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8篇文章
< 1 2 2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性的人:一个晚近的历史建构事件——青年福柯《词与物》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一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4,共5页
福柯认为,作为主体而出现的人并非历来存在,而只是现代性认识型的特殊历史产物。现代性的人,在古典认识型的表象意义上只是一个空无,我们只有通过关于他的词、他的机体和他制造的客体才能靠近他,才能描绘他的面孔。这个新近被生成的人... 福柯认为,作为主体而出现的人并非历来存在,而只是现代性认识型的特殊历史产物。现代性的人,在古典认识型的表象意义上只是一个空无,我们只有通过关于他的词、他的机体和他制造的客体才能靠近他,才能描绘他的面孔。这个新近被生成的人在现代认识型中由四重规定性构成,即有限性、经验与先验、非思及起源。福柯断言,现代主体意义上的人,必定是一张在历史上必定被抹去的面孔。他还认为,人文科学如同人一样,并不是一种始终存在的东西,只不过也是一种19世纪以后出现的新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词与物》 现代认识型 主体性的人 人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特重建主体性的人道主义呐喊与积极尝试
2
作者 东.华尔丹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60-63,共4页
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灾难性、毁灭性的后果 ,彻底击碎了人们对科学和理性的信任及对社会进步的美好幻想 ,人被社会全面控制从而丧失了自由、尊严和安全感 ,人们普遍感到存在的无意义、绝望和孤独 ,处于走投无路及无家可归的... 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灾难性、毁灭性的后果 ,彻底击碎了人们对科学和理性的信任及对社会进步的美好幻想 ,人被社会全面控制从而丧失了自由、尊严和安全感 ,人们普遍感到存在的无意义、绝望和孤独 ,处于走投无路及无家可归的荒诞境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萨特通过哲学和文学相互结合的二重方式介入现实 ,提出“存在先于本质” ,对人的自由和自由选择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等进行了深刻论证 ,并把这种哲学精神引入文学 ,从不同的视角阐发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异化现象 ,发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呐喊 ,无情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 ,为人类重建主体性和找到自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特 主体性 人道主义 自由 异化 存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文学翻译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被引量:6
3
作者 袁筱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随着包括大语言模型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广泛讨论。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成式模型在文学翻译中究竟有“创造性”吗?它是否具有“主体性”?人工智能在处理非信息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时所面临的挑战是... 随着包括大语言模型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广泛讨论。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成式模型在文学翻译中究竟有“创造性”吗?它是否具有“主体性”?人工智能在处理非信息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时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人工智能翻译的“硬伤”固然是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翻译主体的主要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工智能在文学翻译中难以复制人类译者的“文学性”和“主体性”。而“主体性”的缺失也使得人工智能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对人工智能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持审慎态度,因为说到底,维护文学翻译的人文价值和伦理责任就是维护人类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学翻译 生成式语言模型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主体性:内涵理解、价值意蕴及框架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钟志贤 张丽芳 邓祯钰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数字主体性是个体和人类数字生存的内在担保。数字主体性研究缘于人类数字化进程及面临的挑战。数字技术在赋能“人类第二次进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主体性遮蔽、失落或悬置的风险。彰显数字主体性是人类在数字世界确证独特性、尊严和... 数字主体性是个体和人类数字生存的内在担保。数字主体性研究缘于人类数字化进程及面临的挑战。数字技术在赋能“人类第二次进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主体性遮蔽、失落或悬置的风险。彰显数字主体性是人类在数字世界确证独特性、尊严和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人类在技术异化的反噬中处理“人-技术-世界”关系的“得救之道”。从人类现处的复杂信息物理社会系统角度来看,数字主体性是主体性哲学研究的重要构成,更是数字人文主义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在理解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主体性的内涵;从关键能力角度认为一个具有数字主体性的个体是一个数字自主的人,具有控制、适应和创造数字世界的综合能力;基于价值主体性哲学和个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理论,运用NVivo12质性分析建构了数字主体性框架,包括“数字自我、数字自觉、数字自律、数字自信、数字自由”5个一级维度及15个二级要素,并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予以检验。数字主体性是数智时代确保共生人机协同关系形态、避免个体被技术洪流裹挟和淹没、防范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僭越,以及提升人的价值和作用的核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数字主体性 价值意蕴 框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主体性探索 被引量:5
5
作者 宋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95,161,共5页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叙事手法的国产动画电影,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主体性探索提供了重要范例。影片通过深度重构经典神话故事,继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影片融合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对传统价值观进行...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叙事手法的国产动画电影,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主体性探索提供了重要范例。影片通过深度重构经典神话故事,继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影片融合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对传统价值观进行现代解读;影片通过地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增强了观众文化认同感;影片通过“逆天改命”的核心主题、多元文化符号的运用、跨文化叙事以及家庭情感共鸣,成功构建文化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哪吒之魔童闹海》 动画电影 文化主体性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唤醒与身份确证: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记忆之维 被引量:3
6
作者 邹广文 赵月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8,共8页
文化记忆作为主体身份的重要标志,所反映的是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文化记忆的唤醒能够以深厚的历史感和在根本的意义上,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情境中,通过记忆重组等方式回答“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而确证文化意义上... 文化记忆作为主体身份的重要标志,所反映的是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文化记忆的唤醒能够以深厚的历史感和在根本的意义上,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情境中,通过记忆重组等方式回答“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而确证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证和认同不仅来源于主体自身,更是民族集体建构的结果。不同个体在共同社会实践中保存并生成着集体记忆,以此回应“我们是谁”的族群身份问题。中华民族正是在对集体历史记忆的阐释中,通过建立群体身份的内在一致性来赋予个体生命以层次丰富的本质内涵,推动形成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这一集体记忆的唤醒,反映出中华民族在持续追寻个体生命秩序和人类生存状态优化的过程中,通过巩固文化主体性主动参与世界结构的重塑进程,以“新的文化生命体”推动人类通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形成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记忆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2
