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性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诚信 被引量:16
1
作者 宫源海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4-78,共5页
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中华民族主体性文化的价值追求。本文以道德诚信为中心内容,在论述主体性文化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弘扬中华民族主体性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 主体性文化 诚信 社会主义道德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主体性文化教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立洲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2,共7页
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依托于文化世界。建构主体性文化教化模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文化教化模式,首先必须明确其内在要求;其次要形成文化教化关... 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依托于文化世界。建构主体性文化教化模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文化教化模式,首先必须明确其内在要求;其次要形成文化教化关联现实生活的良性机制;最后要形成文化教化"多维辐射"的组织运行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体性文化教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升 吕叶青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5,共10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与文化主体性具有高度的基因契合性和内核一致性。“第二个结合”以深厚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主体性确证;以鲜明的实践智慧增益文化自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彰显;以恰切的间性思维涵育文化自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提升。以“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的重要支撑,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持续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新的文化生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唤醒与身份确证: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记忆之维 被引量:1
4
作者 邹广文 赵月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8,共8页
文化记忆作为主体身份的重要标志,所反映的是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文化记忆的唤醒能够以深厚的历史感和在根本的意义上,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情境中,通过记忆重组等方式回答“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而确证文化意义上... 文化记忆作为主体身份的重要标志,所反映的是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文化记忆的唤醒能够以深厚的历史感和在根本的意义上,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情境中,通过记忆重组等方式回答“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而确证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证和认同不仅来源于主体自身,更是民族集体建构的结果。不同个体在共同社会实践中保存并生成着集体记忆,以此回应“我们是谁”的族群身份问题。中华民族正是在对集体历史记忆的阐释中,通过建立群体身份的内在一致性来赋予个体生命以层次丰富的本质内涵,推动形成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这一集体记忆的唤醒,反映出中华民族在持续追寻个体生命秩序和人类生存状态优化的过程中,通过巩固文化主体性主动参与世界结构的重塑进程,以“新的文化生命体”推动人类通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形成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记忆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主体性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95,161,共5页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叙事手法的国产动画电影,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主体性探索提供了重要范例。影片通过深度重构经典神话故事,继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影片融合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对传统价值观进行...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叙事手法的国产动画电影,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主体性探索提供了重要范例。影片通过深度重构经典神话故事,继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影片融合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对传统价值观进行现代解读;影片通过地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增强了观众文化认同感;影片通过“逆天改命”的核心主题、多元文化符号的运用、跨文化叙事以及家庭情感共鸣,成功构建文化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哪吒之魔童闹海》 动画电影 文化主体性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水流深:中华文明传播实践中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清果 胡羽佳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中华文明如同孟子所言“有源之水”一般不舍昼夜、奔腾不息。文章以“观水之术”对中华文明展开探究,研究发现:中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有赖于其独特的传播实践,在秉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之上,中华文明于内向传播中自我发展,在共生传播中应... 中华文明如同孟子所言“有源之水”一般不舍昼夜、奔腾不息。文章以“观水之术”对中华文明展开探究,研究发现:中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有赖于其独特的传播实践,在秉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之上,中华文明于内向传播中自我发展,在共生传播中应对挑战,呈现出以水为师、和合共生的君子气质。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基于此,中华文明需要同世界文明一道,在文明传播中不断开创新局,与世界文明携手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文化主体性 连续性 文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文化主体性阐释 被引量:1
7
作者 胡菊华 毛世坤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塑造“精神自我”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内蕴文化主体性的确证、持守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主体支撑和内在动力,二者并行同构、辩证统一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塑造“精神自我”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内蕴文化主体性的确证、持守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主体支撑和内在动力,二者并行同构、辩证统一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两个结合”映射中华文明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的主体表达,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时代特质和现代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化“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精神力量、筑牢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明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三重意蕴 被引量:1
8
作者 薛秀军 黄维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167,168,共10页
文化主体性主要是指中华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在融入现代化浪潮、探索和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文化上的主动选择,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出发,对现代化... 文化主体性主要是指中华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在融入现代化浪潮、探索和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文化上的主动选择,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出发,对现代化浪潮中地方的、民族的文化保持自身独立性,实现对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与践行;需要从审视中华文明内蕴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一系列突出特性出发予以继承和彰显;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推进的具体实践出发加以不断反思和追问。以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和开辟人类文明新道路,构建和形塑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笔谈
9
作者 黄子平 李庆西 +9 位作者 韩少功 陈思和 许子东 李杭育 陈晓明 王尧 宗仁发 张清华 洪治纲 来颖燕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2,共18页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命名的会议是“大连会议”(1962),“杭州会议”(1984)成为第二个,别的有没有,我还没有想到。结果来了以后,我讲的故事全部被庆西否定了,所有的地点、时间都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会议 寻根文学 文化主体性 珠海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和实践理路
10
作者 侯衍社 曹一飞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F0003,共10页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巩固和捍卫文化主体性,是彰显文化力量和标识文化特性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凝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力量之源。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继承...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巩固和捍卫文化主体性,是彰显文化力量和标识文化特性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凝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力量之源。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对中华传统文化主体性思想的汲取,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中获得新的理论发展,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文化主体基因论、文化主体创造论、文化主体统合论。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蕴含着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我们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阐释与建构
11
作者 吴云志 许嘉诚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从轴心时代开始,历经现代化转型,形成了“榫卯型”文化结构。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文化主体性既回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又敞开了现代维度。通过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 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从轴心时代开始,历经现代化转型,形成了“榫卯型”文化结构。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文化主体性既回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又敞开了现代维度。通过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从内涵阐释、价值旨趣、实践路径等角度入手,搭建起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框架。深入阐释和分析何为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何以及如何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突出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推动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认同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的数字技术逻辑
