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异化逻辑与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共生性——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启蒙辩证法的初始突破 被引量:1
1
作者 夏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56,共6页
主体性形而上学与传统异化逻辑的对峙是主体一客体对立的必然理论后果,二者之间的张力维持有赖于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也即抽象主体性的支撑。一旦抽象主体性被消解,主体神话被揭穿,异化就自然而然僭越为本体性存在。惟有马克思的历史辩... 主体性形而上学与传统异化逻辑的对峙是主体一客体对立的必然理论后果,二者之间的张力维持有赖于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也即抽象主体性的支撑。一旦抽象主体性被消解,主体神话被揭穿,异化就自然而然僭越为本体性存在。惟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才能走出主客二分的主体性与传统异化逻辑对立之悖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对传统异化逻辑做了初始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形而上学 异化逻辑 主客二分法 劳动二重性 启蒙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主体性的“自我贬值”与“自我捍卫”——人类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遮蔽中“保卫自身”?
2
作者 张轶瑶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8,154,共11页
发轫于现代社会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先行地将人本身当成了一种可计算的“原始材料”而试图对其加以“解蔽”;而智能人的“到场”可能会从根本上消解掉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性概念,对人之所“是”形成一种终极“遮蔽”。... 发轫于现代社会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先行地将人本身当成了一种可计算的“原始材料”而试图对其加以“解蔽”;而智能人的“到场”可能会从根本上消解掉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性概念,对人之所“是”形成一种终极“遮蔽”。后人类时代的“保卫人类”计划,首先需要开启人类主体性“自我贬值”的伦理自觉,在主体形而上学的“自我终结”中完成哲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身”。而“立法者僭越”和“毁灭式侵入”,则是主体性自行贬值之后人类可能遭遇到的主体性危机。因此,在一幅多种生命形式共存的未来生活图景下去谋划主体性的“自我捍卫”,则是人类朝向哲学“新纪元”进发所要完成的另一项任务。接纳自身的“天然有限性”、跳出“订置的完美”之逻辑陷阱,并以此为基础设定AI的伦理禁区、明确AI“对齐”的伦理底线,是人类在后人类时代保存自身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必要伦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蔽-遮蔽 主体性形而上学 后人类时代 保卫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性意义——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关怀 被引量:3
3
作者 姜晶花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4,共5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批判贯穿于自然、政治、经济领域。其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深切的伦理关怀,凸显了异化分析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当前,重温马克思有关异化的历史性研究和现实性批判,将使我们突破伦理层面的单一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批判贯穿于自然、政治、经济领域。其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深切的伦理关怀,凸显了异化分析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当前,重温马克思有关异化的历史性研究和现实性批判,将使我们突破伦理层面的单一性思考,摆脱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局限,认识现代性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理论 伦理关怀 马克思 批判性 意义 主体性形而上学 社会历史根源 现代性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兼评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相通和差异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贵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3-158,共6页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马克思 劳动观 历史唯物主义 劳动对象化 主体性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 被引量:20
5
作者 邓晓芒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中的核心主题即欧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指出:海德格尔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方式仅仅是追问存在本身,反对一切定义和陈述,试图"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同样陷入两难:要么摆脱不了主体...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中的核心主题即欧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指出:海德格尔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方式仅仅是追问存在本身,反对一切定义和陈述,试图"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同样陷入两难:要么摆脱不了主体形而上学和价值论,要么沉默不言、否定语言,两者都仍然是虚无主义。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中突显了海氏的文化困境,指出他根本上并没有超出西方主体形而上学的限域,仍然是从价值论和人本主义的立场来思考和提出"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理论任务,这一任务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只有通过历史主义才能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价值 强力意志 存在本身 主体性形而上学 中西文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