7
作者 韩升 吕叶青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5,共10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与文化主体性具有高度的基因契合性和内核一致性。“第二个结合”以深厚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主体性确证;以鲜明的实践智慧增益文化自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彰显;以恰切的间性思维涵育文化自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提升。以“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的重要支撑,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持续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新的文化生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斌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78,共4页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会触发一系列现实效应,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延展的巨大助益,也反映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的多重抑制。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困境显现于人、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矛盾中,教...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会触发一系列现实效应,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延展的巨大助益,也反映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的多重抑制。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困境显现于人、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矛盾中,教育的价值理性受到技术工具理性的压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理性之光和人文主义情怀黯然失色。为此,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系统三个方面发力,优化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体系,以有效应对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困境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三重意蕴 被引量:1
9
作者 薛秀军 黄维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167,168,共10页
文化主体性主要是指中华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在融入现代化浪潮、探索和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文化上的主动选择,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出发,对现代化... 文化主体性主要是指中华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在融入现代化浪潮、探索和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文化上的主动选择,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出发,对现代化浪潮中地方的、民族的文化保持自身独立性,实现对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与践行;需要从审视中华文明内蕴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一系列突出特性出发予以继承和彰显;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推进的具体实践出发加以不断反思和追问。以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和开辟人类文明新道路,构建和形塑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水流深:中华文明传播实践中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清果 胡羽佳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中华文明如同孟子所言“有源之水”一般不舍昼夜、奔腾不息。文章以“观水之术”对中华文明展开探究,研究发现:中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有赖于其独特的传播实践,在秉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之上,中华文明于内向传播中自我发展,在共生传播中应... 中华文明如同孟子所言“有源之水”一般不舍昼夜、奔腾不息。文章以“观水之术”对中华文明展开探究,研究发现:中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有赖于其独特的传播实践,在秉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之上,中华文明于内向传播中自我发展,在共生传播中应对挑战,呈现出以水为师、和合共生的君子气质。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基于此,中华文明需要同世界文明一道,在文明传播中不断开创新局,与世界文明携手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文化主体性 连续性 文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文化主体性阐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菊华 毛世坤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塑造“精神自我”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内蕴文化主体性的确证、持守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主体支撑和内在动力,二者并行同构、辩证统一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塑造“精神自我”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内蕴文化主体性的确证、持守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主体支撑和内在动力,二者并行同构、辩证统一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两个结合”映射中华文明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的主体表达,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时代特质和现代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化“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精神力量、筑牢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明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农政策的悬浮与落地:农民主体性的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22,共15页
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但一些惠农政策的信息未能为民所知、实施难以为民所用、利益难以为民所享,即呈现政策悬浮状态。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主体性未得到有效激发,即农民在场但主体缺位。通过对湘西... 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但一些惠农政策的信息未能为民所知、实施难以为民所用、利益难以为民所享,即呈现政策悬浮状态。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主体性未得到有效激发,即农民在场但主体缺位。通过对湘西地区两家合作社的深入调研,笔者从惠农政策信息宣传、执行过程、可持续发展三个阶段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农民主体性激发与惠农政策效果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只有三个阶段都激发农民主体性,才能实现农民在场、主体同时在位,惠农政策才能真正落地;反之,惠农政策将呈现悬浮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农政策 农民主体性 政策效果 政策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笔谈
13
作者 黄子平 李庆西 +9 位作者 韩少功 陈思和 许子东 李杭育 陈晓明 王尧 宗仁发 张清华 洪治纲 来颖燕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2,共18页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命名的会议是“大连会议”(1962),“杭州会议”(1984)成为第二个,别的有没有,我还没有想到。结果来了以后,我讲的故事全部被庆西否定了,所有的地点、时间都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会议 寻根文学 文化主体性 珠海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主体性需求及涵养路径