12
作者 周建华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3,共7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交流和发展中体现出的自主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事关文化自信自强,是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迫切需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创造空间,创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交流和发展中体现出的自主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事关文化自信自强,是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迫切需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创造空间,创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形式,成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增强中华文化自主性;促进中华民族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交互性;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创造性。同时,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遭遇数字技术异化风险、数字文化霸权风险和文化跨国传播风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党对发展数字技术的领导,科学规制数字技术发展应用,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能力,有效防范和规避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的数字技术风险。立足数字技术时代,探究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的数字技术逻辑,对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遍性到特殊性:文化主体性的认知重构与演化
13
作者 胡晶晶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神载体发展和适配的程度呈现出特殊性。在世界和民族叙事中,文化主体性围绕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进入“有名有实”的现代建构阶段,出现全球“在场”的普遍性与民族表达的特殊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下正重新书写,有力回应了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也是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全景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普遍性 特殊性 人类文明 逻辑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和现实交融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兼论葛水平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
14
作者 王春雨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所谓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就是以何种角度、何种立场、何种方法、何种效果阅读,研究、定位和传播一个文艺创作者和他的作品。当前,我们要以人民的、艺术的、历史的、美学的标准来阅读和评价文艺作品,更要站在文明史的角度、以中华文... 所谓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就是以何种角度、何种立场、何种方法、何种效果阅读,研究、定位和传播一个文艺创作者和他的作品。当前,我们要以人民的、艺术的、历史的、美学的标准来阅读和评价文艺作品,更要站在文明史的角度、以中华文化的立场,在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前提和背景下反思和研究作家及其作品。作家作为文化创造、传承发展和传播的当然主体,在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葛水平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质朴中透出华丽,轻柔中尽显硬朗。作为一个有情怀和责任的作家,尊重传统、扎根历史、立足当下是其文艺创作的基点和方向,她以文学之名,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在传统根脉和现实境遇的贯通中,构建出具有生命感和未来性的文化主体性。同时,她的文艺作品也体现出了鲜活的生命感和合规律的未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水平 文艺创作 文化主体性 打开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刻体现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实践
15
作者 陈丛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3,共8页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是有力体现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正是有了这种文化主体性,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10余年来才有了更坚定的自我、更充沛的活力、更深沉的底气。运用文献资料法...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是有力体现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正是有了这种文化主体性,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10余年来才有了更坚定的自我、更充沛的活力、更深沉的底气。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认为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深刻体现了文化主体性,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坚定全民健身发展的文化自信,赋予全民健身强大的文化力量、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鲜明的文化特性。树立文化主体性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主题和主线,新时代全民健身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有力彰显。要深刻认识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蕴含的文化主体性意义,在新征程上深入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成为体现文化主体性的生动实践,筑牢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文化主体性 中国实践 “两个结合” 以人民为中心 体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溯源及高扬理路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67,共15页
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并强调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不仅指出了全方位认识、巩固、发展、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重要性,更凸显出其任务的迫切性。中华... 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并强调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不仅指出了全方位认识、巩固、发展、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重要性,更凸显出其任务的迫切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意指中华民族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底色,以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为重要内核,以保持精神独立自主为基本支撑,在借鉴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建立起来的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意识发端于中国哲学视域的“夷夏之辨”论,秦朝初期的百家合流、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正统、宋明时期的理学繁盛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发展的关键阶段。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脉”的注入赋能中华文化主体性从式微走向复归。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厚植了文化自信根基、增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实现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时代塑造。新时代要在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化“第二个结合”、加强中华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进一步彰显与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古今中西之争 意识形态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巩固的理路与进路 被引量:5
17
作者 仲昭慧 王永贵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F0003,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将巩固文化主体性贯穿建设全过程,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从整体上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贡献强大精神力量。从巩固的理据看,文化主体性是理论、历史与现实多重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巩固的理路看,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将巩固文化主体性贯穿建设全过程,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从整体上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贡献强大精神力量。从巩固的理据看,文化主体性是理论、历史与现实多重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巩固的理路看,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精神独立自主和守正创新的实践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强有力的体现。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而要通过推进文化建设实践变革,着力实现中华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逻辑 被引量:3
18
作者 英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主体性自觉,筑牢中国道路的主体性根基,打开中国理论和制度的主体性创新空间,蕴含着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密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建构,体现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时代承续,集成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智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生成逻辑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外化与文化主体性重构:数字化实践对文化遗产的多维介入
19
作者 徐迪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8,共11页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向不仅标志着技术范式的演进,更深刻牵动文化本体的重构与主体机制的再编程。数字技术作为文化记忆的外化机制,在编码、算法与图谱结构中的深度嵌入,使文化遗产从物质实体跃迁为嵌入式知识节点,进而重塑意义生成逻辑...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向不仅标志着技术范式的演进,更深刻牵动文化本体的重构与主体机制的再编程。数字技术作为文化记忆的外化机制,在编码、算法与图谱结构中的深度嵌入,使文化遗产从物质实体跃迁为嵌入式知识节点,进而重塑意义生成逻辑与知识生产结构。数字化实践不仅丰富了文化表达的维度,亦在算法治理逻辑下使文化多样性的压缩与历史语义的断裂更为严重。文化遗产的数字存续由此成为文化主体性生成与协商的关键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化 技术外化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学研究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时代意蕴
20
作者 苑仲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4,共10页
文化主体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近代以来,众多名宿从不同学科、维度和层次围绕文化主体性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以费孝通等为代表的当代中国... 文化主体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近代以来,众多名宿从不同学科、维度和层次围绕文化主体性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以费孝通等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社会学人,揭示并阐发了文化主体性的社会学涵义。群学作为中国古典社会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的方法特质。群学研究对于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更好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与实现群学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学研究 文化主体性 群学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