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性”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 被引量:12
1
作者 贺来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4,共7页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主体性批判 主体性批判的限度 价值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后现代语境中的批判与理论重建 被引量:7
2
作者 詹艾斌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77,共5页
在当前的中国,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意义深远。近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遭受到西方多样的后现代理论的共同批判。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理论重建倾向;这固然存在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 在当前的中国,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意义深远。近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遭受到西方多样的后现代理论的共同批判。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理论重建倾向;这固然存在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基于后现代语境中主体性批判及其理论重建的复杂思想事实的存在,学界完全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以来主体性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反思,并致力于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探索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后现代语境 主体性批判 理论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语境下主体性文论与主体间性文论的关联 被引量:2
3
作者 詹艾斌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110-114,共5页
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是杨春时近20年文学与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于探讨其与主体性文论之间的关联问题。对主体性理论缺陷的个人确认是杨春时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转向的前提性思考。这一转向表现为在新的... 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是杨春时近20年文学与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于探讨其与主体性文论之间的关联问题。对主体性理论缺陷的个人确认是杨春时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转向的前提性思考。这一转向表现为在新的哲学语境下对主体性文论批判的延续和深化。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是在主体伸张文论建构理路之下存在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而这一关联是一种批判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文学理论 文学主体性理论 主体性文论批判 延续与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学批判的有效性及其限度——以王船山的心学批判为例
4
作者 孙钦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150,共8页
与陆王心学的兴起演进相伴而生的便是心学批判史的展开,而王船山即此心学批判史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首先,基于心性之辨,批评陆王“心即理”说,克服心学“主体性形上学”,在超越与内在之间保持均衡;其次,承继朱子“格物始教”,并积极回... 与陆王心学的兴起演进相伴而生的便是心学批判史的展开,而王船山即此心学批判史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首先,基于心性之辨,批评陆王“心即理”说,克服心学“主体性形上学”,在超越与内在之间保持均衡;其次,承继朱子“格物始教”,并积极回应阳明之问,批评陆王“第一义工夫”;最后,对心学之社会政治风气影响的批判显然属“外在批判”,但针对李贽、陶望龄等对当时文风影响的批判,却也言之成理。可见,船山的心学批判有其思想效力,但亦有其限度,与陆王心学共享“仁义固有”,这决定其在人性的看法上仍属于广义道学,且其“外在批判”存在苛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批判 主体性形上学”批判 “第一义工夫”批判 外在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诞生与消亡——“知识考古学”与福柯的早期主体观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德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7-141,共5页
"知识考古学"是福柯早期的现代性主体批判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论。通过对人类知识的形成进行考古学调查,福柯解构了现代性的历史观与主体观。但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并不是一种后现代批判。从它的功能与效果来看,福柯的现代性主... "知识考古学"是福柯早期的现代性主体批判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论。通过对人类知识的形成进行考古学调查,福柯解构了现代性的历史观与主体观。但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并不是一种后现代批判。从它的功能与效果来看,福柯的现代性主体批判的用意不在于颠覆,而在于对主体性的"纠偏"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知识考古学” 《知识考古学》 《词与物》 主体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总问题与《资本论》的现代性批判
6
作者 邵然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47,共9页
现代世界是以现代性为主导的世界,启蒙以来的现代社会是许多伟大思想家的共同视域。在这些思想家中,黑格尔和马克思是对现代性问题最敏感的人。为了克服现代性总问题导致的人类生活的普遍分裂状态,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从理性与现实同一的... 现代世界是以现代性为主导的世界,启蒙以来的现代社会是许多伟大思想家的共同视域。在这些思想家中,黑格尔和马克思是对现代性问题最敏感的人。为了克服现代性总问题导致的人类生活的普遍分裂状态,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从理性与现实同一的原则出发,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反省和批判。但是,当黑格尔将理性与现实进行和解的现代性批判,最终把握为概念向现存世界彻底妥协的时候,马克思则通过诉诸资本批判真正超越了前者。《资本论》的现代性批判,既指明了资本在现代社会的“主体性”地位及其对人进行全面统治和奴役的“同一性逻辑”,又强调了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政治经济矛盾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正是通过对资本逻辑内在否定性的深刻揭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代性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洞悉到资本主义社会“自我毁灭的种子”,回答了“人的自由解放之谜”,具有在根基处瓦解西方现代性体系的革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主体性原则 分裂 资本主体性批判 人类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