14
作者 林冰冰 张玉峰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34-37,共4页
在“投入—产出”的数据逻辑下,教师在教育实践场域的主体性不同程度地被隐没。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学科教师在立足学科基础之上开展“主动跨界”的实践,明晰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主体性的现实... 在“投入—产出”的数据逻辑下,教师在教育实践场域的主体性不同程度地被隐没。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学科教师在立足学科基础之上开展“主动跨界”的实践,明晰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主体性的现实需求,并进一步从教育实践场域的构筑、大概念和学习进阶的工具支持、促进观念和行为“同频共振”的实践反思三个维度,构建有效促进教师主体性发展的路径,以实现让教师强化关注自身主体性发展和落实教育教学改革意志的双向促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主体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师主体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遍性到特殊性:文化主体性的认知重构与演化
15
作者 胡晶晶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神载体发展和适配的程度呈现出特殊性。在世界和民族叙事中,文化主体性围绕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进入“有名有实”的现代建构阶段,出现全球“在场”的普遍性与民族表达的特殊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下正重新书写,有力回应了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也是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全景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普遍性 特殊性 人类文明 逻辑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叙事
16
作者 周晓虹 彭圣钦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239,共12页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两种策略。前者不满于诸如传统/现代二分法等西方理论框架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切割,后者则不满于西方理论背后的文化预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曲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超越二者,提出另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的文明主体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主体性 历史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 文明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度、限度及消解——论儒家伦理的主体性
17
作者 程志华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主体性”是一个后发的概念,但相应思想却发生于“轴心时代”。就相应思想讲,“主体性”涉及“客体性”的对立,而背后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中国的“轴心时代”,基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儒家建构起自身的“主体性”理论... “主体性”是一个后发的概念,但相应思想却发生于“轴心时代”。就相应思想讲,“主体性”涉及“客体性”的对立,而背后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中国的“轴心时代”,基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儒家建构起自身的“主体性”理论,并展现为孟子所代表的“绝对主体性”、荀子所代表的“相对主体性”两大脉络。“绝对主体性”脉络表现为主体性的过度,而这个脉络长期主导儒家道统。在此道统之下的儒学在前现代化阶段曾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但面对现代化阶段,它亦显露出明显不足——没有现代性建构,不能为现代化提供动力。要消解儒家伦理主体性的过度,合理的路径是“客观化”,在“对列之局”上进行理论建构:重建天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天花板”;重建物我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洪堤”;重建人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盗网”。唯有如此,现代性建构方可实现,现代化道路才可走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儒家伦理 过度 限度 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定即否定”与“共在中此在”——概念构建的主体性与共享性
18
作者 徐勇 任珽玉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在康德看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但还存在“一种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1)这种知识具有抽象性,概念则是这种知识的精华,是知识大厦的基石。知识的力量在于概念的力量,知识生产的重要成果是概念... 在康德看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但还存在“一种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1)这种知识具有抽象性,概念则是这种知识的精华,是知识大厦的基石。知识的力量在于概念的力量,知识生产的重要成果是概念,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标准是概念的数量和质量。概念是对事实经验的概括,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概念构建是知识生产活动。知识生产者能否生产概念,生产什么概念,怎样生产概念,受问题的牵引,也是思维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力 概念构建 知识的力量 感官印象 主体性 数量和质量 思维活动 知识生产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社会中的资源观念与生态秩序——一项基于主体性表达的民族志研究
19
作者 陈祥军 蒋桂林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地方社会的文化体系和环境秩序之间具有双重耦合性,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共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煤矿开采工业对环境秩序造成很大破坏,使之逐渐偏离正常,地方社群在没有获利的情况下还需承受环境失序带来的伤害。为阻止环境... 地方社会的文化体系和环境秩序之间具有双重耦合性,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共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煤矿开采工业对环境秩序造成很大破坏,使之逐渐偏离正常,地方社群在没有获利的情况下还需承受环境失序带来的伤害。为阻止环境失序的扩散,地方社群便会采取各种行动来表达对环境失序的不满,“偷”是日常中最主要的行为,因此,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污名化”动作,更是文化主体者表征自我能动性去重新建构环境秩序的行为,并且此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是一整套人与环境共生的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社会 资源观念 生态秩序 主体性 生态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和实践理路
20
作者 侯衍社 曹一飞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F0003,共10页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巩固和捍卫文化主体性,是彰显文化力量和标识文化特性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凝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力量之源。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继承...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巩固和捍卫文化主体性,是彰显文化力量和标识文化特性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凝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力量之源。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对中华传统文化主体性思想的汲取,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中获得新的理论发展,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文化主体基因论、文化主体创造论、文化主体统合论。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蕴含着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我们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