把主体性等同于自我意识 ,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胡塞尔构成了主体性...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哲学明确确立了主体性的概念 ,首先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但把主体性限定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 ,把主体性等同于自我意识 ,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胡塞尔构成了主体性问题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从认识论上论证先验自我的构造功能 ,另一方面又提出先验的主体间性 ,试图摆脱唯我论困境 ;当代哲学超越了认识论的视域 ,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 ,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自我意识 主体间性 唯我论 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它是”到“我是”:西方哲学主体性转向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14
作者 萧诗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2,共8页
本文按照西方哲学的固有思路 ,从命题结构“它是”和“我是”出发 ,对西方本体论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和主体概念 ,包括康德哲学中的“物自身”和“我自身” ,进行了解构式分析和探讨。文章着重描述了西方本体论哲学从客体形而上学到主体形... 本文按照西方哲学的固有思路 ,从命题结构“它是”和“我是”出发 ,对西方本体论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和主体概念 ,包括康德哲学中的“物自身”和“我自身” ,进行了解构式分析和探讨。文章着重描述了西方本体论哲学从客体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演变的逻辑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主体性 "它是" "我是" 实体 主体 主客体关系 客体 康德 我自体 先验对象 先验自我 费希特 自我意识 物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体性的阐释焦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广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40,共8页
民族主体性问题的认知程度反映了民族主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框架中显现民族主体的时代特性,并以此来标定民族自身存在的理由。然而,在中国当代哲学的研讨中,却以时空缺位的形式表露出关于这一问... 民族主体性问题的认知程度反映了民族主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框架中显现民族主体的时代特性,并以此来标定民族自身存在的理由。然而,在中国当代哲学的研讨中,却以时空缺位的形式表露出关于这一问题的阐释焦虑,这种焦虑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搁浅于民族主体性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中。在走出历史上的族群限定,以哲学的方式消解了民族主体性的朴素认知形式,并且把民族主体性提升为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之后,走出民族主体性问题的阐释焦虑,寻觅民族自我意识的当代表达方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体性 民族自我意识 阐释焦虑 身份认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个体主体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常宗耀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6期69-73,共5页
论个体主体性常宗耀一般认为,主体性是指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不可动摇的客观趋向,转化为对外部世界及人自身改造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我认为,这还不够,应把主体性置于现实地活动着... 论个体主体性常宗耀一般认为,主体性是指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不可动摇的客观趋向,转化为对外部世界及人自身改造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我认为,这还不够,应把主体性置于现实地活动着的充满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个体性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主体性 马克思恩格斯 偶然性 主体性概念 社会成员 体性 历史发展 自我意识 主体意识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问题:从主体性的建构、消解到生成 被引量:1
17
作者 翟志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主体性问题 西方哲学家 消解 现代哲学家 本体论地位 近代以来 自我意识 思想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阐释中的主体性真实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潇 《现代哲学》 1999年第4期38-43,共6页
关键词 主体性原则 对象意识 自我意识 理解的前结构 认识论 解释活动 解释者 意识自我 思维与存在 费尔巴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体性的实质
19
作者 刘锋 藏源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1-36,共6页
一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密切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仍在热烈争鸣之中。这场讨论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主体性与实践的关系,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主体性在认识与社会历史发展... 一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密切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仍在热烈争鸣之中。这场讨论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主体性与实践的关系,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主体性在认识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表现等诸多方面,科学地说明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主体性的实质或者说内在本质。对主体性实质的理解不同,会导致对上述诸多问题的不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外部世界 主体性原则 自我意识 自主性 客体 精神活动 性问题 主观能动性 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玉昆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3-69,共7页
试论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马玉昆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它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活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产生了自我意识,建立了主客体关系,发展出了审美意识,于是人类便开始了审美活动... 试论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马玉昆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它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活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产生了自我意识,建立了主客体关系,发展出了审美意识,于是人类便开始了审美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表现了强烈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审美意识 审美对象 审美感受 主体性特征 审美主体 黑格尔 自我意识 文学作品 接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