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语境下道德哲学视域中的教师伦理 被引量:1
1
作者 晏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3,共19页
教师是面向人的灵魂的职业,是最值得尊敬和敬畏的职业。敬畏感和神圣感是教师的情感基础,令受教育者知识得以丰富、德性得以提升是教师的理念基础,理论理性、创制理性和实践理性是教师的行动基础。教师除了具备常人拥有的基本德性之外,... 教师是面向人的灵魂的职业,是最值得尊敬和敬畏的职业。敬畏感和神圣感是教师的情感基础,令受教育者知识得以丰富、德性得以提升是教师的理念基础,理论理性、创制理性和实践理性是教师的行动基础。教师除了具备常人拥有的基本德性之外,还必须拥有为教师所特有的更加高尚的德性。教师伦理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实现教师使命、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体系、优良品质以及必须遵守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总和。德性与德行构成了教师伦理的主体性方面,德性为体,德行为用,体用结合方为型;除此之外,不同层次的行为规范构成了教师伦理的客体性方面。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为师之道不变,若教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丢失了为师之道,那么也就丢失了教师的精神和灵魂。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工具主义似已成为事实意义上的主流文化,问题教师的不断"涌现"令教师伦理成为突出的理论难题和实践困境。看来,教师伦理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德性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马克思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现代性语境下,道德哲学视域中的教师伦理乃是一种试图用反思、批判与建构的致思范式,它运用建构性原则和范导性原则,对教师伦理做道德哲学意义上的沉思,借以给出伦理学意义上的德性构成,指明一种培育和践行教师伦理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诉求。依照教师伦理自身的演进逻辑,现代性语境下的教师伦理会以如下四个环节而展开其自身:教师伦理的先行标划-作为问题的教师伦理-作为环境的教师伦理-作为行动的教师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哲学 教师伦理 问题教师 主体性德性 体性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为新质生产力进行伦理基础奠基
2
作者 张蕴睿 《齐鲁学刊》 2025年第4期63-75,共13页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实现内生着鲜明的伦理性,只有为具有伦理性的观念和行动进行伦理基础奠基,才有充分的内在根据和充分的外在理由。就其伦理性而言,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体现的乃是一个遵循天人之道而行(生态文明)、恪守人伦...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实现内生着鲜明的伦理性,只有为具有伦理性的观念和行动进行伦理基础奠基,才有充分的内在根据和充分的外在理由。就其伦理性而言,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体现的乃是一个遵循天人之道而行(生态文明)、恪守人伦之道而动(社会文明)、感悟心性之道而思(精神文明)的社会变革过程,它从增强人的智力、体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始,能够借助AI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丰富的物质、社会和精神财富,构建起一个从智能社会走向智慧社会的实践逻辑,以使人们过上整体性的好生活。为着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伦理价值,人们必须于德性、规范和行动三个层面形成和运用完整的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合理的规范体系和正当的行动过程。通过进取性的理智德性,创造出手段之善;通过协调性的道德德性,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愿地且有条件地过整体性的好生活;将合理的规范体系用于财富的初始性分配和矫正性分配之中。新质生产力的伦理基础既是建构性的,也是规范性的,它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朝向手段之善更是朝向终极之善的社会变革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 主体性德性 体性规范 正当行动 和谐社会 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