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主体性哲学的追寻到专门化哲学的建构——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雨辰 崔玉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反思、批判了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立场的教科书体系"以物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形成了教科书改革范式和后教科书范式,经历了从对主体性的追寻到对主体性的反思的发展过程,使马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反思、批判了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立场的教科书体系"以物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形成了教科书改革范式和后教科书范式,经历了从对主体性的追寻到对主体性的反思的发展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实践论哲学,形成了诸多针对实践问题的专门化哲学,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空间,而且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和机理在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质,并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结合的理论成果,是21世纪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门化哲学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研究
2
作者 孙敏敏 袁祖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实践经验,集中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性与互嵌性三重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解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基本准则与行动导向的重要理据。基于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实践经验,集中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性与互嵌性三重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解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基本准则与行动导向的重要理据。基于共同体文化本位,审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提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与差异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融合与互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主义要义及其多重矛盾分析--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语境下进行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妍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9-147,共9页
审美主义产生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又在后现代性语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泛审美的倾向。因此,本文把"审美主义"置于无论在历史分期还是精神气质等方面都迥异其趣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下,着重剖析它的复杂内涵... 审美主义产生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又在后现代性语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泛审美的倾向。因此,本文把"审美主义"置于无论在历史分期还是精神气质等方面都迥异其趣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下,着重剖析它的复杂内涵,并且层层辨析它在前述两个时期中所呈现出来的三重矛盾:自律与他律、精英与大众、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这三重矛盾的剖析对分析中国审美主义的特殊性和解决中国审美主义的困境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义 现代 后现代 自律与他律 精英与大众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什拉的诗意想象论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光旭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66-72,共7页
巴什拉提出诗意想象论不仅克服了传统想象论的二元对立的不足,而且也纠正了现象学主观性的毛病,认为想象是想象的主体和想象的客体之间的不断的相互作用。这一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想象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物质的想象和动态的想象;... 巴什拉提出诗意想象论不仅克服了传统想象论的二元对立的不足,而且也纠正了现象学主观性的毛病,认为想象是想象的主体和想象的客体之间的不断的相互作用。这一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想象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物质的想象和动态的想象;想象的表达作用。巴什拉诗意想象论的美学意义在于承认想象的整合作用,使人不断地高于自己生活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想象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物质想象与动态想象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